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2019-01-23周典典
文/周典典
新时代媒体融合深度发展,新闻传播日益呈现出受众需求私人化、传播内容立体化、传播介质多元化的样态。与此同时,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存在着数量上不足、高端实务型人才缺失、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成为制约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短板,因此,亟须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即为“重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进行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领域,则是优化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进而有效促进新闻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高校对于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并没有与时俱进,与行业的发展相比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无法满足行业和市场新的需求。
1.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高校培育的新闻传播人才供给数量不足。新闻传播人才通常包括从事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出版发行、文化管理等工作的专业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我们的脑子要转过弯来,既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子要进一步迈开”。 新闻传播事业和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正处于高速融合发展时期,对于人才的渴求也是持续增高。然而,伴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而来的是日益复杂的新闻传播工作的解释力和逐渐细化的新闻传播分工,这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在数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新闻传播院系,专业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但仍然存在新闻传播人才缺口。主要问题在于高校的专业设置方案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分类创新,这就导致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速度和规模明显落后于当下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
2.“速度”与“档位”不匹配: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缺乏。立足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质”而言,尽管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然而,目前设置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无论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师的配置上,从总体上看都较为注重新闻传播的理论教育,忽视摄影学、管理学、科学技术等实践教育,这就导致了单一的新闻理论研究人才过剩,而理论与技术相结合领域的高端新闻传播人才不足。由于中国国际新闻事业的起步较晚,加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与国际接轨的新闻传播人才数量缺乏,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见识浅”的特点。另外,就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性质而言,其本身就具有多学科的属性,而这种综合性又决定了新闻传播人才应当具有由多门学科知识融合交叉起来的知识结构,但受目前培养模式、高校发展现状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严重缺乏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层次、高水准的新闻传播人才。从供给层面来看,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缺失又是影响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直接制约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进程。
3.理论与实践不同步:高校新闻传播职业教育与系统性培训供给不足。就目前的高校教育模式而言,依旧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而所谓的“实践教学”又通常会因师资缺乏、课时安排不合理、设备或资金欠缺等条件制约难以有效开展,这就使得新闻传播人才的职业教育和系统性培训难以在高校教育环节得以实现。相反,现实中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往往在从业之后,才能获得相关的职业教育和较为基本的职业培训。这就导致了初入新闻传播领域的从业人员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的窘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上与社会脱节。为了使高校培育出的新闻传播人才能够快速地融入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提高新闻传播从业者在实践领域内的专业性和实务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领域,亟需与社会接轨,改变职业教育与系统性培训供给不足的现状,以培育出符合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新闻传播人才在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上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当下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供给侧问题频现,继而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思考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应然范式。
1.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以需求为导向重置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毋庸置疑,为了满足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然而,高校所培育的新闻传播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究其缘由在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层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就纵向层面而言,高校所培育的新闻传播人才以本科为主,拥有新闻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高校偏少,这恰恰与社会所需大量高精尖新闻专业人才相悖,从而导致供给层次结构与需求层次结构倒置;就横向层面而言,现有的高校对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过于注重新闻知识本身的灌输,而依托理工科和其它相关专业培育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较少,这就导致毕业生走出校园以后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因此,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置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纵向上应建构本科生和研究生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横向上需要重引导和制度化,鼓励新闻专业的学生辅修经济、管理、法学、外语等第二专业,使之成为培养具有跨专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的一种模式。
2.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助推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档升级。随着新闻事业的深度发展与国家新闻强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路也应随之发生改变,应当由原先主要培养“应急性人才”转向现今主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思路。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不仅应具备综合性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应兼具良好的职业道德,即高校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既要注重其职业技能的培育,又要兼顾其职业道德的养成。因此,为培育出竞争力强、业务能力过硬、知识储备充足的高端新闻传播人才,高校需具备前瞻性眼光,对当下新闻传媒领域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局势具有较为清醒的认知,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投入充足的师资、设备、物力、财力等教育成本,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具有国际视域的高端新闻传播人才。同时,高校应当认识到当下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通过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新闻自律意识等多种方式,促进新闻传播人才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进而培育出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均较强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促进传媒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校政企协同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在目前新闻传播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即技术型人才缺乏,理论性人才充足的现状下,高校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配置上均需更为注重技术性知识的传授,因此有必要构建“政府支持、高校主导、社会配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政、产、学多方面的力量,实现新闻传播人才的有效供给。其中“政府支持”是指政府对于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加大投入力度,既要在项目上予以支持,也要在政策上给与优惠。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设立新闻传播研究基地,用项目投入与立项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出台各类支持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政策,鼓励和引导新闻传播人才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获得。“高校主导”意味着高校的专业教育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最为主要的途径。高校应当提升人才培养方式,在理论教育之外,注重技术性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社会配合”是指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之外,企事业单位应当承担起对其新闻传播从业者相关的职业教育与系统性培训的责任。多措并举,传授新闻传播从业者充分的理论知识和充足的实践经验,共同辅助高校培养出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三、结语
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始终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明确高素质、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规模、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提供高端有效的供给,同时也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另外,当前传媒人才的培养要强调“融入国际社会”,并且要向全媒体专业型靠拢,用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新闻传播理念开阔视野,使中国的“新时代声音”能够更加清晰地被世界所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