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历山大技巧”在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

2019-01-23黄梦源

黄河之声 2019年2期
关键词:肘部尺骨手腕

黄梦源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亚历山大技巧(The Alexander Technique)可以协助表演者拥有流畅、有活力,不僵硬的身体控制能力,帮助学生重新学习、减少日常活动中对身体的误用。由俄亥州立大学大提琴教授威廉·康乐伯(William Conable)所研发的身体构图(Body Mapping)是指一个人在大脑中对自己身体结构意向的呈现。其认为,如果头脑里所认知的身体结构是正确的,动作就会以比较好的方式来呈现,但如果对身体结构认知是不精确的或不对的,动作表现就会没有效率且容易造成运动伤害。音乐教育是以身体为根本,透过动作来表现,这些原则有助于使音乐家免于运动伤害,增进身体的灵活度及对技巧掌握的敏感度。生理学(Physiology)、运动机能学(Kinesiology)、生物力学(Biomechanics)、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对弦乐教师与演奏者有潜在贡献。一方面,对于小提琴演奏者来说,获取这些研究是困难和耗时的,大多数音乐家也没有受过研究方法的训练。另一方面,大多数的小提琴教学都倾向于教学与表演上,再加上练习所需要的大量时间,没有更多的时间给演奏者去寻找分析这些数据。音乐研究关注的是演奏的结果,这导致许多弦乐演奏者缺乏对身体认识的缺乏,考虑到演奏者高强度的持续练习,找到一种不伤害身体,放松的,令人满意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亚历山大技巧与小提琴教学

在学生在学习演奏音乐之前,应该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先进行身体的训练。原因有:减少可能会导致的损伤;学生可以观察到具体的进展;他们以后演奏的音乐更令人满意;最终可以以平衡、流畅的动作演奏高级程度的协奏曲。从教学角度来看,小孩子是身体的学习者,他们更喜欢“做”,他们关注直接的控制自己的身体,而不像大学生或成年人那样寻求理由和解释。通过引导年幼的学生,“感觉/看起来像什么,手臂/手在做什么”来引导他们,教导他们先找到身体的平衡,流畅的动作。最后才开始音乐上的指导,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简化的教学方法。先从身体学习开始,随着身体的学习,姿势和姿势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多的演奏课程可以逐渐加入,如音乐教学,节奏,音准,音乐处理等等。

索尼克(Lauren Sosniak)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显示,一位演奏家从第一次学习到获得国际认可平均要17年的时间,最快的是12年,最慢的要25年。凯普特(Kempter)认为,学习一个流畅的身体动作,大概需要4-7年的时间,看起来似乎很长,4年时间在17年中只占23%,7年占42%。这种方式能减少受伤与在比赛中感受到不适的人数,即使这时间花费的比较长,但可以让学生演奏得更优雅自如。先教身体再教音乐,会让启蒙阶段的教学过程更简单。

“亚历山大技巧”中经常提到“抑制”原理,它指的是:克制、停顿。“抑制”的目的在于能够在惯性发生前,通过先抑制自己,停顿几秒,从而能够让自己思索什么是正确的,以及应该怎么做,让自己能够得以正确的“选择”。在早期学习阶段,肌肉组合、紧张和放松都在有意识的控制下,且按照头脑的指令持续改变和重新调整。当学生首次学习一种新的肌肉形态或动作的时,身体最易于接受,在此情形下,关键时确保头脑对身体发出正确的指令,教师的作用就是监督和检视这个头脑指挥身体的过程。学习一个生理技术动作的过程为:头脑指令(技能习得)——头脑提炼——身体接受后形成本能反应。肌肉本身是不会选择好坏,需要头脑去控制,早期的学习阶段都会有一个不断徘徊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唠叨”的时间越长,即学生有意识的控制时间越长,肌肉控制程度越高,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加逐渐感到舒适,直到不再需要考虑就可以较好的完成,这时技巧的进步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了对音乐情感的反应。

二、亚历山大技巧与持琴姿势

我们的脊椎呈反“S”型,在颈部和腰部区域自然前倾且在胸部自然后倾。保持这些脊椎曲线要求双耳与肩部平行,肩部在臀部之上,且臀部又在膝盖和脚掌之上,头在身体中央。颈部在脊椎的中心线上,每位音乐家都必需知道如何放松颈部肌肉紧绷,全身也会随之紧绷,颈部放松也是全身放松的关键,颈部肌肉的紧绷,会造成脊椎神经的压迫。

维持小提琴持琴的稳定有四种方式。第一,将小提琴(或肩垫)放在锁骨上。第二,乐器的重量是靠头部来稳定的,乐器本身非常的轻,应该将头部的重量放置在琴上,而不是用下巴夹住乐器,颈部不应该有紧张的现象。第三,稳定住乐器的关键是左手。第四,稳定住乐器的要点是琴弓的弓压。

虽然小提琴演奏的姿势不是特别的自然与舒服,需要大量的练习来适应,但是绝大多数小提琴大师都会努力使自己的演奏状态更加放松,舒适并提高演奏效率。传统的教学让鼻子、左手肘、琴头、左脚在一个方向,这样可能有作用,但也有可能产生紧张。从亚历山大技巧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于小提琴站姿的启发:左脚稍微向外倾斜使脚趾指向琴头卷轴的方向而不是直接指向前方,膝盖放松灵活,而不是僵硬锁定,骨盆挂在胸腔下,平衡在腿上,当骨盆位置正确时,腰椎呈轻微弯曲,肩膀放松让力量落在肘部,颈放松,头部向上,以平衡脊椎,此时当骨盆、胸腔和肩放松时,重量很容易就下降到了手臂。

三、亚历山大技巧与左右手演奏姿势

手肘可以产生两种动作,屈伸和旋转,很少人会有屈肘或伸肘的困难,但是很多人无法正确的转到前手臂,而造成网球肘、长笛肘、小提琴肘等。小提琴演奏者必须能够正确地旋转前臂,以便能在其一生的演奏生涯中,保持最舒服的状态。尺骨位于小臂的小指侧,大拇指侧则是桡骨。桡侧关节主要掌管前臂的旋转,尺侧关节则主要掌管手肘的屈伸动作。保持演奏时使手掌和手臂间的正确关系,这可以使小拇指强壮,且转动非常安稳。即小指与尺骨的关系是对齐排列的,大拇指也位于桡骨侧它应有的位置。这个位置是一个移动至任何位置都最容易的位置,同时也避免了手腕和手肘的疼痛及伤害,所以在演奏时,我们应避免手腕左右扭动的动作。演奏时,手臂是一个重要的构造,清楚的认识到整个手臂包括了锁骨、肩胛骨、上臂、下臂、手腕及手部,不要忽略了锁骨与肩胛骨部分的放松与灵活性。小提琴演奏者常见的肌腱损伤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小提琴演奏者肌腱活动需要在更小的空间里;另一个方面是重复性的、有压力的手臂活动;还有,与肩关节的不平衡,导致肩膀在紧张锁定的状态下移动。

小提琴与左手手掌之间总是保持三个接触点,在低把位时,为拇指、食指侧面、与按弦的指尖,到了高把位,食指的根部关节留在琴颈之上,此时,手掌根(近手腕处)接触琴的肩部,代替食指作为接触点。手腕位置是左手姿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手腕位置正确时,从食指、向下到手和手腕的背部,到肘弯处,构成一条直线。切忌将左手手背拢成圆环形,手背应该时平坦的。左手一开始可以放在手指根部此时不容易紧张,用1,3指建立手指框架,因为一旦这两个手指放松,柔软的放在指板上,其他手指也自然的找到位置,弯曲成拱型。

对于左手小拇指的自然弯曲可以用抓物练习,抓报纸游戏(即仅使用左手手指将报纸揉成一团)来感受手指的动作,即手指是灵活放松的自然弯曲。在左手小指与手掌相接的地方画一条线,该线即为持琴的深度,这个方法比只用大拇指与食指去找左手位置更好,也更适合手小的学生。

手指按弦的角度为45度,而且每个手指间都互相平行,可以用多尼斯(Dounis)的方法,用铅笔来练习左手按弦角度,这个角度不管在哪个把位都不会变的,只会把位越高,手指越平坦(许多老师常说的,按弦时手指向着自己,其实也是在避免尺骨偏差)。所以我们要用指尖中心偏左的部分按弦,所有手指都保持弯曲在指板上,感觉像左手时“挂”在琴上。

换把时可能发生尺骨偏差(ulnar deviation)的问题,前文提过,左手的基本手型是从食指、向下到手和手腕的背部,到肘弯处都为一条直线,如果在换把时,肘部没有与左手一起移动,如肘部在高把位,而左手向下换把,此时的生理手型将变得十分扭曲。当我们遇到一个长距离换把时,因为要释放手用于换把,需要用肩和头来支撑提琴,此时,当换把结束,头、肩和颈部应该马上放松,可以通过将头从腮托上抬起与左手持琴来达到放松的目的。

与钢琴演奏者类似,演奏时两只手臂悬浮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后天习得的,也是初学者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初学者是会有很多不适,演奏时两手臂的三角肌为悬浮手臂提供支撑,悬空的手臂要求要避免抬起肩膀。在同一根弦上运弓,肘部应与琴弦形成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应当始终保持一致,常见的错误是在弓尖的时候,演奏者使手臂的高度低于琴弓的高度,这会导致力量不能很好的传递到琴弦上,音质也会变差,在弓尖保持肘部高度的能力就是在训练三角肌。右手的换弦需要区分为:手臂换弦、手的换弦、与手指换弦。手臂换弦是一种最初级的技能,它是最开始学习的换弦方式,之后学习的手与手指换弦动作更小,更适合快速的乐句。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学生在换弦时会用屈腕来代替整个手臂换弦,导致肘部高度下降,同时影响了手臂力量的传递,这会造成尺骨偏差,屈腕换弦不自然的扭曲了手臂的肌肉,这会造成肌肉紧张或肌腱炎,同时干扰了手指的位置与角度,对音准也时不利的。右手避免尺侧偏移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让学生练习手腕自然的弯曲动作,然后,手腕轻轻抬起,做一个舒展的上弓的动作,当靠近弓根位置时,检查小指根部到肘部的线条是一条直线,(这与常说的在手腕处放一枚硬币检查的方法类似),小指是弯曲的靠近其他手指。另一个检查手腕尺骨偏差的方法是:观察手腕外侧是否有皱纹。

亚历山大技巧使演奏者发现自己身体的本能,用正确的肌肉群来演奏。小提琴教师如能将亚历山大技巧灵活的运用在教学中,在教学中对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与指引,它能够增强演奏技巧,以帮助提高协调性,使学生找到演奏中放松与愉悦的状态,帮助学生从压力和疲劳中找到另外一条出路,达到其所期望的程度。

猜你喜欢

肘部尺骨手腕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居家运动——肘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肘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一肘部练习(中级篇)
尺骨近端生理弧度在上尺桡关节稳定中的临床意义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现在,为手腕减点负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肘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的诊治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不同类型尺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选择和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