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杭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研究*

2019-01-25唐洁秋陈诗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高技能队伍

吴 玮,唐洁秋,陈诗达

(1.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3;2.杭州市总工会,浙江 杭州 310000;3.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经济稳定增长至关重要,而这必须依托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支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其中相关重要表述,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产业工人及工人阶级高度重视的集中体现。面对高素质产业工人短缺、产业工人人力资本投资相对不足等局面,优化产业工人队伍结构,有助于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因此,探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现有文献看,对产业工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人力资本结构角度入手,例如胡永远、刘智勇基于知识形式、技能结构,陈浩基于投资形式,袁富华、张平等基于教育程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高素质产业工人的作用日益凸显且至关重要;[1][2][3]刘智勇认为,实现产业工人结构调整格局,避免形成初级人力资本壅塞的局面,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水平,以形成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等)之间的契合与动态匹配,增强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是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保证。[4]二是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的实践路径入手,李珂、张善柱从世界工业强国成熟的发展经验来考察,认为职业教育培训是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制度路径;[5]刘玉照、苏亮提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政绩效等途径提高产业工人对党执政的认同;[6]王春玺认为可以通过培育先进的阶级意识、提高产业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等途径提高工人对本阶级的认同感。[7]三是从产业工人转型问题入手,王永章通过透视物质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内在关联、分析物质生产方式转变与人的生产方式转型的辩证关系,提出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工人转型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及转型目标。[8]

综上所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已有研究,缺乏全面反映地区产业工人的整体数量、质量状况及其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全貌研究。因此,本研究尝试从整体角度拓展和深化已有研究,以杭州为例,实证分析产业工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为战略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导向。

二、新时代杭州产业工人队伍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市积极遵循“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要求,推出一系列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权益保障得到有效维护、先进性不断彰显,为推进杭州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贯彻《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精神,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产业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杭州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成为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提供动力源泉和支撑保障,2018年5-7月杭州市总工会会同省人才发展研究院组成专题调研组,赴各区(县、市)开展“杭州市产业工人情况调查”,此次调查涵盖工业、旅贸、建设、经信、金融等七大产业工会,职工样本总量3055个,有效样本2708个。此外,调研组还结合了重点企业访谈的形式,就产业工人队伍基本情况、发展趋势、主要诉求等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剖析当前杭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1.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传统意义上,产业工人是指在现代工厂、矿山、交通运输等企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9]随着新阶层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工人队伍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扩展。课题组经过调研认为,新时代杭州产业工人队伍,既包括在制造业、建筑、运输等行业中从事集体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人群体,也应该包括第三产业中从事一线集体劳动的新兴产业工人,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工人群体。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创新型、知识性、技术型、复合型技能工人已经成为新兴产业工人队伍主力军。据《杭州统计年鉴》数据,2015-2017年全市从业人员数分别为663.03万人、676.95万人和677万人。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减少,占比分别为41.0%、38.7%和37.5%,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占比分别为48.9%、51.5%和52.7%。近年来,杭州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2017年杭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13.6%、15.0%和11.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1%、30.6%和43.2%。产业的转型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职工向高新技术和先进制经造业流动,使得这一领域吸纳了大量新增劳动力。2010-2016年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工业行业的从业人员,五年间增长了近44%。数据显示,2017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1万元/人,比2011年底的17.32万元/人提高了73.8%。

2.产业工人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一是80后、90后成为产业工人队伍生力军。问卷调查发现,20-30周岁的职工占比最多,达31.06%,31-40周岁占26.43%,20周岁以下占5.14%,41-50周岁占26.62%,50周岁以上仅占10.75%。以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为例,67.1%的职工在40岁以下,80后、90后占职工人数的63.25%;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产业工人年龄也主要集中在20-49周岁,约占产业工人队伍总数的70%。数据表明,两代产业工人的自然更替步伐正在加快,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第一代”工人正逐渐退出产业工人队伍,80后、90后的新生代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绝对主体。二是文化水平明显提升。通过问卷和企业访谈发现,杭州市产业工人中等教育以上文化程度约占60.3%,即六成以上产业工人受教育年限在12年或以上。20-30周岁的职工文化程度整体较高,大专和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46.3%,高于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51周岁以上的职工文化程度偏低,64.9%学历在初中及以下。以开发区为例,2017年本科及以上学历5.77万人,占职工总数28.15%,比2014年提高了三个百分点。总体来说,杭州市产业工人队伍的低学历状况随着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大量加入,正逐渐向中、高学历发展。三是技能素质快速提升。随着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技能工人在劳动力市场化作用下,加速实现优胜劣汰。调查发现,2017年开发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上升到2.76万,占比达到了13.48%,比2014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目前,杭州市高技能人才总量约44.3万,其中高级工38万多,技师4.8万左右,高级技师0.6万多。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为26.5%,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稳步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3.产业工人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杭州市广泛组织开展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建立了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龙头、省赛、市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杭州市总工会建立健全技能培训、技能帮带、技能竞赛、技能晋级、技能激励工作机制,广泛开展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立功竞赛活动,每年举办市级一类技能竞赛10场以上,选树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30个,评选职工“五小”创新成果200例,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岗位成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团市委自2006年起面向全市团员青年联合开展的青工“五小”科技创新创效活动,涌现出机械、化工、电子、建筑、交通、自动化等各领域高质量创新成果1674项,其中60%以上申请了专利,成为凝聚青年产业工人投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10]

4.产业工人集聚平台不断丰富。随着杭州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特色小镇和“双创”平台等空间布局的不断优化,产业工人分布平台加速集聚,产业工人队伍不断提升融合,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产业工人整体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集工业园区、高教园区、出口加工区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目前集聚了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1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达20万人。下沙大学城不仅集聚了众多各具特色的高等院校,而且在空间上与产业园区无缝连接,既是经开区重要的人才与科技供应来源,又是提升产学研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动力来源。高新区(滨江)自2002年管理体制调整以来,一直以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为主导产业,培育了一大批知名企业,打造了滨江经济领跑浙江的强劲动力。[11]截至2018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达25万人。通过调研发现,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自2014年实体化运作以来,以发展汽车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产业为主导产业,为大量引进高端的产业工人队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该区目前有高技能人才4449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约占产业工人队伍总数的35%。作为大湾区核心区,未来制造产业进一步集聚,产业工人队伍也将进一步壮大。聚焦信息、环保等产业,杭州市还形成了一批“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如江干钱塘智造小镇,它是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通互联为支撑的智能制造小镇,推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科技创新、人工智能、互联、物联网络等技术和各类产业工人平台载体的健康发展,带动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和权益保障同步提升,同时,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集聚又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稳健发展。

5.产业工人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一是政治环境。“十二五”以来,杭州市相继出台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职工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工作方案》、《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办法(试行)》等。2015年,杭州出台“人才新政27条”;2016年出台杭州人才“若干意见22条”;201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加码”推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杭州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名校名院名所”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同时,工会等群团组织积极有为,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平台建到那里,群团组织就覆盖、服务到哪里”的新理念,推进群团改革,加强基层建设,强化维权服务,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十九大以来,随着《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和《新时代浙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产业工人队伍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二是经济环境。高技能人才的工资收入出现较快增长。从2012-2016年高技能人才的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看,高位数中技师的工资指导价位增长最快,4年增长了115%;低位数中的高级工增长39.9%,高于同期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幅(8.1%)。杭州市总工会自2015年实施高技能人才奖励政策以来,累计向21236名技能等级晋升的职工发放奖励1127.31万元。三是社会环境。截至2017年,在全省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比中,杭州连续七年位居首位。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住房、入学等问题基本得到落实。以劳模、工匠为代表的新时代杭州优秀产业工人评选认定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杭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但是,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认识上、实践上和社会氛围的营造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产业工人作为工人阶级主力和骨干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杭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产业工人政治认同感有所弱化。在计划经济年代,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普遍较高,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结构演化、企业改制等,产业工人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支配权力不断弱化,加上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相对较低,工作环境相对较艰苦,社会地位有所下降。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与现实中“靠低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在整体“强资本, 弱劳动”的大环境下, 使得产业工人的政治认同感、阶级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普遍下降,整体自信心不足。

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相对于资本、技术等要素,一线工人的劳动要素在初次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与按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相比,收入来源单一且微薄。加上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产业工人的薪酬分配又缺少专门的制度性制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初、中级技术工人的待遇增长不明显,高级工以上人员的待遇落实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同时,产业工人的市场化程度低,流动性不强,价值不易得到体现。二是“官本位”思想仍然长期占据主流,“学而优则仕”“重知识轻技能”等价值取向在社会某些层面依然存在,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仍然存在,“劳动者最光荣”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落到价值实处。三是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未能得到充分落实。产业工人崇高的政治地位和荣誉,实际落实还不够,各级党政、人大、政协、群团组织和先进模范人物代表中的一线工人比例仍然较低。如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真正一线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产业工人并不多。四是各类人才之间的壁垒仍存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尚未贯通,技能人才感觉“低人一等”。

2.产业工人技能素质与产业需求不够匹配。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杭州市产业工人紧缺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结构性短缺现象仍然严重,产业工人的素质与杭州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要求不相匹配。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用工矛盾突出,技术单一、年龄偏大的产业工人过剩,而掌握新技术高技能的知识型和复合型技能人才仍然较为缺乏,截至2018年,全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只有26.5%,而初级工在技能人才中占了46.7%,接近一半;二是高技能人才相对紧缺,从供求来看,2017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数据显示,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2以上,部分职业(工种)甚至达到2以上,“机器换人”所需的技术工人更是严重稀缺;三是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没有形成,优秀高技能领军人才还是“寥若晨星”,而不是“群星璀璨”。一些行业高技能领军人才缺乏,影响了产品提质、产业升级。

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经费投入有限。各级政府专项安排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教育培训资金规模不大、统筹程度不强、整体效率不高,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上的投入积极性欠缺,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不规范,从工资总额中提取1.5%-2.5%作为职工教育经费的策略得不到有效落实。二是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清理后,一方面一批老的资格证书取消,另一方面对新兴产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培训课程开发没有跟上,使一批产业工人岗位能力缺乏有效的评价。加上现有职业培训课程设置、教材滞后,师资力量较弱,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等现象,使得培训质量不高,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三是企业职工培训主体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比较突出,部分企业将技能人才培养作为“用工成本”而不是“人力资本”,未建立凭技能提升、凭业绩分配的薪酬机制,倾向于“社会挖人”而不是“自己培养”,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存在不重视或不愿培训的现象。

3.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空间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晋升条件比较苛刻,大多数工人通过高技术等级获得晋升的机会有限;二是晋升转型难,很难跻身中高管理层,出现专业技术型产业工人职业“天花板”现象;三是资源配置效率比较低,获取和占有资源有限,合理流动受限,缺少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体制和身份的壁垒加剧了用工的不公平。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内部用工形式多样,分为正式合同制员工、劳务派遣工、外包工等不同类型,不同用工形式之间的身份、待遇不同,“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现象较为严重。国有企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调查中,有一名工人,通过自学获得了高中、大专、本科文凭,但是因为不是全日制大学生,导致了始终不能被提拔为管理人员。二是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产业工人相应的人才评价、职业分类和指导。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产业工人流动成本较大,产业工人对企业用人、岗位信息了解不充分,对个人流动前景、流动成本难以准确判断、评估。

4.产业工人权益保障有待提升。调查发现,产业工人主要关注四个保障:一是薪酬福利保障。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偏低(且有差距扩大趋势),如杭州某市属企业2017年职工平均工资为8.51万元,其中一线职工平均工资为7.06万元,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差距由2015年的1.09万元(低15.4%)扩大到了1.45万元(低17.0%)。二是住房条件保障。随着城市化向纵深推进,用地成本快速上涨,使得很多产业工人的居住成本不断上升,居住区域不断向城市外部扩展,有的住房成本甚至占其收入的三分之一。在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中,由于政策缺乏考虑低收入群体对城市廉价租房的需求,导致一部分产业工人租不起房或者越租越远。因为房价问题,导致大部分低收入的一线工人买不起房。三是精神文化保障。目前产业工人中“8090”后群体,他们更关注精神文化生活,迫切需求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修养,提升生活品质。如调查中普遍反映大龄青年婚恋难问题,也是导致部分企业青年员工近年来流失的重要原因。四是部分职工的休假权很难得到保障,产业工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非常值得关注。

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产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不匹配,产业聚群区域功能定位与职工需求不匹配,突出表现为“造区”与“造城”之间的矛盾。如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是以创一流省级产业集聚区为目标,但随着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配套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卫生资源、文化娱乐资源等投入严重滞后,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供需矛盾不断加大。二是新生代产业工人对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提出多元诉求,且更关注精神诉求。他们不喜欢重复、单调的工作,更不愿从事高危、苦脏累岗位(如调研中的建构行业、护理行业),喜欢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挑战传统刻板的“惯例”的岗位,且习惯职业变动。三是杭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量企业外迁,不同区域不同部门间政策的覆盖性、统筹性和衔接性问题,导致产业工人的待遇有差距。新址新招职工无法和随迁职工一样享受杭州市的优惠政策,集中体现在医疗互助、高技能人才认定与奖励、教育培训(免费上大学)和疗休养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杭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新时代杭州的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机遇将对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提出新要求;城市化辐射力和竞争力的迅速推进将对产业工人的队伍结构带来新挑战;市场化资源配置和服务型政府将在夯实产业工人地位作用上有新作为;产业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满足将直接影响其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总体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期望,体现了总书记对浙江工作一以贯之的高要求,为新时代浙江改革发展标注了新起点、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过去15年杭州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充分印证了“八八战略”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强大的实践力量和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杭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继续解放思想、创新突破,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当好浙江排头兵。

1.适应新要求。杭州正进入工业化后期,将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面临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提升和加快培育新经济新动能的阶段。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高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强大的阿里互联网生态圈空间及其溢出效应,正不断推动创业创新,形成新业态新模式。人工智能、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应用日益增强,新产业新技术有力地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的改造,这一切预示着杭州第二、三产业将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杭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适应新时代这场伟大变革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遇期,着力培育一大批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发挥主力支撑作用的产业工人大军,提升杭州智能制造水平,适应和满足市场对现代工业制造和服务业提升的人力资源配置新要求。

2.迎接新挑战。随着新经济结构体系的逐步建立,有力拓展了新的增长空间,极大提升了城市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了都市圈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发展格局和资源的高效配置。2018年,杭州城市化率达76.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8.28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正不断提升,核心地位逐步增强。环杭州大湾区建设“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具体目标逐渐清晰。从产业结构来看,与环渤海湾区、粤港澳湾区、北部湾区相比较,具有产业更均衡,产业分布更加全面,制造业占比也更高(约占40%),建筑、批发零售、商务服务和交运仓储均占较大比重的优势。面对杭州向高水平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和中国第二大湾区迈进的发展目标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高端要素资源的快速集聚,新时代杭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将面临全新的挑战。

3.满足新需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杭州市现代化发展正步入快速发展的新轨道。产业工人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层次、需求品质、需求形态和需求方式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变化:需求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需求品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需求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包括对政治生活、教育、民主法治、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等。因此,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优质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满足产业工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和需要,将直接影响到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新时代杭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题中之义。

4.发挥新作为。杭州市场化进程全国领先,要素市场发育齐全,杭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准确把握当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新特征,不断巩固提升、探索创新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和当家做主权利的实现途径和方法,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方面发挥新的更大作为。

(二)目标任务

杭州正挺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潮头上,奔跑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跑道上,站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到“十三五”末,杭州要力争形成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格局,为打造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国家级示范区,实现建设制造强省与网络强省融合发展的中国样板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产业工人基础。

1.尊重和保障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提升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突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引领,充分调动和激发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推动产业工人与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相适应。实现产业工人培养体系、职业培训体系的基本融合、协调发展,产业工人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全面,急需紧缺人才得到有效充实,重点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3.维护保障产业工人的劳动经济权益。进一步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制度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技术能力等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产业工人收入待遇水平,努力实现产业工人收入与经济增长、企业发展同步,和谐劳动关系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4.加强面向产业工人的公共服务建设。适应城乡发展、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的趋势,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城融合,切实扩大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住房、交通等城市公共服务对产业工人群体的覆盖面,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供给规模与产业工人分布相适应。

5.产业工人发展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杭州市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促进产业工人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创新劳动技能导向激励,形成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深化涉及产业工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保障制度改革,使产业工人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新时代杭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一)提升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

1.强化和创新产业工人队伍思想引领。加强产业工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红船精神、G20服务精神,紧密结合产业工人思想和生产实际,积极开展党组织活动,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2.完善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提高产业工人参政议政能力,为产业工人依法、有序、广泛参与国家、社会以及企业治理提供条件和保障。

3.创新推进产业工人党群工作。把产业工人中优秀人才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统筹考虑,建立健全打基础、管长远的产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产业工人中的高技能人才、高素质创新人才放到与其他各类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培养、统一支持、统一使用。重视在生产服务一线、重要创新领域、重点攻关项目、重大建设工程以及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的产业工人中培养发展党员,努力把优秀产业工人党员培养成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推进“大群团”工作理念,统筹基层党群资源,在产业园区、大型建设工地、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建立联系服务产业工人的党建、群建工作阵地或服务中心(站、点),推进阵地共享、人员打通、经费共用。

(二)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培育体系

1.加强对产业工人教育和培训的统筹。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杭州区域发展需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创新大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深化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落实政府职责,依法加强对本地区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加强部门统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推进产业工人教育和培训工作合力。

2.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构建适应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纵向衔接、普职横向融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产业工人提升技术技能提供更加通畅的渠道。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提升面向十大产业、“1+6”产业集群的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3.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全面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要制定技术工人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充分发挥企业大学、培训中心等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职工教育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标准制定、组织专业教学、提供岗位实践、落实培训经费等。支持和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组织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中小企业的职工提供集中岗位技能培训。

4.构建产业工人终身学习的制度机制。加快制定杭州市产业工人终身学习教育培训规划,优化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产业工人提升学历、提高技能的成长成才通道。积极探索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扩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试点,逐步建立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与成人高校课程学分转换制度,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互认。

(三)健全产业工人职业发展体系

1.拓宽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空间。推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打通职业技能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界限,改变技术工人成长成才“独木桥”现象。大胆提拔一批年轻优秀的产业工人到企业经营管理岗位和党团组织任职,积极探索建立从年轻优秀的产业工人中选拔一批充实到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党政部门及群团组织工作的制度办法,搭建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的“立交桥”。

2.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在规范清理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围绕杭州市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地方新兴产业职业能力标准。创新企业人才评价模式,引导和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并落实待遇。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构建覆盖全面、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评价体系。扩大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对产业工人中的人才评价范围,建立实行“谁使用、谁评价、谁发证”的制度。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层次,探索建立特级技师制度,对符合条件的特级技能人才可享受正高级职称相关待遇。

3.加快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研究制定《杭州市高技能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行产业工人中高级学历教育和高技能职业能力培训制度,构建政府助力社会力量参与的企业和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培育服务机制。加大对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资助力度,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小企业等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结合杭州重点产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新经济业态领域分类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提升产业行业、职业工种中技能人才占比,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的占比。进一步推进杭州市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引进工作,健全衔接技能水平、创新能力的梯度化引进政策。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奖励政策,不断提高产业工人提升技能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世界性职业技术学校(院校)的合作。

4.健全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好战士打出来,好技能比出来”,建立劳动和技能竞赛分类分层分批推进工作机制,探索在符合杭州重点产业发展导向的新工种新项目中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提高劳动和技能竞赛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促进劳动和技能比赛由速度体力型向效益智力型转变。在全市大力组织开展各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搭建更多有利于优秀产业工人脱颖而出的平台。把劳动和技能比赛与选树杭州工匠、培育劳动模范结合起来,健全完善技能培训、技能帮带、技能竞赛、技能晋级、技能激励工作机制。继续加强产业工人技能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和引导优势行业企业组织产业工人积极参与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

(四)优化产业工人权益保障格局

1.法治保障。研究推动分类分层分行业的职业能力和技术资格的地方立法,依法保障产业工人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修订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工会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健全完善工会法律援助、劳动法律监督、集体协商、民主管理“四位一体”的维权机制。

2.收入保障。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协同作用,建立符合产业工人特点的初次分配制度、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长效激励机制,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产业工人待遇的普遍提高。强化工资收入分配中技能激励的导向作用,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工作年限等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制度,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积极鼓励企业在工资分配上向生产科研一线员工倾斜。参照高级管理人员的标准落实或者兑现相关待遇,按实际贡献给予绩效的奖励。

3.住房保障。优化产业工人住房扶持方式,建立分层分类、梯度保障的产业工人租房补贴机制,由实物配租为主调整为租金补贴为主,实现“补房”向“补人”的机制转化。加快改善产业工人居住条件,着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产业工人住房困难人员公共租赁房保障需求,落实好杭州《蓝领公寓(临时租赁住房)租赁管理办法》。完善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政策,细化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与落户政策相挂钩的制度办法,对经相关部门认定的高技能产业工人,可优先享受居住证加分、缩短居转户年限和直接落户政策。

4.劳动权益保障。依法规范企业各类用工行为,切实保障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严格落实劳务派遣相关规定,规范项目外包行为,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同工同酬。严格执行国家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鼓励企业在休假、体检、培训、带薪学习、国内外研修等方面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务派遣工、项目外包工的各项合法权益。

5.基本社会保障。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统筹发展,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促进产业工人有序流动。提高产业工人医疗保险待遇,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的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健全城乡大病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协同互补。建立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产业工人工伤保险制度。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形成多层次的产业工人社会保障体系。

6.安全健康保障。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职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发挥市、区两级优质医疗机构的辐射效应,为产业工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服务。鼓励企业在产业升级、发展人工智能、技能改造中,以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优化劳动环境为目标,推动行业、企业制定和落实工作场所环境标准。推动企业建设职工食堂、“新杭州人文化家园”、职工书屋、“爱心妈咪小屋”等配套设施,为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创造更好条件。

7.公共服务保障。一是加强产业工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健全产业失业动态监测、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就业统计分析报告发布等制度,引导产业工人根据本市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合理有序流动;二是改善产业工人集聚的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的交通。聚焦园区远离轨道交通的区域和产业工人集聚的区域,优化公交网络,提升线路服务供应水平;三是要关心产业工人配偶子女的就业教育问题,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培训,推荐就业岗位等,各级政府应根据相关政策,给予产业工人子女就近安排入学入园等提供相关帮助;四是扩大卫生、文体、休闲娱乐等服务产业工人的覆盖面。构建社会化职工文化服务体系,组织各类文体机构深入产业园区、企业,丰富产业工人精神文化生活,关心产业工人的交友婚恋情况。

(五)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1. 优化资金投入机制。一是优化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高技能人才资助、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经费资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资助等政策,提高资金投入的精准性;二是建立引导多元投入的激励机制。发挥政府财政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的杠杆作用,督促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和有效使用落实到位。

2.完善“互联网+”信息集成机制。一是创新产业工人终身学习网络载体。建立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产业工人学习平台,增强产业工人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在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探索建立重点行业产业工人基础数据库,完善产业工人动态信息发布机制,精准动态把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情况,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的产业人力资源服务。三是推进“互联网+”普惠性公共服务。整合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形成公共服务集成优势,为产业工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3.推进产业人才宣传激励机制。把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宣传杭州产业工人的精神品质,宣传产业工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大力开展劳模、工匠进学校、进园区、进企业、进班组活动,扩大先进模范典型的影响力。积极选拔推荐优秀高技能产业工人参与国家、省科技进步奖、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省技术能手等评选表彰,对为新时期杭州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产业工人应给予相应荣誉和物质奖励,营造全社会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和追求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高技能队伍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2022年第二期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产业工人新时代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还剩多少人?
为科技兴厂培养高技能人才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