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名著导读
——以《“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为例
2019-01-24夏家璇
夏家璇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浙江金华 32100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而,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应当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提高和阅读品位的发展提升。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位呢?
细览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收录许多中国古典名著类课文,而这类课文的教学能够成为我们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味的一个良好媒介。其中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崇尚经典、热爱名著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之巅,而这样的一部小说该如何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1 借助思维导图,整体感知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步,就是使学生能够对这本书进行较为全面的整体感知,即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部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作者信息、以及作品的影响等。而《红楼梦》鸿篇巨制,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更是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许多的挑战,因此,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梳理了解,从而整体感知作品。
关于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例如,《红楼梦》中十二钗是主要人物,而她们在大观园中所居住的处所各不相同,可以由以住所为线索进行绘制。再例如主要人物身份各异,可以从个人所处的辈分或社会阶层来区分人物,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特点,更能从不同人物在各个阶层的分布来从中揣测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可以从中“知人论世”——通过其身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文中的所作所为。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要求。运用好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能够较好地完成《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
在学生完成名著阅读之后,思维导图仍可发挥其作用。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再次回顾小说情节,重现人物行为,梳理人物关系,这一系列的回顾再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深化认识。另外,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延展性思维,通过学生各具特色的思维导图,可以大致判断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为日后有思维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做好准备。
2 品味语言文字,欣赏精彩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时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扩大已有语文词量,优化自身语言表达。于是,在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中,这些词语和语言表达便会发挥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尤其女性角色丰富,有“千红万艳”之称。而角色众多,却又性格各异,栩栩如生。人物描写生动便是《红楼梦》的一大艺术特色。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展示的对于王熙凤的描写,便是引导学生感受《红楼梦》中人物特点的精彩片段。
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凤辣子”的出场,亮相,开口无不是焦点,无不渲染丰满王熙凤的角色特点。从其与众不同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众人对于其出场的反应或对比,从王熙凤的看似“不拘小节,性格直爽”到其在贾府地位极高,“有恃无恐”。从其亮相可见其容貌眉眼和其富丽堂皇的装扮,如同京剧里的各色脸谱象征着不同的人物身份,在《红楼梦》中,不同的五官也象征着不同的人物性格,泼辣狡诈如王熙凤便是丹凤三角眼,敏感忧郁如林黛玉便是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富贵闲人贾宝玉便是睛如秋波,虽怒视而含笑。且主要人物描写着墨更多,而次要人物则寥寥几笔带过。但是无论笔墨多少,都能够展现人物的神韵。再从其开口说话,先是对林黛玉的一番夸奖,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可见其人情练达,圆滑善言。再从她对于黛玉一连串的发问,既显示出她对客的热情周到和她对黛玉的重视,以此来投贾母所好,又不着痕迹地展示她在贾府的权势。如此一石数鸟又自然稳妥让人挑不出错误又听着顺心,一个心机颇深,情商极高,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的女性角色便跃然纸上。
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片段时,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手法之外,通过对人物形象特色的重重剖析,也使学生能够从中隐约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些“潜规则”,当然不是希望学生如王熙凤一样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而是引导学生明白与人交往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辞,也要留心他人的“言外之意”。我们国家是一个人情社会,让学生们对此有所接触,有所感悟,对于学生的日后的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是有所帮助的。
3 展开项目学习,研究主要人物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此时学生兴趣得以激发,可以适度引入《红楼梦》的其他章节构建阅读群组,丰富学习内涵。而《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且红学资料丰富,因此可以“项目式学习”为依托,对人物进行探究。首先由学生内部进行自由组合,根据各自兴趣点,成立项目研究小组,确定要研究的人物。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本环节,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小组成员分工和研究计划的制定,确保研究活动能够有效率有条理地展开。之后学生可根据已有研究计划和任务分组,收集整理小说中关于人物描写的片段,查找关于该人物的红学研究资料,然后一起探讨人物形象,最后,组内整合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并向班级报告小组的研究成果。“项目式学习”要体现交流与互动,不能各说各的,没有往来。
在班级分享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能够积极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又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为学生创设活跃轻松的讨论氛围,使学生们既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勇于针对其他小组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促使发言人反思本小组对于人物的理解是否准确。由此通过交流探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在小组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及时对各个小组学习成果做出多元评价,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使成果展示开展得实至名归、有质有量。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综合分析各个小组的成果,得出《红楼梦》中人物的共同之处,就是“树倒猢狲散”。或者引导学生对于身份相同的人物进行比较,如李纨和王熙凤的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比,四春“原应叹息”的对比等,从对比中学生们会感受到不同性格或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对一个人造成巨大的影响。
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更有次序更有深度地研读名著,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从而有所感悟思考。同时,通过“项目式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其次,在组内探究讨论和与班级同学分享成果的过程中,教师与全班学生都在认真倾听和思考,积极给出意见和建议。这样的交流是有来有往的,有充分互动的,在这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之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锻炼。
在进行高年级名著导读时,教师应当具有充分的生本意识。要把握学情,关注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和发展需求,思考、设计、实施阅读活动。由此通过名著导读来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