“十村联动”推动乡村全域振兴
2019-01-25朱汉东
◎朱汉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村、示范片的带动效应,推进乡村全域振兴,是乡村振兴必须解决的难题。梅州市大埔县积极整合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省定贫困村等涉农政策,以点带面“十村联动”,优化各村资源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的乡村区域全面振兴格局。今年5月10日,广东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在大埔召开。“十村联动”模式得到了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等领导的充分肯定。还得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央第九督导组杜德印组长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大埔县乡村振兴“路子对、力度大、效果好”。
一、“十村联动”破解单点振兴难题,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乡村振兴是补齐大埔老区苏区农村短板、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不过,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以单个村、单个领域为点推进乡村振兴,受土地等资源限制,缺乏发展后劲,加之运营维护压力大,容易引发周边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为此,大埔县以西河镇为试点,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省级贫困村为抓手,推动十个村联动,整合涉农政策形成合力,发展文旅休闲养生带、产业致富发展带,推动乡村区域振兴。
西河镇是中国葡萄酒之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的故乡,也是农业大镇,素有“大埔粮仓”之称。2016年10月以来,西河镇以省定贫困村黄堂村、漳溪村为切入点,以漳溪河为主轴,串联沿岸北塘村、东塘村、黄堂村、漳溪村和东方村5个村,打造“五村绕漳河”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区。2018年下半年,大埔县在示范区的基础上,将沿线省级贫困村漳北村、上黄砂村及大靖村、车龙村、下黄砂村5个村融入其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动十村联动发展。
(一)十村绕漳河,一条河串联起连片美丽乡村
漳溪河沿岸十村,村村有特点、处处景不同。大埔县以漳溪河为纽带,规划建设漳溪河绿色健康和文化旅游产业带,将十村规划为乡村艺术部落片区、乡村人文旅游片区、乡村山水田园片区三大核心区。各片区按照“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思路,统筹谋划山、水、田、房、路,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融入农家生活体验、农事活动、农副产品经营、文艺演出等,打造西河连片美丽乡村。
(二)十里滨水铺绿道,一条路串联起生态文明风景线
立足互通互联,大埔县致力修建连接线、断头路,疏通村道、机耕路等“毛细血管”,打通十村联动的“任督二脉”。一方面,依托贯穿境内的梅龙高速东沿线,改造提升省道221线、县道005线和县道946线,建设对外交通的主动脉,打通连接粤港澳、闽西南立体交通网络。同时,紧抓“四好农村路”建设机遇,持续推进村道、机耕路、巷道等道路硬化,积极争取帮扶单位支持,完成省定贫困村村道硬化、道路绿化亮化等工程。另一方面,推进沿漳溪河16公里的滨水绿道建设,串联沿线十个村共7个产业资源、旅游节点,打造“十村联动”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开展梅龙高速东沿线跨省景观廊道建设,积极对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打造全长约20公里的特色生态文明风景线。
二、发挥十村资源优势,错位开发,融合发展,创造富民兴村产业效益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大埔县坚持融合发展理念,一方面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打造连片宜居环境;另一方面取长补短,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截至目前,西河镇培育了13家农业龙头企业以及10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初步实现漳河沿线稻香、花香、果香、墨香、酒香“五香飘十里”的产业效益。2018年,西河镇香稻种植面积达18625亩,产量达7206吨;金柚种植面积达14862亩,产量达78186吨;蔬菜、瓜果种植12个种类,面积达9187亩。推动百多人创业,带动400多人就业,接待游客88万多人次。全镇人均收入13743元,比2015年人均收入10719元增长22%。
(一)整合力量,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
调动干群联动的积极性是十村联动的关键。大埔县从干群感受最深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着手,整合涉农政策资金,投入1.45多亿元,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方面,狠下功夫,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两美”行动为契机,全镇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从北塘村起至上黄砂村十里碧道,串联起北塘乡村旅游区、东塘农产品电商中心、张弼士故居旅游区、漳溪综合服务区、禾肚里田园综合体、上黄砂赤厥寺和桃花岛美丽乡村示范基地七大景区景点,形成一幅“十里碧道串七景,物阜民丰生态美”的秀美西河画卷。路通联人心,环境美人心,十村干群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得到充分调动。
(二)整合资源,促一产“接二连三”深度融合
大埔县深入挖掘十村自然生态、地域人文、乡村美食等资源,采用资源整合、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等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以资源整合为基础壮大产业。大埔县在整合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基础上,引进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起北塘长寿蔬菜种植基地、东方蜜柚种植基地、东塘香米种植基地、黄堂莲蓬种植基地、纯德猕猴桃种植基地、上黄砂本草源脉菊种植基地、石涵菊叶薯蓣种植基地等7个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基地。东塘村白马广场还打造了电商农产品展销中心,促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和产业集群。
二是以创新创业为动力促进融合。依托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以及帮扶单位省科学院的技术、人才优势,以省生物工程研究所技术为支持,投入140万元发展百香果数字田园示范基地,预计年均增收约14万元。以省生物资源研究所技术为支持,投入120万元实施中华蜂特色养殖项目,通过“技术+企业+农户”,引入“中华蜂健康高效饲养技术”发展智慧养蜂扶贫产业。引入鸿姑娘生态发展有限公司集约开发农村闲置住宅,创新推出“一房三园”共享模式(即共享民房、田园、菜园、果园)。由企业出资装修布置闲置民房,盘活闲置田园、菜园、果园,农户负责日常管理,按5:5分红收益。目前,已集约开发6间闲置民房、设置22个床位,打造了“美庐小院”等文化体验式共享民房;盘活100多亩田园、菜园、果园,打造了百香果等共享休闲农业项目,参与农户每月分红2000多元。
三是以农文旅为发力点深度融合。西河镇是千年古镇,人文底蕴深厚,文艺气息浓郁,山水风光旖旎。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纽带,创新“以艺活村、以景旺村、以宿带村”的发展模式。“以艺活村”,就是引进韩江画院,创建梅州市首个乡村美术馆——北塘美术馆,吸引大批国内外画家驻点写生,打造“南宋古村·艺术北塘”品牌。目前,北塘整村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以景旺村”,就是以张弼士故居旅游区为中心,带动黄堂村大力发展商文化与农旅休闲游,引进梅州市龙发生态旅游度假村有限公司,打造酒文化竹艺长廊、黄堂客栈、黄堂小厨、黄堂莲蓬观赏基地等旅游项目。目前,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以宿带村”就是以漳北公学田园综合体为中心,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带动漳溪村、东方村、下黄砂村、上黄砂村大力发展乡村山水田园游。目前,引进了禾肚里(梅州)旅游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利用漳北公学闲置校舍,打造漳北公学田园综合体,发展旅游扶贫产业。
三、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党建引领,村民自治,保障十村有效联动
“十村联动”的有效实践,是“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企业发力、乡贤参与”的结果。各种力量有序参与乡村振兴,得益于党委领导下的乡村治理的完善。
(一)优化设置,结对联动
大埔县按照“县指导、局支持、镇统筹、村实施”的思路,把5个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部,下设产业支部、理事会支部和外出党员支部等,建设强有力的党组织,带动各村发展。统筹调配驻村领导和驻村团队,组织培训村干部,开展互比互看互学。以北塘村、漳北村、车龙村作为党建示范先行村,示范引领三个核心区内各村结对联动发展,让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打破各村相互隔阂、互相观望的局面。
(二)选好头雁,配强班子
大埔县指导西河镇制定落实《基层党组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十个村选优配强“两委”班子。2018年,挑选6名党性修养好、政治意识强、年富力强的党员接任党组织书记。建立书记后备干部信息库,按不低于1:2 比例选取人员,确定了村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62人。如东塘村选拔了年轻有为的党员张尔朋担任支部书记;大靖村发掘了能力较为突出的外出务工年轻党员何佰辉,并增选为支部委员,列入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
(三)党员示范,凝聚合力
一是党员当先锋。通过采取亮一块“党员示范户”标识、划分一个责任岗、挂一幅家风家训或金句、建一座美丽庭院等“四个一”方式,激发党员干部做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表率。二是群众当主力。通过开好一场动员会、向群众发放一张公开信、每个村民小组张贴一张公示榜、干部定好一个责任岗、党员家中钉挂一张“门前三包”牌、动员一批妇女群众参与等“六个一”方式,引导、发动、组织群众参与乡村振兴。三是乡贤齐参与。充分发挥好村民理事会、外出乡贤等社会力量。如北塘村党支部积极动员乡贤为家乡的建设出资出力,筹集了169万元建设北塘爱心大桥。“十村联动”还吸引了一批乡贤回乡投资创业,带动投资8000多万元。乡贤回归不仅带回了新理念和新信息;更重要的是破解了乡村振兴产业、资金和人才问题。
实践证明,“十村联动”的模式是推动乡村全域振兴的有效探索。目前,该模式已被广泛推广到大埔全县的乡村振兴中。如大麻镇“六村共同缔造”、枫朗镇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带、三河镇“四村四联”示范片、20公里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等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建设,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一片三带五区六镇”的乡村振兴发展空间布局正在大埔徐徐展开。
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到,怎样更充分地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和加快产业振兴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仍然是当前面临的较大难题。要破解这个困难和问题,还要在5个方面再下功夫。一要更加突出“县镇主导、村级主体、村民主力”这个根本原则。二要更加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三要更加突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四要更加突出乡贤回乡捐资公益和投资创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五要更加突出“企业+农户”集约整合资源共享发展成果的利益联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