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直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与使命
——以《通向2022》北京申冬奥直播为例

2019-01-23李杨薇

传媒 2019年23期
关键词:通向演播室冬奥

文/李杨薇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新兴媒体的冲击,受众被大量分流,电视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然而,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电视媒体依旧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全面性的优势,带给观众强烈的临场感、参与感和震撼感,因此,观众再次被拉回大屏幕前,电视媒体重夺传播中心地位,成为全方位、立体化呈现新闻现场不可替代的媒介形态。不难看出,通过大型直播节目对重大主题进行宏大叙事时,电视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纷繁的传播形态中依然占据重要位置。同时,演播室主持人处于大型直播报道的中心地位,担负着新闻播报、访谈嘉宾、连线前方记者、现场解说等重要职能。主持人需要在不同角色的自如转换中实现对节目进程的能动性驾驭,进而发挥传达信息、沟通情感、引导舆论的作用。本文通过考察笔者在北京卫视《通向2022》北京申办冬奥会大型直播节目中担任前方演播室主持人的经历,梳理重大新闻事件直播中主持人的融入挑战与建构策略,进而发掘电视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使命担当。

全媒时代大型直播节目对电视主持人的挑战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全媒时代的大型直播节目多借助诸多科技元素以达到最佳效果,北京卫视的《通向2022》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完成的。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无疑是重要的历史时刻,其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广泛关注。然而,正如奥运会的各项比赛结果一样,申办奥运会也存在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电视直播同样如此。在《通向2022》北京申冬奥直播的过程中,对前方演播室的把控成为重中之重,电视主持人也面临诸多挑战。

结果未知与导向拿捏之间的矛盾。在大型直播节目中,主持人需要以准确生动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呈现节目内容,并根据现场变化能动地驾驭节目进程,确保节目顺利进行。大型直播节目因其主题性较强,尤其考验主持人的情感把握与尺度拿捏。学者张颂曾指出,基调是我们在播送一篇稿件时所把握的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而不是简单指播音时声音的高低。本次直播由于结果不可预知,节目整体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自然难以把握,无论是措辞还是态度,既不能太过喜形于色、欢欣鼓舞,也不能过于客观淡定、悲观消极。

大型新闻事件直播更关系着舆论引导的方向。本次直播节目在舆论引导上存在着如是的矛盾:让广大观众信心满满、热切期盼,还是重在参与、看淡结果。如果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而舆论引导倾向于后者,将会削弱申办冬奥会的重要意义,甚至不利于凝聚全社会的共识、获得普遍支持;如果没有申办成功而舆论引导倾向于前者,则会重蹈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失利时报道的覆辙,让众人唏嘘不已,同样不利于电视直播节目的效果呈现。

突发情况与事先策划之间的矛盾。未可预知结果的新闻事件,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直播报道面临着瞬息万变的诸多挑战。在《通向2022》的直播中,频繁出现的突发状况也考验着主持人的即时应变能力。例如,当天国际奥委会会议各项议程的时间与主持人事先拿到的时间表有出入,北京的陈述时间提前而公布评估报告的时间推后;在最紧张的投票环节,现场的投票器发生故障,致使本应在17∶00左右公布的投票结果推迟到了17∶57,多出的时间需主持人临时补台;前方演播室拟邀请的嘉宾均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法确保做客演播室的时间,申办结果宣布之后的访谈嘉宾人选更是只能“因时制宜”;技术保障方面,前方演播室无法接收直播信号以及播出进程与后方演播室等情况,前方主持人一概无从知晓,与前方记者也无法对话交流,基本处于“盲播”状态。这些都对主持人推进话题和衔接内容提出了更大挑战。

无稿播音与狭义备稿之间的矛盾。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整场直播不可能有既定的主持文稿,即便是节目串联单在开播之后也会“面目全非”,随时面临变化、需要调整是此类直播节目的常态——《通向2022》的不确定性一以贯之,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稿播音”。由于狭义备稿无稿可备,广义备稿就显得至关重要。无稿播音时,主持人需沉着冷静,随时调用自己的广义备稿,即兴生成有声语言,进行解疑释意、即兴点评、补充说明等,确保直播节目的顺利完成和精彩呈现。反之,如果主持人在面对无稿播音时处于混乱状态,离开稿件便无话可说,或胡言乱语、呆若木鸡、言之无物,则无法胜任此类节目的主持,严重削弱节目传播效果,甚至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融入节目:大型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对申冬奥这类未可预知结果的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是展现北京电视台新闻实力的重要舞台。在大型电视直播过程中,主持人通过融入节目实现自身的角色定位,主要体现在新闻播报、嘉宾访谈、前方连线和现场解说等四个方面。

作为新闻播报者的主持人。新闻播报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看家本领和基本功,准确、清晰、生动地播报稿件内容,传达出其精神实质是新闻播报的基本要求。在大型新闻事件直播中,主持人的这一看家本领受到挑战,在没有稿件文本依托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导播提示的只言片语,根据节目进程迅速完成承上启下的导语创作,或在有限的文字稿件基础上加以改编加工以更利于口语化呈现,是主持人必须完成的任务。虽然在一档以访谈为主的大型直播中,播报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它却不可或缺。在《通向2022》中,主持人开场对前方演播室的介绍和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会议议程的介绍均可算作广义的“播报”范畴;在介绍中,主持人选择了播说结合的话语样式,对会议议程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作为嘉宾访谈者的主持人。访谈是大型新闻直播节目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作用有三点:第一,丰富节目内容、推进节目进程;第二,以嘉宾的专业视角做解读,增强节目权威性、可看性及代入感;第三,可作为“松紧带”调控节目时长。因此,主持人对于访谈内容、节奏、氛围的把控至关重要。在《通向2022》中,嘉宾访谈占据了整场直播的大量篇幅,主持人通过把控谈话场,及时扭转话题方向,控制节奏和内容,成功设置了悬念;既为节目的整体叙事埋下伏笔,开了好头,也使整场访谈层次分明,逻辑结构顺理成章。

作为前方连线者的主持人。连线是体现新闻时效性、增加直播现场感最有效的表现方式,也是历次大型直播中必备的形式之一。在《通向2022》的直播中,受吉隆坡当地4G信号质量及技术条件所限,连线质量难以保证,主持人在吉隆坡演播室中无法听到前方记者的报道内容,所以未能与记者做更多的互动交流,因此,连线次数有限成为本次大型直播中的一点遗憾。但是,吉隆坡演播室作为距离新闻现场最近的前线阵地,同时担负着与北京演播室的连线,从而更新最新消息、报道实时动态。前方的最新情况,主要通过主持人的描述第一时间呈现给观众,让大家及时了解申冬奥现场的形势变化,不仅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更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

作为现场解说者的主持人。大型直播节目中的解说语言有其特定作用,在必要时加以画外音式的解释和说明,既能够辅助观众更清晰准确地接收信息,又可以在直播出现“空场”时进行内容补充,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次申冬奥直播的解说主要有以下三点作用:第一,描述现场,突出重点。在本次直播中,直播信号在代表团于会场外排队等候时就已切给公共信号,此时压低现场声加入主持人的解说格外必要。第二,填补空场,补充信息。在北京申冬奥代表团举行新闻发布会之前以及投票中和投票后等环节都出现了空场,主持人需根据空出的时长补充内容,增加直播中的信息量。第三,解释翻译,帮助理解。公共信号多使用英语,而国际奥委会的官方语言还有法语,同声传译并未覆盖始终,在必要的时候做解释和翻译帮助观众理解就十分必要。综上所述,对于前方主持人来说,要胜任此类直播的解说任务,即兴应变能力、充足的案头准备及一定的外语能力缺一不可。

建构未来:大型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使命担当

对于电视主持人而言,大型直播节目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检验自我能力的契机。在《通向2022》中,主持人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可以在深层次上折射出主流媒体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也展现了主持人的使命担当。

见证重要历史与传承文化记忆。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电视新闻直播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它以事实为基础,将“明天的历史”以影像手段真实、准确地记录留存下来,可被查询、参考、继承、发展。

《通向2022》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也传承了文化。首先,本次直播将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的史实,以声画并茂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下来。长达13.5个小时的直播记录了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的全过程,更重点记录了北京代表团的陈述以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申办成功的历史性时刻。主持人和嘉宾作为见证者与参与者,在节目中的有声语言、副语言以及或紧张激动、或平和淡定的心情,均能真实反映出当时的状态,更能形象记录下新闻事实。

其次,它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留存了时代记忆,传承了文化基因。大型新闻直播是时间的作品,更是时代的作品。北京之所以能够申办2022年冬奥会,正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向好、社会长治久安的体现。直播中播放的宣传片不仅表现出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更记录了北京的奥运场馆、地标性建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这些都是城市面貌、时代风貌的展现。主持人与嘉宾的谈话涉及对社会现状的描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等,这些都会成为时代的印记。

最后,节目中反映出的议程规则、会议筹备、社会服务以及直播技术等,可供后人借鉴与参考,完整的直播过程是最为形象直观的。除了申冬奥大型直播的技术以及前后方演播室的搭建、画面构图和主持人的着装、访谈、评论等,本次直播还记录了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的议程、申办程序、投票规则以及吉隆坡对于这次盛会的服务保障工作等情况。因此,北京申冬奥直播对其他行业以及相关事务也具有资料文献和参考价值。以上直播记录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出自主持人之口,可见主持人作用的发挥除了体现在节目层面外,也兼具历史与文化价值。

凝聚公众情感与传递民族精神。电视新闻因其公信力和权威性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达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效果。在北京申冬奥大型直播中,当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进入“北京时间”,从北京申冬奥代表团步入会场的那一刻起,每一个中国人自觉地对“中国表达”充满了关注与期待;当展现中国风采的宣传片震撼全场时,当北京申冬奥代表团完成完美陈述后,当巴赫主席宣布北京成功赢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时,我国观众的情绪随之沸腾,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凝聚和升华。除了本来就汇聚万众目光的事件本身之外,主持人在整个过程中也起到了穿针引线、调动情绪、深化主题、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通向2022》以大型直播节目的形式,向广大观众呈现了北京申办冬奥会的前后历程,两位主持人根据直播进程和受众情绪的推进,选择了向民众多解读申冬奥的意义,尤其是给老百姓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以及节俭办赛的理念,引导观众更加从容淡定地看待投票结果。随着直播节目的进行,主持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凝聚了公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共识与热情,传递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打造经典节目与建构时代精品。在大型电视直播报道中,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中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持人不仅是节目的最终呈现者,更应成为节目的“灵魂”,积极参与节目策划、编排全过程;既要着眼大局,在节目方向与进程把控上游刃有余、自如驾驭,又应善抓细节,于细微之处精雕细琢、刻画精品。

在《通向2022》直播中,前方主持人抓住了北京申冬奥代表团即将进入陈述大厅之前“鼓掌”这一与众不同的细节,作出如下描述和说明:“今天上午一共有四个代表团要进行申奥的陈述……,但唯一一个有这样相互鼓励热烈气氛的是北京申冬奥代表团。”类似这样的补充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提振信心、凝聚力量的作用。此外,主持人还呈现了类似“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肯定是让这两地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场馆建设更加完善,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可以休闲放松参与冰雪运动的场所……所以到目前为止,虽然结果还没有宣布,但我们说,我们已经成功了!”这些富有情感色彩的表述,既承上启下填补了空余时间,又深化主题、不失时机地弘扬了主旋律,也为最后一刻情感的宣泄做好铺垫。在申办结果宣布时,导播抓取了主持人与嘉宾的特写镜头——那一刻,主持人的欢呼与泪水、兴奋与激动,恰恰代表了此时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情,也带动了荧屏前观众情绪的沸腾。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真切期盼、真情流露和真挚表达,化作中国人的时代印记,也建构起属于新时代的广播电视精品。

结语

对于中国而言,2022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时间节点。北京将携手张家口举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也是北京圆梦“双奥”的历史时刻。新闻媒体与主持人在与冬奥相关的全媒体传播过程中,已经并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对主持人的电视直播实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大型新闻事件直播中,主持人立足于新闻播报者、嘉宾访谈者、前方连线者、现场解说者等多重角色定位,展现了传承文化、凝聚情感、建构精品的使命担当。面对全媒体的时代和智媒化的未来,电视主持人需要专注于自身的内容生产,通过新技术的赋能创造更多电视直播史上的经典记忆。

猜你喜欢

通向演播室冬奥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打通通向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通向王宫的路
乡村生活 通向远方
县级电视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系统在大同广播电视台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