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食管隧道切除贲门梭形肿块1例
2019-01-23余光王国祥王宏刚祝旭清缪杨德
余光 王国祥 王宏刚 祝旭清 缪杨德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是通过建立黏膜下隧道作为手术操作通道,使用内镜技术切除黏膜下肿瘤。该技术起源于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其主要优点是切除黏膜下肿瘤的同时保持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1-2]。与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相比,STER可减少消化道漏的形成及术后继发感染的发生。本院内镜中心应用STER为1例贲门黏膜下巨大梭形肿块患者行内镜下肿块切除,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34岁。2017年2月23日于本院消化内科就诊,胃镜检查见一处贲门黏膜下隆起(图1a箭头所示);增强CT检查示贲门处占位,考虑间质瘤可能大(图1b箭头所示)。拟行STER,术前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并告知可能风险,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接受内镜手术,内镜灌注气体使用二氧化碳。首先内镜下找到病灶所在,于病灶上方5cm左右,用Hook刀切开黏膜并建立黏膜下隧道(图2a,见插页)。经黏膜下隧道逐步完整剥离肿块,并从黏膜下隧道取出(图2b、c,见插页)。肿块切除后可见一手术创面(图2d,见插页)。止血满意后,使用钛夹缝合夹闭隧道入口(图2e,见插页)。手术前后应用抗生素,术后禁食24h。手术顺利完成,完整剥离肿块后,分块从黏膜下隧道取出,大小约1.5cm×11.0cm(图2f,见插页)。手术时间150min左右,术中出现皮下气肿,无气胸或隧道内大量出血。皮下气肿经保守处理完全恢复。术后第1天WBC 13.2×109个/L,有低热。术后第2天发热好转,体温正常。术后第3天体温正常。术后病理诊断提示:(胃)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为胃间质瘤,低危险度(图3a)。
讨论STER技术是由徐美东团队首次报道[3],其标准步骤包括:(1)在黏膜下肿瘤的近端3~5cm经口注射混合溶液形成液体垫;(2)在液体垫的顶端用Hook刀作一纵行黏膜切口;(3)使用Hook刀或海博刀在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黏膜下隧道;(4)使用尖端绝缘的Hook刀或海博刀内镜下仔细剥离肿块,直至肿块被完整切除;(5)肿块切除边缘所有可见血管以氩气刀或热活检钳电凝止血;(6)以钛夹关闭黏膜切口。大量研究表明,应用STER技术切除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Inoue等[4]报道,直径<3cm的食管及贲门黏膜下肿块为STER的最佳适应证。徐美东团队报道,对于长径<5cm、横径<3.5cm的肿块,STER具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5]。STER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技术挑战。第一,STER的适应证受病灶大小及深度的限制;第二,不是消化道的所有部位均可建立隧道,例如食管上段肿瘤因空间不足难于建立隧道;第三,操作过程中必须保证黏膜下隧道的完整性,只有保证隧道的完整性,才能防止漏的形成。目前,对于应用STER切除直径>3.5cm的巨大肿块的报道较少。本例巨大肿块的成功完整切除,显示了STER切除直径>3.5cm巨大肿块的可行性;手术过程顺利,无穿孔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皮下气肿经保守处理可完全恢复,显示了STER的安全性;为STER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视角。
图1 患者术前胃镜及影像学检查所见
图3 术后病理检查所见(HE染色,×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