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锻造党的领导力
2019-01-25杨利民
◎杨利民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时代催生新目标,完成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需要各级领导干部锻造新时代领导力。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新时代领导力的根和魂。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培养新时代领导力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牢牢把握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固本培元、补钙壮骨。
一、坚定理想信念是培育新时代领导力的根本前提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舍生取义的根本动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期待。坚定理想信念是培育、提升新时代领导力的根本前提,是贯穿新时代领导力建设的主线和红线。
历史地看,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诞生了。自诞生之日起,共产党人就牢记初心和使命,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人民的忠诚,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在人类历史上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经过28年浴血奋战,我们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历经磨难和艰险,就是因为有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为之奋斗,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成千上万的英勇烈士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革命的誓言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信念的忠贞和坚守。
现实地看,坚定理想信念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客观需要。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为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打牢从政之基,夯实廉政之基,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用坚定的理想信念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为新时代领导力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增强马克思主义素养是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新时代领导力的内在要求
坚定理想信念,理论上要特别清醒。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理论学习对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深刻指出,“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历史和实践证明这是客观真理。新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特别需要深学细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学习领会,努力汲取真理的强大力量,主动自觉转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积极打造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领导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历史地看,拥有科学理论指导是实现民族独立和长期执政的成功之道。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生动描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成为激励共产党人为实现伟大理想英勇奋斗、舍生取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念支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共产党人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在华一切特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如既往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国家建设争取并创造了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70年没有战争,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国家和平、社会稳定历史任务。历史表明,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解救出来。从清帝退位到民国初年,从北洋军阀统治到蒋介石独裁统治,中国长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群众颠沛流离,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遭受了深重苦难。通过历史对比,我们要更加珍视长期的和平环境,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现实地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改革之初,我们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理论勇气,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把握贯穿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锻造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
三、把理想信念贯穿到领导力建设全过程是新时代增强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而生的,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新时代领导力建设,要时刻牢记我们党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的、我们党要带领人民走向哪里,自觉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党的初心使命贯穿到领导力建设全过程。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各级领导干部要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团结奋斗。
历史地看,把理想信念贯穿到领导力建设全过程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的历史经验。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归根到底,在于我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陈毅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原因时指出,“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广泛支前。支前民工达500多万人,遍地是运粮、运弹、抬伤员的群众。他们不惜倾家荡产,历尽艰辛,冒着枪林弹雨,忍着风雪饥寒,支援子弟兵作战。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真正优势。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障了部队作战。”进入新时代,在接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站稳人民立场,增强公仆意识,切实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永远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现实地看,把理想信念贯穿到领导力建设全过程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决定,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我们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党的事业流血牺牲,用铁的行动捍卫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风险挑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担当精神,锻造公仆领导力,时刻牢记“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它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要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强化理论武装,聚焦解决思想问题,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变成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进入新时代,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初心,用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