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资源化利用的对策研究
——以南宁市为例
2019-01-23龚维玲庞嘉宜
龚维玲 庞嘉宜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交通问题是困扰所有城市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少人多使得城市道路出现了严重的拥堵现象。交通拥堵不仅增加了城市居民出行成本,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缓解交通拥堵、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发展现状
1.1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持续优化
自2013年起,南宁市连续开展年度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工作,并编制调整方案。通过逐年推进公交线网优化调整,保证公交线网与城市发展、用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各年度市民提出的公交出行需求等动态匹配。逐步形成线网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高效快捷,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的公交线网体系。
南宁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8条线构成,总长约252 km,设车站184座,设计日均客运量563万人次。目前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已正式开通运营。截至2019年5月中旬,已输送客运量约3.92亿人次,日均客运量59万人次,其中2019年5月1日出现日最大客运量,为99.46万人次。地铁的开通为南宁市民的出行增加了新的便捷方式,有效缓解了公交运行负担和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
1.2 公交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断完善
不断完善公交基础设施规划调控和建设,将公交场站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把公交候车亭建设列入民办实事项目。南宁市公交车均场站面积由2012年的96.3 m2/标台提高至目前的154.72 m2/标台,公交候车亭占全市公交站点的比例也达到了80%。
目前,已全面实现公交车智能化,包括IC卡电子收费、GPS智能调度管理、无线城市智能公交系统、车辆远程网络监控系统等。此外,从2015年起,南宁市试点建设智能公交电子站牌,首次采用柔性太阳能电池循环充电技术。截至目前,已有450套电子公交站牌投入使用,城市交通得到进一步改善。
1.3 市民对公共交通服务总体认可度高
为深入了解市民对南宁市公共交通现状的真实评价,课题组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计680份,收回有效填写问卷657份。结果显示,有超过90%的调查对象对目前全市公共交通的整体服务水平给予充分的肯定,其中有21.92%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72.51%的调查对象表示“基本满意”。对公车驾驶员的服务态度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在657位调查对象中,没有一位表示对公交车驾驶员的服务态度“非常不满意”的。仅有21位选择了“不满意”,还有待改进,占比仅为3.2%。
1.4 发展平安交通打造首府新名片
开展“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文明行车礼让斑马线”等活动,强化公交行业营运秩序、安全生产整治。在数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环广西自行车赛、南宁国际马拉松赛、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等大型活动、重大赛事举办中,城市公交从开通专线、延长运输时间、增加运输班次、文明行车礼让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打造首府南宁独具魅力的新名片。
2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公交出行吸引力呈下降趋势
一方面,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南宁市机动车保有量已接近154万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309万辆。再加上道路修建、轨道项目等施工,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城市病”日益严重,公交运行速度慢、准点率低成为公交出行方式吸引力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路网总规模不断扩张,常规公交骨干网络覆盖范围全面铺开,但是仍存在公交线路分布不均、部分老旧城区狭窄路段线网密布公交资源相对过剩、新建区域线路设置难以满足部分市民出行需求等问题。
2.2 部分企业和公交服务有待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市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不断升级,尤其是“互联网+”助推网约车、共享汽车等新型出行方式蓬勃发展,使得市民对出行服务的期望值逐渐增加,更加倾向于优质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高品质服务体验。由于公共交通服务政府兜底,企业经营缺乏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2018年,第三方机构对南宁市2017年运营的公交线路和公交企业开展服务质量考核工作,结果显示,仍有部分企业和公交线路忽视服务质量管理,致使市民体验感差、满意度低。
2.3 公共交通换乘优惠政策尚未落地
建立一体化的交通换乘系统,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接驳,形成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互相喂给的良性发展局面,不仅可以增加市民出行的便利性,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常规公交、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的优越性,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营效率。目前,南宁市市民使用市民卡乘坐公交实行9折优惠,老年人、残疾人、军人等八类人群享受特殊优待,除此之外并未出台公共交通免费换乘或优惠换乘等相关政策,市民无法从公共交通方式接驳方案中直接感受到更多的福利。
3 推进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资源化利用的对策建议
3.1 持续优化公交线网解决出行盲区
持续优化公共交通线网布局,保证公交线网与不断变化的城市发展、用地开发、设施建设和出行需求相匹配;持续推进公交与轨交两网融合,形成公交与轨交互相喂给的良性发展局面;减少老旧城区狭窄路段的重复线路,完善轨道交通未覆盖地区公交干线网络,提高公交可及性,解决市民公交出行“盲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高效快捷,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的公交线网体系,不断提高城市公交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3.2 加强公交专用通道规划建设
公交与私家车混合通行,公交车的站点停靠和行驶没有得到优先权,常常导致在高峰时间公交车误点误时、运行速度慢。上海市通过建设公交专用车道、梳理线网布局、改变站点设施,形成“五横五纵一环”的公交专用道系统。建议探索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的网络化、成片化和标准化,科学系统设置公交专用道网络和公交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切实保障公交车辆的路权优先,提高公交畅通率。同时结合现有道路资源条件,优化改造公交站点,减少公交站点对路段及交叉口交通通行能力的影响,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3.3 强化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管理
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健全科学服务质量考核体系是切实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大公交服务质量考核结果在财政补贴、行政管理、企业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权重和运用,按照独立性、规范性、透明性的原则开展第三方机构评估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市民对城市交通发展的参与权,完善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渠道,加大公众满意度测评的比重,强化公交企业竞争意识,敦促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市民满意度。
3.4 提升公共交通行业信息化、智能化
信息化分析和大数据分析,可以适时掌握路况、人流、及时调整车辆的调度,避免乘客候车时间过长。对目前仍有部分城市公交站点并未安装电子站牌,信息化建设相对缓慢,同时现有电子站牌显示还会出现信息滞后情况,准确率也无法达到100%等情况。鼓励以信息化为主导,以提高公共交通行业水平为目标,推进完善智能化调度系统建设,完善行业优化公交车载设备,提升车辆的在线率及准点率,同时做好公交运营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利用海量数据提升公交运营服务质量和效率。
3.5 制定城市公共交通优惠换乘政策
引导市民公交出行,必须改变目前公交线路长、绕路多、一票到底的现象。国内许多城市,诸如南京、青岛、成都、厦门等都实施了换乘优惠政策,结合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实际,加快研究出台票价优惠政策,一方面,在常规公交之间、轨道交通之间、公交与轨交之间,可根据换乘次数和出行总距离享受限时优惠换乘票价。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对市民出行趋势进行精准分析,精准制定与市民出行轨迹换乘特征相匹配的换乘优惠政策。
3.6 探索发展优质公交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
单一的道路运行已满足不了市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因此,打造优质公交、特色公交、精品线路、定制公交、微循环公交等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已有不少城市在优质公交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例如,宁波市2017年首次推出票价2元的公共交通微循环线路,以解决居民通勤从小区到地铁站的“最后一公里”。仅2017年,宁波就已开通14条微公交线路,每天微公交运送乘客上万人。2018、2019年仍在陆续调整增加微循环公交线路。宁波市不断强化“公交增效”,逐步“治堵”疏通城市道路梗阻,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体系。2018年宁波市位列全国交通健康城市第7位。
3.7 综合开发利用公交场站
综合开发利用公交场站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公交场站用地供需矛盾,满足优化场站布局和公交线网的需要,推进公交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上海陆家嘴枢纽站、杭州拱北公交换乘商贸综合体、成都金沙公交场站综合体、昆明雨花公交枢纽站、广州大北枢纽站、深圳梧桐苑综合车场等都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建议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统一管理、市场运营”的原则加以统筹,通过BT、BOT、PPP等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交场站复合利用,进行上盖物业等立体化开发。充分利用场站集聚客流的功能,带动周边相关购物、餐饮、居住和办公等产业的发展,找准公交运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着力点与平衡点,挖掘释放场站的商业“潜利”,缓解财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