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四力”锤炼
2019-12-26文/姚臻
文/姚 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因此,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明确要求和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提高政治素养、提升业务水平、推动创新创造、培养优良作风的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队伍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信息传播不断涌现新渠道、新方式的新形势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如何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显得尤为迫切。增强“四力”建设,既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提高政治素养的基本遵循,也是守正创新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力”建设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克服“本领恐慌”的科学方法
“本领恐慌”概念最早是由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在延安召开的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又一次提出“本领恐慌”问题。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本领恐慌”主要体现在掌握舆论引领主导权的过程中常常产生准备不足、应对吃力的危机感。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新传播方式在青年学生中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想舆论空前活跃且多元多样多变,新闻宣传工作者在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环境下,不仅要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还要努力解决好理论宣传存在着的“居高临下”和舆论引导“灌输式、指导式”等问题。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决定了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基本素质的极端重要性,“四力”建设正是新闻宣传战线守正创新的深度砺炼。新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提高服务师生的能力,必须针对新形势增强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本领,不断给自己的知识“货架上”进上更多的货,从而锻造履职本领的“金刚钻”与“真功夫”,更好适应时代的变化,成为新闻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落实“三贴近”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增强“四力”的内在要求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对象是一群有知识、有品位、有思考的师生人群,要掌握师生思想动态,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就必须打通基层宣传的“最后一公里”,不做“脱节宣传”与“盆景式宣传”。高校宣传部门是校党委主管全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职能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新闻宣传工作有时难免会陷入模式化、套路化,缺少“泥土味”的空洞说教,从而缺乏生命力与感召力,而“四力”建设则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指明了应该坚持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态度:要用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实际的工作方法,把工作做到师生心坎里,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变成鲜活、易懂、生动的东西,“飞入寻常百姓家”。高校新闻宣传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围绕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广大师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满足师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为高校发展建设注入正能量。
三、守正创新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锤炼“四力”的有效路径
1.增强“脚力”奔走实践,是创新推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根基。首先,宣传思想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政治工作,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队伍首先要站稳“脚跟”保持定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理论主张内化为影响师生的自觉行动,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其次,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面对的是人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新闻宣传工作触角延伸到学校基层一线,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了解师生需求,把握师生思想脉搏,反映师生的动态,不断提升新闻宣传工作的实效性。事实上,脚力不仅仅是“走基层”,更是新闻来自实践的本源性要求,是新闻宣传工作者调查研究和服务基层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接触面与覆盖面,加强基层单位间新闻宣传工作的沟通交流,建立起常态化、持续化、精准化的联络机制,深入师生心中、深入现场采访,更好地认识党情、国情、世情、校情和民情。成为“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从广大师生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挖掘生动鲜活的事例,创造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以此营造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凝聚师生的蓬勃力量。
2.扩大“眼力”精微洞察,是创新推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前提。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相互交融和碰撞的前沿阵地。融媒体时代信息渠道丰富多样,青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思维非常活跃,这就需要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善于眼观大势、见微知著,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扩大眼力,一方面要学会“盯网”,增强对新闻线索的发现和新闻舆情的察觉,以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的眼光去明辨是非、去伪求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研判评估舆论走向等。另一方面要有一双发现“美”的新闻眼睛。凭借“好眼力”,不仅要“看得见”,还要“看得准”“看得深”。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处在新闻舆论一线,要具备发现正能量的敏锐观察力,对准时代的焦点和社会的热点,积极回应师生的关注点,要能看到新闻事件背后所包含的深层的意义和价值,以冷暖的视角、立体的报道呈现学校改革发展和广大师生风貌。好记者的眼中往往有故事、有温情、有细节。为更生动准确地反映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夫妇长年守岛的感人故事,光明日报资深记者郑晋鸣连续4年9次上岛深入采写,在开动眼力、发动脑力、调动笔力中,挖掘出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感人新闻,社会反响强烈。这应该成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3.开动“脑力”慎思创新,是创新推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核心。新闻宣传工作者练好脑力,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要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完善知识储备和思维提升,加深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脑中要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意识,自觉把视野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来把握,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自觉服务大局。通过研究高等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强化新闻舆论工作的用户思维。融媒体语境下,从某种程度上讲,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传播者,自上而下传播方式被上下互通、互动所代替,高校新闻舆论工作也要适应这种转变,从单纯宣传灌输转向正确地、艺术地舆论引导转变。其次,在守正创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也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积极创新宣传理念和话语体系,拓展传播渠道和方式方法,做到既坚守立场又不固步自封,既顺应规律又敢于创新。新闻宣传不仅要注重传播的速度,更要体现新闻作品的思想性。近年来苏州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教育,在校内博物馆举办23位党员英烈生平事迹,以此激发师生炽烈的爱国情怀。学校党委宣传部紧跟思政教育热点,以开拓党员教育阵地和实境教育课堂的创新举措为题,采写了多个版本的新闻作品,分别在《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报》头版头条给予重点报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4.磨炼“笔力”的精准阐释,是创新推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关键。练好笔力,其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在专长上要有“几把刷子”。优美生动的文字常常能让读者耳目一新,特别是精准、精辟的语言表达更能引人入胜。落笔成文、妙笔生花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把脚力所及、眼力所见、脑力所思付诸于笔端的具体反映,体现的是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和专业功底。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要创造符合师生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新闻作品,迫切需要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不断改进文风,增强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高校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要帮助他们更好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就需要善于将理性的阐释用感性的语言呈现,使到语言生动活泼接地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有筋骨、有品质、有温度的新闻作品。要突出触动人心的鼓舞力量,把被感动的细节朴素真挚地描写出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深化主题上发力,让主流声音深入人心,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思想上认可、心底里信服。要充分运用形式多样的传播矩阵,在报、网、端、微上创新传播方式,在新闻策划和传播方式上同时发力,通过正确的主题内容和生动形象的表达形式,提高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新闻宣传工作素质能力体系。作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投身校园生活的“能量场”,练就洞察校情和师生意愿的“新闻眼”,把准思维方式的“指南针”,锻造专业能力的 “金刚钻”,逐步成长为政治坚定、品行正派、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以奋力开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大舆论力量和坚强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