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及对策分析
2019-01-22严贵华
严贵华
[摘 要]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理念在中国开始得到深入普及与广泛应用。从“互联网+”的视角来看,中职学生受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深,传统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学生角度阐述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不足的主要表现,分析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提出如何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平台和资源改进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对策。
[关 键 词] “互联网 +”;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118-02
隨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职学生德育教学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正视当前德育课教学的不足,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优势,提高中职学生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德育在中职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努力促使中职学生成长为德技双修的栋梁之材。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不足的表现
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学生对教师不满,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师教学热情不高,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从这些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当前中职的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存在明显不足。以学生为分析视角,中职德育课有效性不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德育课缺乏兴趣感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加之有不少学生认为,德育课非专业技能课程,对德育课的价值和科学性认识不够,导致对德育课缺乏兴趣。课堂上经常发生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逃课甚至辱骂、威胁老师等现象。然而,面对此类情况,中职德育课教师却时常束手无策,只能自导自演独角戏,大多数学生不仅是在被动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漠视德育教师的存在。
(二)学生对德育课存在抵触心理
在当今网络时代,一些德育课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采用说教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仅是一味宣读教材,甚至缺乏基本的案例教学与讨论,教学内容索然无味,这便导致德育课课堂教学存在空洞的理论说教、互动性差、脱离社会现实、价值感低、师生分离等问题,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对德育课教学课堂的抵触情绪。
(三)学生认为德育课没有用处
一方面,受当前“读书无用论”“一切向钱看”等不良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德育课程对自己没有帮助,不能赚钱,对德育课的学习产生消极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德育课程未能围绕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未立足于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成长等方面开展教研活动,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将在德育课中所学的知识用来分析和解决他们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碰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持怀疑态度,对德育课堂产生无用、无益的心理,这样便大大削弱了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基于“互联网+”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在师生关系方面,缺少对社交软件的使用
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然而恶性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影响教学的顺利实施,而且还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权威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置疑的,教师在课堂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处于绝对主体地位。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多数的中职德育课教师依然以权威者自居,无法平等对待学生,没有主动运用互联网的方式方法去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只会让师生关系更加恶化,教学效果更加不理想。
(二)在教学手段方面,缺少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合理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当前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作用的教师为数不多。有的年纪大的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技术,难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的年轻教师沉浸于现状,不愿意学习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方式方法落后,在教学技能方面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德育课教师整体表现出思想怠惰、消极懒散的状态。
(三)在学生诉求方面,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完善,新一代中职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互联网,他们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受互联网的影响极为深刻。由于“互联网+教育”战略的实施,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学习到想要了解的知识,因此,学生不再满足于从教材上学习知识,更不愿意仅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来获取知识。互联网导致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方式、学习诉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式僵化、内容片面化,缺乏现实性和开放性,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三、“互联网+”视域下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改进对策
(一)融合“互联网+”,创新德育课的教学方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在教学一线的中职德育课教师,理应顺应时代发展,融入社会,改变自身,革新教学方法。在德育课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德育课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体制的束缚,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德育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更新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职教云、超星学习通等手机APP课前布置作业,事先分享德育课程的相关案例、视频或文章,让学生先做好预习,然后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对先前给出的案例、视频或文章进行讨论,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授课引导有机结合的效果。再比如,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定制的方式,通过手机投票等形式收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课题,根据学习的兴趣及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实现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定制化。
(二)依托“互聯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互联网+”时代环境下,中职德育课教学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如果继续以权威者自居,仅重视课堂的单纯说教和灌输,忽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势必引起师生之间关系进一步恶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师生关系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互联网+”具有尊重人性的特征,借助互联网可以有效构建迎合时代特点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发挥社交软件的作用,利用QQ、微博、微信等软件,建立良好的交流和互动平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沟通机制。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了解学生,表达观点,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平等交流及互动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三)借助“互联网+”,创建中职德育课教学资源库
开放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随着科技进步,经济体制转型,社会关系变化,传统的伦理道德关系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中职学生受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激烈,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屡见不鲜。因此,当下对中职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思想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德育顺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加强中职学生的网络德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资源,调动中职学校全体教师的力量,创建有效的德育课教学资源库,从而更好地提高中职学生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四)借鉴“互联网+”,提升中职德育教师整体素养
“互联网+”当中的“+”本身就是一种跨界、变革和开放,是一种重塑和融合。跨界结合,创新的基础才更坚实;协同融合,群体的效能才会实现。借助“互联网+”跨界融合的特性,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师教学整体素养。首先,必须从源头抓起,严把教师准入关。严格筛选中职教师,从整体上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技能,这对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为此,选拔教师的相关主管部门或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应聘教师工作的毕业生或社会人员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及统计,从而选出专业技术过硬的德育教师;其次,必须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强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德育课教师,磨炼信息化教学技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是十分必要的。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须充分重视对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技能的培养。教师就职前,可以制定各种具体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基础培训。教师就职后,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为教师搭建教学经验与技能分享、共享的平台,提高德育课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及创新能力,帮助教师更好地拓展互联网时代德育教学的新渠道。
(五)结合“互联网+”,完善中职德育课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估是整个德育课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对德育课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功能。目前,国内许多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评估采用结果性的评价方式,缺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情感及思想重视不够,违背了互联网时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因此,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课堂评价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互联网时代,必须高度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以学生为德育课程评价的核心,制定灵活、完整、可持续的评价体系,利用互联网完成对教师、学生、企业、家长的多方评价数据的收集与统计,从而实现客观有效的德育课程评价。同时,中职学校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一个动态的评价系统,根据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标准进行动态添加和删除,这样的评价系统不仅兼顾了对学生在校内学习的评价,同时还可以在学生毕业后引入用人单位的评价,这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有较大的帮助,对学生个人也起到了较好的鞭策作用。
参考文献:
[1]沙刚.“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策略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职教),2016(4):23-25.
[2]李晓霞,李庆,白新玲.“互联网+”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究:以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6(7x): 51-52.
[3]徐明华.借势“互联网+”打造中职德育课堂新生态[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5).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