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的价值分析
2019-01-25吴蔚然
吴蔚然
作者单位:610300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神经源性膀胱病变是指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 导致膀胱尿道功能出现障碍的情况, 其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较差, 其在发生神经源性膀胱病变后将会导致排尿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其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 因此需要及时给予其有效的治疗措施, 让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本研究对综合康复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5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32例, 女18例;年龄29~78岁, 平均年龄(52.16±14.95)岁;糖尿病病程2~15年,平均糖尿病病程(8.54±3.22)年。试验组患者中, 男31例,女19例;年龄28~76岁, 平均年龄(52.39±14.89)岁;糖尿病病程3~15年, 平均糖尿病病程(8.42±3.3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治疗, 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有效控制, 并对患者的日常饮食和生活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方式, 选取的穴位有四神聪、肾俞、气海、中级、次缪, 针灸治疗过程中结合低频率的疎密波进行刺激, 时间控制在30 min, 每日给予患者1次治疗, 连续治疗20 d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试验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 主要是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膀胱控制训练与膀胱区按摩。其中膀胱控制训练分为水出入量训练、括约肌控制力训练、排尿反射训练、代偿性排尿方法训练等。其中水出入量训练主要是引导患者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和定时排尿的习惯, 促使其膀胱固定收缩和膨胀;括约肌控制力训练主要是让患者主动收缩耻骨尾骨肌, 每次训练重复10次, 每次持续时间控制在10 s左右, 每天指导患者训练3~5次;排尿反射训练主要是发现并诱导触发点, 以反射机制为基础让患者的逼尿肌进行收缩,然后完成主动排尿, 其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耻骨上区轻扣、挤压阴茎龟头、大腿内侧摩擦和牵拉阴毛等, 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力度, 避免患者受伤;代偿性排尿方法主要是通过瓦耳萨耳瓦屏气法和克雷德手法完成, 以此促进患者的排尿。在使用以上方法仍然不能让患者的膀胱排空时, 可采用清洁导尿的方式, 间歇性的完成对患者残余尿液的排除。膀胱区按摩主要是由治疗师指导患者完成, 先将掌心置于患者膀胱区,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推揉, 持续3~5 min, 在患者的腹部肌肉松弛后, 从膀胱最高点向下进行顺时针按摩, 持续5~10 min, 每日给予患者1次按摩。连续治疗2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结束。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评价两组临床疗效, 并统计患者治疗前后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小便恢复正常且膀胱残余尿量<50 ml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小便时有一定的阻碍感, 膀胱残余尿量在50~200 ml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2.2 两组患者尿流率及残余尿量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尿流率及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均明显改善, 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尿流率及残余尿量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尿流率及残余尿量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尿流率(ml/s) 残余尿量(ml)试验组 50 治疗前 8.72±1.14 102.33±16.87治疗后 16.08±1.65ab 65.42±11.33ab对照组 50 治疗前 8.69±1.12 105.37±16.19治疗后 13.25±1.96a 81.22±12.37a
3 讨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是由于患者在长时间高血糖的影响下导致自主神经障碍, 引起排尿反射异常和膀胱功能异常, 从而导致其出现尿无力和尿潴留的情况。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 导致传入感觉通道受累, 腰骶部排尿反射弧的敏感性因此而下降, 从而导致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2-4]。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时, 将导致其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上升, 并且可导致其发生尿结石, 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肾衰竭和肾积水等并发症, 危及其生命安全[5]。
临床上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方法较多, 其中非手术治疗的应用较多, 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有效的训练指导, 一般能让其病情得到有效改善[6]。中医上认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是因为真阴亏损、精气耗伤和气化不利所致, 因此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可选择肾俞、四神聪和次缪等穴位进行针刺, 结合电刺激以促使患者排尿中枢恢复对皮层下排尿中枢的控制[7]。同时, 采用膀胱控制训练和膀胱区按摩等方式让患者的排尿功能得到提升, 并让其自主排尿意识得到提升, 以此形成固定的反射, 从而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8]。
本研究对综合康复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尿流率及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均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综合康复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 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