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
2019-01-25章佳婷子
章佳婷子
作者单位:510000 广州血液中心贮血发血科
在临床挽救患者生命以及治疗危重疾病中, 输血技术属于有效的一种辅助方式, 特别是在治疗失血性疾病和血细胞减少性疾病中作用更显著[1], 但如果应用不合理的输血治疗,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进而降低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需要输血的患者, 探讨经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和常规输血处理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需要输血的患者,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输血的临床标准, 患者及家属均充分了解以及知晓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不健全、精神异常、妊娠期、哺乳期等患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依据不同的输血方式, 将12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 各60例。参照组女33例, 男27例, 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45.52±8.18)岁, 其中外科手术出血需要输血31例, 产后大出血需要输血18例, 外伤出血需要输血11例;实验组男28 例 , 女 32 例 , 年龄 21~71 岁 , 平均年龄 (45.64±8.47)岁 , 其中外科手术出血需要输血31例, 产后大出血需要输血17例,外伤出血需要输血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输血干预, 立即处理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 并且依据不良反应发生类型, 选择对应方式进行处理, 例如注射抗过敏药物、结束输血以及静卧方式可缓解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予以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干预,通过细胞筛选模式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 有利于炎性介质的减少。输血过程中患者产生不良反应, 需要通过出现不良反应后注射抗过敏药物、结束输血以及静卧方式进行缓解。血液输注过程中或完成输注1~2 h内, 观察患者体温上升程度是否>1℃, 并且分析是否存在血红蛋白尿、皮肤红疹、消化道反应。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过敏、血红蛋白尿、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临床上界定标准:①血液输注过程中或完成输注1~2 h内体温升高>1℃, 并且合并盗汗、发热、寒颤、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 严重者可产生过敏性休克;②皮肤是否存在明显潮红或者皮疹;③血压是否下降, 或者是否合并发生溶血现象。符合以上指标一项及以上判断为输血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 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
3 讨论
输血属于应用比较多的一种临床上辅助治疗措施, 不仅可对患者进行快速血量补充、快速增加体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成分比例[2], 同时也能够辅助患者尽快补充多种凝血因子,可将患者机体血液凝固障碍有效缓解。临床输血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其中比较重要且常见的反应[3], 是在输血中或完成输血2 h内患者发生的不在计划之内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 如皮肤红疹反应、消化道反应、寒战、发热、血红蛋白尿等, 严重者可能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等反应。上述不良反应一般都是因血液中存在异体白细胞, 促使患者出血过程中以上白细胞中产生多种炎性介质, 在贮存血液产品过程中可能导致大量白细胞发生失活现象, 同时形成很多种不良物质, 以上物质随着输血进入到体内, 会将免疫反应激活[4-7], 促使形成很多白细胞抗体, 容易诱发FNHTR。研究显示, 人体白细胞属于很多病毒发育和成长的寄主[8-12]。输血前如果不能有效滤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以及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可能促使患者感染疾病, 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进步, 逐渐开始形成少白细胞技术, 实际上是将血液中白细胞滤除的一种方式, 不但可以防止传播白细胞相关疾病以及释放大量炎性介质, 同时也有利于炎性介质对红细胞自身功能和形态破坏的预防, 进而具有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13-16]。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将少白细胞输血技术使用在需要输血的患者中, 相比较的常规输血的优势更显著, 可将炎性介质的产生显著减少, 不但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也可确保充分应用血液, 提高临床输血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