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新动能 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9-01-23刘颖
本刊记者 刘颖
在当前我国经济从旧动能转向新动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全球海事业正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船舶工业应如何制定战略、怎样采取措施,以实现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船舶经济贸易》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主题论坛上,来自国内骨干船企、科研院所及配套企业的代表,围绕这一问题,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延伸产业链、强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交流了自身的做法及思考。
创新驱动
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要激发新动能,就离不开创新驱动。通过创新驱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广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在业务拓展方面成效明显。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吴光军介绍,通过整合旗下中船集团所属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的船舶研发、设计及建造资源,利用地理优势,该公司作为总包方成功打开了澳门小型公务船市场,2018年已建成交付3艘澳门政府公务船。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潮中,广州船舶公司还将进一步发挥好广东地区船企的窗口作用,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创新驱动,中船集团所属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船型研发、企业管理工作不断提速发展。江南造船办公室张海燕表示,该公司2016年底成立了江南研究院,聚焦行业领先技术,加强船型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并围绕减振降噪、智能制造、焊接技术等领域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合作。与此同时,江南造船还以三维体验平台创新应用为抓手,推动企业信息化重塑和业务流程再造;与法国达索系统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面向船舶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新一代设计理论和方法。上述技术、方法在“东方红3”号科考船上实现了实船应用,使江南造船在舾装生产设计、体验式三维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
与船企一样,中船集团所属中船财务公司在创新驱动方面也积极作为,坚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稳步推进产业链金融服务,助力中船集团打造健康的金融生态圈。中船财务公司广州业务受理处经理张颖介绍,该公司通过外汇跨境资金服务和外汇衍生品创新,帮助船企降低成本,推动中船集团资金管理服务质效提升。除自身业务创新外,该公司还在中船集团范围内全面开展首台套产品保险业务,为船企的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
“技术创新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着企业的未来。”谈及创新驱动,常熟市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轧钢分公司副总经理赵勋深有感触。目前,在国内船用型钢市场,该公司的市场份额已达60—70%。这是不懈创新的结果,更印证了创新的重要性。为此,该公司出台了多种制度并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全方位激励、推进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该公司一方面对标新日铁、JFE等行业国际领先企业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一方面根据客户需求来推进技术创新。举例来说,不久前中船集团所属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建成交付的全球首艘极地凝析油船就采用了该公司的产品,而这正是其在与广船国际、DNV GL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取得业绩。
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是船企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产品转型升级无疑是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江南造船近年来业绩骄人。张海燕介绍,2011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显现,江南造船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创新智慧营销模式,产品从原来单一的散货船系列向液货船、公务船和特种船系列高附加值产品结构转型。该公司打破日韩垄断,不仅实现了液化气船的全谱系建造,自主研发的超大型气体船(VLGC)已实现批量接单,目前手持订单居全球首位;37500立方米液化乙烯(LEG)船已成为国际上吨位最大的LEG船,公司也成为国际液货船市场的优选厂商。在形成以液化气船、万箱级以上大型集装箱船为主的两条极具品牌影响力的专用高附加值船舶生产线的同时,江南造船还打造公务船生产线,顺利承接中山大学海洋综合科考船订单,“东方红3”号及“雪龙2”号科考船的生产进度与质量均获得船东高度认可,为后续承接订单并拓展公务船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在调结构方面,中船集团所属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同样成效明显。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梁业照表示,借力长洲、龙穴、文冲厂区“一厂三地”的地理优势,黄埔文冲积极实施产品多元战略,在做大做强支线集装箱船、挖泥船两大品牌的基础上,于龙穴厂区积极开拓海工业务。10年来,该公司已交付海工装备34型共74艘/座,涵盖了半潜船、海工平台等,为企业转型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中国集团所属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总经办祝少栋介绍,该公司转型升级战略及其成效在散货船产品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把握市场机遇,其散货船由53000载重吨“进化”到64000载重吨,二型船产量均多达60余艘;如今又升级至82000载重吨,这一新产品的手持订单和交付产品数量合计也超过了20艘。
“从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战略转型不可避免。”中船集团所属中船工业成套物流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刘骁介绍,在转型升级方面,该公司将在集中采购、钢贸物流、能源及仓储业务、船舶海工贸易、再生资源等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通过液化天然气(LNG)贸易,发挥中船集团内部船企优势,在水陆LNG装备制造业务方面取得突破;尝试把物资配套服务对象由中船集团拓展至为整个中国船舶海工行业,乃至为整个制造业提供服务;并探讨通过打造物流基地,为船企提供钢板配送等增值服务,实现双赢乃至多赢。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党群部高级顾问黄崇邦表示,中船九院作为知名的建筑规划设计单位,在楼市寒冬中,转型升级对其意义重大。为此,在发展设计咨询、工程总承包、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三大主业的基础上,中船九院在新一轮发展中将为三大主业注入新发展内涵,积极打造科技产业化和数字化平台下的运维服务两大新产业,围绕公司逐步成型的“三+二”战略布局,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智能制造
研发、建造智能船舶,推进智能制造无疑是船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黄崇邦表示:“未来,造船业将是智能、开放、共享的。”他介绍,中船九院未来将凭借自身的特质及经验,发挥自身技术专长,力求在工艺仿真、智能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
中船集团所属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企划部企管主任李立中认为,在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对船企来说至关重要。他介绍,尽管国内大型船企在信息化方面近年来不断取得进步,但仍受限于多方面的因素,发展速度仍稍显缓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在这方面,沪东中华目前正利用大数据平台等技术,强化后台数据集成等工作。
梁业照认为,传统船企实现智能制造难度较大的部分原因是,船东的需求具有个性化特点,因此即便是同型船,不同船东的要求也往往不同,这不仅导致设计修改费时费力,更因无法实现批量化生产而难以应用部分技术。他建议,船企可通过从机器设备、工装的改变入手,推进智能制造。
延伸产业链
当前,船舶工业正加快由制造向制造+服务、由提供产品向提供完整系统解决方案转变。这意味着,船企除做好造船主业外,还需积极推进产业链延伸。对此,李立中表示,沪东中华目前已拥有4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船舶配套产业链。尤其是,该公司积极发挥其LNG船建造优势,力求在相关配套产品上进行拓展,以延长产业链。
张颖介绍,为积极支持船企延伸产业链,中船财务公司当前正探索产业链金融业务,通过金融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发展,降低上下游企业融资成本,逐步实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流程的金融服务;并以产业链金融为抓手,为自身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盈利增长点。
中船集团所属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工程师杨倩倩介绍,该院作为智库型科研院所,将进一步发挥多专业协同发展的优势,通过延伸产业链,未来将自身打造成为智库、科研、创新三大平台,加强党校建设,形成“三平台一党校”;并依托其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舰船知识》杂志,发展媒体产业。
强化管理
管理水平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李立中介绍,当前沪东中华正围绕降本增效这一不变的话题,强化基础性管理。在这方面,当前我国船企大多仍以协调性管理为主导,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为此,船企还应进一步提高基础管理的高度,提升计划导向管理水平。
祝少栋介绍,在强化管理方面,中船澄西当前正推进成本工程。为此,该公司正通过对标先进企业,着重做好压控采购成本、设计成本和财务成本、制造成本工作。尤其是在压控制造成本方面,中船澄西将着力通过管理提升,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压缩人工成本,提升盈利水平。
人才队伍建设
船企的高质量发展须以人才为依托。当前,船企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正面临不小挑战。赵勋介绍,龙腾特钢和船企一样,同样面临人工成本快速提升的问题。对此,该公司的解决之道是加大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尽管近两年在这方面投资较大,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投入产出比还是比较高的”。
张颖表示,中船财务公司将人才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理念,积极营造吸引人才的组织环境,完善市场化用人机制。该公司根据发展战略和业务需要,引进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金融专业人才,吸纳优秀应届生加入公司,形成良好的人才结构梯队。在此基础上,公司将培训作为提升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制定全员年度培训计划,加大培训支持力度,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干部管理培训体系、员工知识培训体系和岗位技能培训体系,并提高培训实效性和拓展性,培养打造了一批财务金融战线的精兵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