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大同华严寺清代壁画追溯
2019-01-22李静云
李静云
摘 要:山西省大同市有一佛教圣地,即华严寺,其不仅是佛教的圣地之一,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而在华严寺的大雄宝殿内,墙壁上有大量的彩绘,体现了辽金和其他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特色。寺内的壁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壁画的内容和整体的绘画风格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章以寺内壁画在清代的发展为着眼点,进而分析寺内壁画在清代时期的继承与重塑,由此分析清代时期大同绘画的艺术发展。
关键词:山西大同;华严寺;壁画艺术
1 山西大同华严寺壁画在清代的发展
1.1 清代时期对壁画的修复
金代,寺内的大雄宝殿受战乱的影响而被焚烧毁坏,明代被当作仓库用于储物,清代有过重修,但规模已大不如前。清代对华严寺内的部分位置只是简单做了修砌与补葺,寺内的僧侣也对其进行了部分修复。清光绪时期,许多文人和画家对壁画特别不屑,并且受制于当时大同的实际情况,已经没有充足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去支撑如此庞大的绘画工程,由此而降低了一些壁画艺术的实际水平,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创新。在进行壁画构图时,由于画工全部来自民间,并且受不同地区的影响,画工在绘画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喜好进行绘画制作,由此打破传统形式的绘制流程,进而使壁画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对壁画的修复仍然沿袭金代的整体布局并对其加以描绘,由于壁画中一部分不太清晰,所以画工在绘制时便与当地的民间风俗以及清代时期绘画的特点相结合进行绘制。而在壁画的色彩方面,则主要以朱、青、绿为主要的色调,但也同时参考了清代时期民间绘画的相关手法和特点,进而促进壁画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表现。
1.2 华严寺清代壁画的情况
清代,华严寺内壁画的总面积在山西省内排名第二位,总面积达到886.97平方米,规模十分庞大且宏伟。与金代的华严寺壁画相比,其整体的高度与宽度均有所提升,并且在位置与大小方面均有显著的变化。在大雄宝殿的东壁添加了一些新绘的壁画——“十六宝观”,而在边缘位置则有十分重要的墨记题名。而西壁的平均宽度达到最大51.90米,并且面积非常大,是整体壁画非常重要的内容。南北两壁与西壁的南端所绘“七地九会图”的面积非常大,占据整个壁画的一半。其又细分成为九幅图画,主要内容是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在七个地点进行了九次讲经的场面。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居中而坐,并做出讲经时的相应姿态,众弟子围绕其周围做出聆听的状态。绘画的重点主要表现出佛光普照以及信众虔诚。华严寺内壁画的人物造型表现十分具有特点,且造型内容丰富,由此体现出了当时画匠具有高超的技艺。
整体来说,山西大同华严寺清代壁画无论是在位置上,还是在内容上均有一定的扩展,并且在壁画的构图以及人物造型等相关方面又具有一定的创新。
1.3 清代和金代时期壁画的迥异
华严寺经过清代修复之后保存较好,其壁画内容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中心,每一幅壁画具有一定独立性又同时具有关联性,别具风格。
1.3.1 壁画构图十分严谨
清代的寺内壁画总面积达到了886.97平方米。在如此大的面积之上如何才能将壁画进行相应的布局以及编排,如何才能实现突出藝术的主要特点和韵律,又能将壁画内容的主次有效的分明,又如何才能符合佛教的法度?只有对壁画的主要结构开展十分周密的设计才能解决上述问题。而画工们通过将1800多尊人物缜密地进行前后穿插,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通过非常灵活的方式将树木和河流等加以有效运用,并运用透视手法将壁画的整体变得井然有序和浑然天成,由此显示出的壁画非常生动,体现出当时画工们具有巧妙的构思以及相应的处理能力。寺内的壁画整体构图十分得当,并且具有较为严谨的章法,有效地将清代寺内壁画比较宏伟的气势显著表现出来,让后世之人惊叹。
1.3.2 壁画色彩较为丰富
从壁画的着色方面来讲,其主要运用朱、绿、青等颜色,但在画中还掺有粉色和白色。因为颜料运用的材质为矿物质,所以在描绘后没有白灰的渗入,壁画可以长久保存,经过百年壁画依旧色彩如新且光泽不减。另外,壁画中还同时应用了晕染的方法,提高了壁画色彩的丰富性。而壁画上的佛像衣襟以及建筑物上运用了沥粉贴金加以突出,进而使壁画富丽堂皇,气氛庄严。
1.3.3 墨记难得
寺内的壁画较清代以前保留有画师的姓名与时间,此墨书题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东壁上题词为“大同钟楼西街兴隆魁董画铺信心弟子画工董安”,表明当时佛教十分盛行,并且绘制壁画也变成了一种相应的职业。如此面积较大的壁画是非一人可以绘制的,董安是其中的一人,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推断出,壁画是由多名来自民间的画师共同完成的。通过深入研究寺内的清代壁画,可以有效探究清代时期民间绘画的有关发展。
2 华严寺清代时期壁画的价值
2.1 寺内壁画的构图十分独特
寺内壁画的主佛在金代时,其背上有网目纹,所有的佛像和人物均盘坐听经,清代时期壁画同样存在此类布局的传承。不同的是,在清代时期对壁画进行修时,壁画主像的高度以及大小则变得更加突出,壁画主佛的高度竟达到墙体的一半之多,和其他的人物具有较为鲜明的对比,如周围的天王和菩萨等。而且进行重绘的人物,其造型更加具有鲜明的特点。
2.2 壁画的绘制方法较为科学
金代时期,寺内的壁画全部运用黄土、粗泥、麦秸等物质进行拌制,然后再进行抹墙,所以壁画的壁质十分粗糙。寺内的壁画在长时间受潮之后产生颜色掉落的现象,由此导致壁画的主要内容无法辨认,并对壁画的保存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而清代时期,匠人利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制作,避免了壁画出现掉落的问题,特别是在壁质构造方面,其主要利用土坯进行墙体的建立,然后在外面抹泥皮二层到三层,最后在表面上使用黄土、砂子以及棉花拌和的泥皮再抹上一层,然后再进行壁画的绘制。该方法的特点是密度与空隙同时存在,并且具有较好的刚性与韧性,风、雨、雪等自然现象所造成的影响均可以被其自身所吸收,进而确保壁画墙体不受侵蚀,利用该技术可以有效将壁画完全保存。而沥粉贴金的方法促使壁画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壁画整体的线条较为流畅,金色图案显得绘画富丽堂皇,存在较强的美感与画面感。该方法在后世仍被沿用。
2.3 具有较深的佛教价值
在清代时期,寺内的壁画从整体上来讲具有十分绚丽的色彩,并且壁画的线条具有流畅性,而壁画的主要内容则是一场佛教的盛宴,整体显示着佛教庄严的氛围。而华严寺非常有效地将绘画和建筑相结合,由此实现对建筑的美化,同时也对众多的佛教信徒传达佛教的主要思想。这便是壁画所展现出来的魅力。寺内的壁画大多是佛教的故事,并且所有的人物均有不同的造型,进而对探究佛教文化的发展具有有利的参考。
3 华严寺壁画新中国后的修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古建筑十分重视,对华严寺的壁画进行多次的维护,由此促使寺内的大雄宝殿焕然一新。1985年对寺内的南墙壁画进行相应的加固维护,修复专家进行讨论后依据壁画原貌开展修复,对南墙利用分块截取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固修复,最终消除了险情。在1990年时,对寺内东墙的壁画进行了加固,在1997年至2003年间进行大修。在2008年时,大同市文化局决定邀请中央美院的人员对华严寺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专家对大同市的寺庙壁画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且大量收集民间绘制的技法,在修复时与辽金时期的壁画绘制风格以及佛教文化相结合,进而最终绘画制作出了非常具有特色的壁画。大同市非常重视对于华严寺的壁画修复和保护工作,并且加强了对华严寺壁画的保护工作。
4 結论
大同华严寺内的壁画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朝代,并且伴随着历史的变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和在一代又一代的修复中不断完善与发展。对华严寺寺内的壁画进行研究,采取历史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由于研究需要以不同的角度进行,所以针对壁画的相关研究必须建立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中,如此才能有效发掘壁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纪新宇.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壁画内容浅析[J].当代旅游,2018(5):7-8.
[2]张光远,张乐阁.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建筑刻件造型艺术特色[J].艺术教育(6):151.
[3]杜慧娥.浅析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壁画内容及艺术价值[J].文博,2011(1):78-82.
[4]白雪松.大同华严寺小环境变化对文物本体病害影响初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98-102.
[5]赵婧,李瑞.浅谈山西唐、辽、元三代佛教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大同华严寺、洪洞广胜寺建筑结构之区别[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1).
[6]胡婷婷.大同华严寺造像的审美心理机制探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