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流域农村居民可持续生活方式构建的困境及路径研究
2019-01-23谭伟梅莫露草马艳玲
谭伟梅,莫露草,马艳玲
(遵义师范学院 管理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1)
一、 引言
(一)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生活方式探源
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 可持续发展”一词,从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议题受到了全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最早提出生活方式概念的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还对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又是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1]。国外早期对生活方式的代表研究者有凡伯伦、韦伯等人,后来美国学者索贝尔、美国社会学家林顿、盖恩和克罗依特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生活方式涵义进行了界定。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世界各国的政治首脑一致通过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人类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观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然而人们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比如,从环境角度出发要保护自然环境,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从资源角度出发,提倡节约和保护地球上的各种资源;从技术角度出发,提出不断研发和应用新能源技术;而在人类的生活领域,或者说从人类的生活方式出发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较少。实际上,生活方式作为展示人类生活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国内,李卫国等讨论了生活方式的变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说明只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才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永俊也撰文分析了“多生产,多消费,多抛弃”的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务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改造;韩琳则直接从生活主题理念、生活消费观念、生活质量理念、生活伦理和生育理念五个方面探讨了可持续生活方式构建的路径;黄真理分析了在赤水河流域资源环境开发中,出发点必须是保护,这样才会促进流域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发展。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可知,赤水河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从生物学、生态补偿机制和民俗文化角度探讨如何保护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而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去探析赤水河流域保护和开发的几乎为零。
(二)何为可持续生活方式
本文认为可持续生活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这种生活方式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生活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各种需求的生活方式的总和。所以,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内涵既体现在人类活动的生产领域,又体现在人类活动的生活领域,如图1所示。
二、赤水河流域农村居民建立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 自古享有生态河、美酒河、美景河和英雄河的美誉,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在四川合江县汇入长江,流经13个市(县),面积约18 932.214 km2。流域以农业生产为主,酿造业尤为发达,流经的地区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参差不齐。以贵州段为例,赤水河流经贵州省八个市县(区),通过2015年贵州赤水河流域各市县(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表[注]根据各市县区统计公报整理。(表1)可知,赤水河流经的贵州省八个市县(区)整体经济较落后,这也间接影响了流域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制约了流域农村居民可持续生活观念的形成。
表1 2015年贵州赤水河流域各市县(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生活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人们的劳动、生产和消费等各方面,从生活方式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赤水河流域居民以农民为主,产业以农业为主,酒产业聚集,生态脆弱,流域农民的生活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赤水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发的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怎样保护赤水河,实现赤水河流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2017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同时,赤水河流经的贵州省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近年来在脱贫行动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两条底线,2018年年初引发的《贵州省生态扶贫实施方案(2017—2020年)》就是地方政府全面重视本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好的佐证。所以,赤水河流域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落后现状、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政府的政策推动,促进赤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已刻不容缓。
三、赤水河流域农村居民可持续生活方式构建的困境
图1从资源利用方式、环境保护意识、人口生育观念、生活消费理念和日常行为活动五个方面揭示了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内涵。结合本课题在贵州赤水河流域仁怀市、赤水市和习水县农村的实地调研,笔者认为,正是流域农民传统的人口生育观念、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薄弱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日常行为活动制约了赤水河流域农村居民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建立。
(一)传统的人口生育观念
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是人口的生产方式,而人口本身就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的质、量和时空结构都影响着生产方式以至整个社会的运行发展。传统生育观的弊端是片面追求“多生”,多生不仅导致人口基数庞大,也必然造成整体教育落后和人口素质低下, 从而制约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转变生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生育理念至关重要。优生优育不仅控制了人口数量,同时提高了人口质量,从长远来看,也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动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拥有较高素质的国民可以在意识形态层面自觉摒弃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及对现代科学的可持续生活方式理念的认可。调研过程中发现,赤水河流域农村农民的生育观念仍然较传统,“重男轻女”和“多子多福”的生育思想仍占主流,这无疑是农民可持续生活方式构建过程中的第一大现实困境。
(二)不合理的资源使用方式
通过实地走访,在习水、赤水和仁怀共收集了47户家庭户在生活能源使用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做了一个基础的数据分析。其中,液化气灶是人们使用的主要生活能源之一,占总比的44.4%,煤炉使用频率较低,仅占11.1%;沼气灶和柴灶在调查对象家庭户中的使用频率为0%。通过访谈当地的农民,进行镇村对比后得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农民使用的生活能源大部分是煤炉、柴灶,长期使用煤炉和柴灶无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但可喜的是,多数农民表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他们不会选择使用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活能源,更倾向于使用环保的液化气灶和沼气灶,这说明在赤水河流域已有大部分农民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是囿于贫乏的经济状况,限制了农民资源使用方式的选择范围。
(三)薄弱的环境保护意识
习总书记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3年过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用实际行动落实着习总书记的这句科学论断。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近年来,一直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力。赤水河流域作为贵州的重点生态保护地,流域农民生活方式的科学性和环保意识的强弱呈现出强烈的正相关。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流域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缺乏科学正确的认知。偏远农村地区经济的落后,政策照顾的相对滞后和传统的人口生育观念直接导致农民生活能源和土地利用的方式的传统和落后,进而带来农业环境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水污染等一系列污染问题。追溯原因,一是城乡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城乡的基础设施环境相差巨大,二是农民的环保意识底子弱,在环保观念普及农村的过程中,农民接受和认可的时间较长。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和政府行动的覆盖,流域农村的整体生态环境、流域农民的环保意识都呈现出提升的趋势。
(四)日常生活的影响和限制
日常生活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从显性层面来考察,日常生活并不会制约农村居民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建立,然而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是和新教伦理的选择性亲和。韦伯向我们揭示了:现代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的,也是伦理的,归根结底是伦理的。从这个视角去思考,不难发现,我们微观的日常生活在很大层面上是一种主观上的选择意志,是一种精神和伦理层面的生活显现。所以,毋庸置疑,日常生活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前面提到,赤水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欠发达直接影响到农民日常生活、劳动工作、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内容。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流域大部分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相对单调,休闲娱乐甚至呈现低级趣味化的倾向。土地闲置,农闲时间增多,闲下来时打发时间的主要娱乐方式是打麻将和其他的赌钱形式;另外,农民社会交往的血缘性和地缘性下降,“攀关系”“讲人情”和“经济自利性”的交往特征逐渐凸显,以上的日常生活行为都会影响着农民可持续生活理念的建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和“活在当下”的生活理念是农民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处在如此生活状态中的农民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自然不会深刻,这直接阻碍着流域农民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理念的接受和具体落实。
四、赤水河流域农村居民可持续生活方式构建的路径
(一)居民个人可持续生活方式理念的培育
首先,在生活理念上,农民要实现从“利己”到“利他”的转型。传统的生活方式理念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一种片面追求自己生活欲望的满足,而不顾及后代人生活的生活态度。人们必须主动抛弃这种利己的生活理念,朝着一种当代人和后代人平等的、利他的、利国的生活方式理念迈进,赋予所有人平等的可持续发展权利;其次,在生活消费理念上,实现从“挥霍”到“适度”的转变。就连美国著名学者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也强烈呼唤:“西方消费主义社会产生了超出个人需要范围的追求自我满足的无穷无尽的欲望,在全球范围内仿效上绝对行不通”[3]。因此,一种适度的、简朴的、节能的生活方式应当成为众人的追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发展,对于流域内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应当通过应用各种技术转变经济增长的手段,尽可能减少对流域资源环境的滥用和破坏;最后,在生活方式的质量理念上,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型,不断提升自身生活方式的“文化”含量,追求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建立适应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目标。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在流域农民可持续生活方式理念的引领和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承担很多。首先,可以把环境保护工作和扶贫工作结合在一起来开展,在扶贫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中实现绿色减贫脱贫;其次,政府可以借力宣传和科研等手段,让赤水河流域的生产企业,尤其是对赤水河流域水资源和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高的社会企业,发挥茅台集团、郎酒集团等大型酒业集团先锋模范的作用,主动承担起流域保护的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证明重视流域发展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并出台相应的奖惩政策,奖惩分明,奖励流域环保工作突出的企业,惩罚污染和危害流域环境的企业;最后,政府牵头建立流域企业发展保护基金,帮助和推动上游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资金还可以具体用于流域环境的保护、流域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流域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的治理等其他各项工作。
(三)相关技术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带动引导
政策的推动加上现实的迫切需要,相关技术部门要加紧步伐大力研发、引进、开发、推广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加强无废、少废、节能、节水的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引进和推广;研发符合国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具体可以落实到以下几点行动:首先,农业生产技术部门在推动农业生产上,树立有机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大力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农村沼气和节柴炉灶;其次,环境保护部门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建设,加快推进在流域农村各镇各乡建立生活垃圾处理场和水污染处理系统,减少由于生活垃圾和污水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赤水河流域响应政府的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号召,开发了很多以生态主题、白酒主题和红色革命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企业主体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如能积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吸纳本地村民就地就业,培养和加强企业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向企业员工和来访游客解读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一个可行性很高的有力措施。通过以上三个责任主体的牵头、带动和引导,在赤水河流域形成一种“人人重视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社会风气,这无疑可以有力地推动流域农民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构建。
五、结束语
目前,在生态扶贫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怎样促进赤水河流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流域农村居民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构建可以作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通过政府牵头、农民思想理念的改变和相关技术部门的支持,从农村抓起、基层发力,使流域农民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