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
2019-01-23袁锦
袁 锦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4)
关键字:建筑施工;资源整合;应用
将资源整合这一概念应用到建筑施工企业中,可以将其理解为:根据建筑施工企业所承接的具体工程项目的临时或长期需求,通过对社会现有的人力、材料、机械设备、资金等各种资源进行组合并加以有效利用,以达到降低工程项目早期投入,通过项目工程款维持项目运转,并通过加强和提升管理水平从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中获取利益,使建筑施工企业以轻资产、低投入、强管理、高效益的方式完成工程项目施工任务的过程。
1 资源整合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生长环境
(1)建筑施工行业发展环境。近年来,建筑业及工程项目朝着结构更高、体量更大、技术更复杂、专业性更强的方向持续快速发展。建筑施工行业无论在技术上、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建筑业的发展,对于投入现场施工的人员数量和技能、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设备的品种和数量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建筑施工企业广泛采用的自购设备、组织自有员工进行工程项目施工的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建筑施工行业市场环境。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带来了分包企业、机械设备租赁企业的大量涌现。尤其在我国实行招投标制度后,建筑市场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管理迅速受到所有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自身拥有大量的施工人员和设备,占据大量资金,需要承担非常大的风险,一旦无法获得施工任务,将面临难以承受的机械设备折旧和员工薪酬成本。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之后,目前建筑市场的增长幅度已逐渐趋于平稳。建筑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趋于完善、完整。国家对建筑市场和建筑行为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建筑施工企业都在寻求进一步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这就意味着此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招投标制度逐步落到实处的市场中,想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以更强的实力和更低的成本获得施工任务。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与能力,降低成本,以获取利润,求得生存与发展。
(3)企业内部环境。向管理要效益,通过投资获取利益,是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和转型的主要方向。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效益基本是从工程项目而来。管理工作,也主要是基于项目管理来开展。从狭义上来说,项目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于资源的管理。从前面的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已经不再适合长期拥有直接参与现场施工生产的各种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整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就变得尤为重要。合理组装社会生产资源、有效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社会生产资源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项目的成败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
在以上各种环境影响下,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不得不纷纷转变经营模式,由生产型企业转向管理型企业。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逐步甩掉一线施工人员和常规施工设备的包袱,减少固定资产数量,消除不可承受的风险,最大限度地组装和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来获取更大的利益。
2 施工项目资源整合的主要工作步骤
(1)工程分解与组合。以分项工程为基本单位,根据专业性质和施工特点,将分项工程进行适当地分解或者合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分包单元。再将分包单元按作业性质、施工方法、主要工种等,进行合理的组合。并编制工程项目分解表与资源需求计划表。
(2)资源引进与甄别。对照项目分解表与资源需求计划表,通过发布招标信息、主动邀请、内部推荐等各种方法相结合,尽可能吸引更多、更好的社会资源参与到竞争中来。对社会资源进行考察、对比和评价,甄别出优秀的社会资源,存优去劣。
(3)资源配置与使用。引进了社会资源之后,还需要根据引进资源的类别、特性、综合施工能力等具体情况,对第一步确定的项目分解进行适当的调整。然后结合项目的施工组织、进度计划等,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组织资源在特定的时间和部位投入施工生产。
(4)资源保持与维护。在使用社会资源期间,建筑施工企业要与社会资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不断充实企业社会资源供方库,为后续的工程项目提供更加广泛的备选资源。施工完成后,社会资源将陆续退出施工现场。但施工企业切记不能用完即弃,下次需要时又再重新寻找,形成不必要的重复工作。要特别注意资源的维护,保持有效的联系与沟通,防止资源流失。
3 资源整合在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应用优势
(1)资源整合能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将各专业的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参与项目施工。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后续施工的队伍,为了避免自身的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必然会对之前由其他队伍施工的工程质量进行仔细的检查。发现其他施工队伍的质量问题时,也会在第一时间提出,并要求得到有效解决后,才会开始自身的施工。这就形成了一个各分包方自发的相互检验工程质量的机制。既能减轻项目总包单位质量检验工作的强度,又能更有效更快速地解决所发现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资源整合能有效缩短管理链条,使总包单位更直接地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使工程质量从源头开始得到更有效地控制。避免造成质量损失和对企业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2)资源整合能有效降低项目成本。通过资源整合降低项目成本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资源整合能降低项目的分包单价。项目分解得越细,能满足专业要求的社会资源就越多,参与竞争的资源也就越多。如此便能通过对资源进行更有效的甄别,在保证施工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获得成本更低的社会资源。最终达到降低子项分包单价的目的。其二,资源整合能防止管理效益的流失。从表面上看,项目分解得越粗,资源整合程度越低,总包单位的管理工作相应也就越少。而实际上,资源整合的工作并未从根本上减少,而是大部分转由分包单位来完成,分包单位的管理工作相应增加。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当然也包括分包单位在内。分包单位对于所增加的管理工作,在计算其所需的成本之后,必然要加上预期的利润,再报价给总包单位。如此一来,由项目管理工作带来的效益就由分包单位获取,总包单位的管理效益相应减少。反之,项目分解的越细,资源整合程度越高、整合越合理,管理工作的效益就更多的由总包单位获取,故资源整合能有效防止管理效益的流失。但也应防止划分太细造成项目分包合同和界面划分过多,大量增加项目管理工作量和管理成本,故需在子项分包成本和管理成本中进行平衡,找到成本最低的粗细程度。
(3)资源整合能有效降低项目风险。由总包单位直接将施工任务进行分解后,分包给实际施工的单位,能从根本上有效防止目前国家法律法规严令禁止的资质挂靠、层层分包、转包等违法行为。正如前面所述,资源整合程度越高,细目单价相应就越低,如再进行转包或层层分包,实际施工的人就无利可图,明显没有利益的工作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来做。这样也就从根本上防止了违法分包行为的发生。其次,在转包或层层分包的情况下,作业人员的问题需要层层向上反映,事件迟迟得不到解决,最后往往形成更大的纠纷。而通过加强资源整合,由总包单位直接进行管理,缩短了管理链条,管理的效率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现场作业人员的各种问题或不满情绪,能及时反馈到总包单位,继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资源整合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劳务纠纷事件,有效地避免了劳务用工方面的法律风险。
4 资源整合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范围
(1)工程分包。工程项目的劳务分包与专业分包,无疑是资源整合应用范围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项目工程量进行合理分解,资源整合,获取项目施工所需的劳务与专业分供方,能减少或避免大包、切块分包的模式,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因资源整合在工程分包方面的应用已相对比较成熟,此处不再过多论述。
(2)材料供应。材料费用是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采购价格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项目的盈利水平。在材料采购方面,也可以通过合理应用资源整合来降低成本。比如,可以通过合理整合采购与运输资源,来降低材料到达施工现场的价格。还可以通过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使每个供应商都能直接供应自己所生产的货物,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材料采购价格等。进而达到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目的。
(3)机械设备需求。因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相对较为烦琐,使得在机械设备需求方面的资源整合程度一直不高。但是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在机械设备资源需求方面同样可以通过应用资源整合来降低成本。在项目策划中,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分类。部分重要设备以及小型的施工机具资源可考虑通过购买方式获取,使用效率较低的常规施工设备资源则可通过租赁方式获取,手工具等不便于管理的资源由作业人员自行配备或者通过一次性发放等方式提供。
(4)资金、人脉需求。在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有限或受到专业的限制,无法达成某一特定要求时,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有效利用内部资源来吸引外部资源,建立具有共同目的的特定组织。如施工企业拥有专业技术和专业人员、设备,但是往往流动资金、经营范围有限,便可以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吸引外部资金,借助外部的社会资源,组成联合体获得合作项目或开发性项目。如进行矿山开发、城市砂石生产销售、大型预制构件生产销售等。通过资源整合,达到共同获利,实现双赢、多赢的目的。
由此可见,只要有资源整合的思想和意识,并注重发散思维,加以合理利用,企业和项目的各种基本资源需求,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获取。以上只是举几个简单的实例进行分类来说明资源整合的方式与思想,具体操作方法还需要各企业或项目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合理划分。
5 资源整合应当注意的主要事项
(1)严把资源入围关口。资源整合将大量的社会资源召集起来为总包单位服务。往往与很多分包单位还是初次合作,总包单位对其具体情况也不甚了解。而分包单位的人员素质、施工能力、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企业资信等,都将对项目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引进资源之前,需要对其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深入了解。经考察合格后,才能与之合作。忽略了考察的重要性,引进了无法满足项目施工要求的社会资源,再将其清退时,不但对后续工作造成影响,使项目整体的质量和进度等受牵连,还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项目成本。若项目已不慎引进了不符合要求的社会资源,则需要在清退时及时将不合格单位名称及负责人反馈到企业不合格供方名单。以供其他项目引进资源时参考使用。
(2)权衡资源整合利弊。理论上,社会资源整合的程度越高,对降低成本的作用就越大。而在实际应用中,资源整合的程度与项目成本的变化并不呈线性关系。资源整合程度高低,是建立在总包单位或由其组建的项目部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包括项目的分解、资源的考察、资源优化配置、各专业资源之间的协调、衔接与配合等,都与总包单位的管理能力直接相关。资源整合的程度越高,对管理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同时也会相应地增加总包单位的管理工作强度。作为总包单位,要避免盲目的追求资源整合的效益而忽略了管理成本的上升,导致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效益。同时也要避免因忽略了管理能力与资源整合程度不相匹配,导致项目管理失控,造成其他方面的重大损失。资源整合在项目管理中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能在多方面为项目带来可观的效益以及提升企业和项目自身的管理能力水平。如应用不当,也有可能使项目陷入亏损或对企业、项目造成各种不利影响。因此,总包单位需要根据资源整合与项目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合理权衡。
明确施工分包界面。对项目进行分解,必然会产生施工部位的分界面。分解越细,界面也越多。而界面也是最容易发生纠纷的部位,也是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部位。总包单位对项目进行分解时,要高度重视界面的划分与衔接。一定要注意施工部位的整体连续性和可分解性,要对施工工序进行明确的划分,且不得有遗漏或者重复。在进行分包招标、合同谈判、签订分包合同时一定要界定清晰。同时要注重分包界面的管理,减少和防止各专业之间因配合不当造成的窝工、返工、索赔等事件发生。从源头开始,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引起纠纷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综上所述,资源整合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值得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