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溪东门外金山吴氏族谱》中的华侨史料浅析

2019-01-22陈怡娴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4期
关键词:族谱华侨移民

陈怡娴

摘 要:族谱作为最重要的家族文献,其史料价值在学术界已受到普遍重視。新近发现的《安溪东门外金山吴氏族谱》中蕴藏着大量的华侨史料,能够对吴氏家族在清代以降的海外移民活动进行考察,进而以个案形式对闽南华侨进行探究。明清时期的闽南海外移民活动受到当地政治、地理、经济和文化多重因素的影响,以家族组织作为主要纽带,在传统时代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生计模式,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移民;族谱;安溪金山吴氏;华侨

1 安溪吴氏早期发展历程简介

族谱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历史文献,其史料价值早已为学术界所熟知。利用族谱资料,不但可以考察相关华人在海外的移居踪迹,还能够探究海外华人与家乡、家族之间的联系[1]。根据《安溪东门外金山吴氏族谱》记载,金山吴氏早先从光州固始,入平海后又入龟湖居住。宋元之际,吴氏平庵公从平海迁往仙境。最终在仙境之东古榕树下居住,为石狮龟湖后垵始祖。崇祯年间,会修公由石狮龟湖后垵再迁入安溪长泰里田底乡(今安溪县参内田底村),其后人于光绪年间择居安溪坊里东门外(今安溪县凤城镇先声居委会)。凤城镇东门外金山吴氏则于雍正年间自第十六世绳字辈起,就有族人陆续迁往马来西亚槟榔屿与台湾等地从事海上贸易。在此背景下,笔者拟根据族谱中的相关华侨史料,对金山吴氏族人侨居海外的时间、分布、原因、特点等问题进行考察。

2 《安溪东门外金山吴氏族谱》中侨居史料分析

2.1 金山吴氏族人的出国时间与数量

据族谱记载,第一位侨居的族人为尚农公六子绳居,字学资,号淳安。绳字辈均居住在长泰里参洋乡,今为安溪县之参内乡,处于本县东部,距县城陆路约7千米,水路则可直达泉州,交通十分便利。据《安溪东门外金山吴氏族谱》记载,最早海外谋生的吴氏族人为第十六世的绳居公,生于雍正七年(1729),卒于嘉庆二年(1797)。按照一般情况进行推测,绳居公应于成年后出洋,即“弱冠南渡”,那么金山吴氏约在18世纪中叶便开始远洋谋生。根据族谱资料,笔者对吴氏出洋人数与时间进行统计:安溪金山吴氏族谱中共记有66人出国谋生,18世纪中叶只有寥寥数人,到了乾嘉之际进入出国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共有38名族人出洋,约占总数的60%,但后来出国人数又很快衰减下来。谱载记载中最迟者于2003年出国,已为吴氏第二十五世族人,与最早出国的十六世绳居公时相距两个多世纪,时间跨度非常大。从中可以看出,金山吴氏的海外移民是一种长期活动,自清代中期一直绵延至当代社会,移民人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差异很大,其中乾嘉之际为高峰期。

2.2 金山吴氏族人的出国地点分布与特点

金山吴氏对绝大多数出国族人的落脚点均有明确的地点记录,仅缺失17世皇宝公的相关资料。根据族谱显示,除义兰、龚才、得费尔男多前往新加坡外,其余出国族人皆前往马来西亚。现今海外安溪籍华侨人口达到70万,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5%以上居住于东南亚各国,其中马来西亚达22万多人[2]。从吴氏族谱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海外移民居住区域较为集中,以马来西亚作为主要据点,体现了海外华人中的乡族纽带,可视作安溪华侨的重要特点之一。金山吴氏如此集中于东南亚等国,这与闽南地区“亲邻相携”“聚族而居”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关系。根据族谱记载,络绎南渡者或兄弟相率,或父子同往,或夫妻相携、举家迁徙的情况极多,体现了家族组织在海外移民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3 金山吴氏族人出国的原因分析

《安溪东门外金山吴氏族谱》中关于华侨出国的具体缘由仅有只言片语的论述,难以获悉华侨出国的普遍原因。笔者拟对历史上安溪县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清初为稳定社会秩序,在海洋政策方面进行了重要调整。顺治十二年(1655)实行“海禁”,六年后下令“迁界”,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派遣施琅平台,实现全国版图统一,翌年“海禁”撤销,准许沿海人民出洋谋生。此后虽时开时禁,但出国已成燎原之势,不可抵挡。可以说,“海禁”的解除,为吴氏族人的侨居扫清了障碍,该家族自清代中期开始不断有族人外出谋生。

粮食产量不足是明清时期福建省的长期问题。清代中期安溪县人口急剧增长,但农村耕地面积却没有相应增加,处于丘陵地带的参内乡更是农业发展缓慢,仅凭农耕经济难以满足当地的生存需求。在此背景下,调整生计模式、吸取外部社会资源成为许多当地人的必然选择。金山吴氏早在明代后期便来到本地开基立业,至清代中期家族规模已经非常庞大,本地优先的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生存需求。鉴于此,大量族人开始外出谋生。这或许便是该家族“经营四方,渡舫远海”的最主要原因。

就地理位置而言,泉州与南洋相近,交通十分便利,早在唐宋时期便已有本地人或因商贾而在南洋“住蕃”,或因其他缘故而“流寓”南洋。海外移民在南洋地区亦保持“聚族而居”的传统习惯,以家族组织作为主要纽带,一方面使本家之人能够源源不断地参与海上贸易,另一方面也与故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然华侨出国的原因也受具体时间的影响,如吴文龙的出国原因便是典型案例。族谱中记载“父之谓乎故享寿近古稀虽殁于番邦槟屿,文得以查询负骸归葬,并携诸弟旋家于骨肉间万里之遥为一堂之聚,天之默佑”①,即吴文龙的父亲淳安公殁于槟榔屿,文龙为将其尸体带回故乡安葬,多次往返联络于槟榔屿与故乡之间,遂而后定居海外。通过这一典型个案,同样可以看出家族组织在海外移民过程中的重要性。

2.4 艰辛的海外移民之路

华侨先民们远渡重洋,历尽艰辛方能达到彼岸。在航海技术尚并不发达的传统时代,在茫茫大海中遭遇不测更是常事。安溪吴氏族谱中便有此类记录:“吾父壮岁营生海外,远行帆遇飓风舟楫倾颓,父扳孤棹沿浮边崖航人有识者拯之,因得复甦而并为食之衣之,虽由天之悯其困穷不使淹溺沧溟而亦素以礼义见孚,故遐方外域询其姓名,知其制行遂争相引荐,复得营生海外也。”②从中可以看出,吴氏族人多是为了家族的生存选择海外谋生,这需要较大的勇气与决心,敢于面对风险。这种敢于拼搏的精神逐渐根植于整个家族,并构成了今日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结语

本文以《安溪东门外金山吴氏族谱》作为主要资料,结合田野调查,对清中期以降的闽南海外移民活动进行个案考察。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金山吴氏在清代中期已颇具规模,本地资源难以维持所有人的生存需求,部分族人便在清代后期开始大规模出海经营,这一过程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直至当代社会依然在发生。通过本文的个案分析可知,闽南海外移民活动受当地政治、地理、经济和文化多重因素的影响,以家族组织作为主要纽带,在传统时代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生计模式。本文仅从现有所得资料做粗略的阐析,相信随着侨乡族谱的进一步发掘整理,必将发现更多、更完整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促进安溪乃至整个泉州华侨历史的研究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志伟.贡赋体制与市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9.

[2]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华侨志(下册)[M].福州:福建省人民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族谱华侨移民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吴有春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华侨”一词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