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的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评价体系构建※
——以梁家河为例

2019-01-22兰金秋于立新王会战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扎根范畴老区

兰金秋 于立新 王会战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伴随国家旅游精准扶贫实践工作的开展,旅游精准扶贫战略的优劣性及扶贫目标的实现程度引发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进而对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展开研究。关于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估研究,内容呈现为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并重发展[1],并且兼顾到了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2],视角也从宏观旅游产业发展开始转向贫困人口微观感知[3]的研究。比较而言,旅游(精准)扶贫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则略显薄弱。宏观层面,黄梅芳、于春玉[4]以经济、就业和收入为短期扶贫绩效,以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人力资本、生态建设为长期扶贫绩效构建了多层次、多目标的民族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罗盛锋等[5]以客观绩效、感知绩效与潜力绩效为一级指标构建了生态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微观层面,蒋莉等[6]基于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地区居民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了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效应感知和发展态度;汪侠等[7]构建了包括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社会和谐、医疗健康、公共设施、教育条件、生态文化,以及扶贫参与及收益等8个方面的贫困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看,旅游(精准)扶贫评价体系研究多聚焦于经济收入、区域发展、社会生态等方面,虽然对贫困居民感知等微观研究也有涉及,但是比较发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且关于贫困居民个人需求、家庭责任、权利等微观方面仍然缺乏考量。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取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示范村——梁家河村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从游离在贫困线边缘的老区居民感知角度出发,自下而上构建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评价体系概念模型,以期丰富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价研究,为扶贫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1967年Glaser等[8]首次提出扎根理论,扎根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定性研究方法,克服了一般定性研究缺乏规范的方法论支持、研究过程难以追溯和检验、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强等缺陷[9],因此扎根理论的出现被誉为“定性革命”的先声(Denzin & Lincoln,1994)。扎根理论的实质就是从资料、数据中发现理论的方法论[8],即解决如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系统化的方式获取和分析资料,最终形成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的过程。基于不同学者对于扎根理论的不同理解,在扎根理论后来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三大学派:以Glaser等[8]为代表的经典扎根理论学派、以Strauss等[10]为代表的程序化扎根理论学派和以Charmaz等[11]为代表的建构型扎根理论学派。本文主要采用Strauss等为代表的程序化扎根理进行研究。

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突出特点是理论结构清晰、技术操作明确,不仅给研究者提供了严谨的研究准则,还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即“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的数据处理程序。同时Strauss等[10]认为,程序化扎根理论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包含了研究者预设的逻辑,这是研究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认为要充分挖掘数据中隐含的因果关系。

1.2 研究过程

1.2.1 资料收集

本次调研是在预调研(2017年5月)概况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最大目的性抽样方法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于2018年3月22—3月23日组织3名研究生,对梁家河村的小梁家河、梁家塔、木瓜山及舍和沟4个自然村26人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时长多在半小时以上,整理访谈文本约2.3万字。访谈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如表1。

表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1.2.2 编码分析

1.2.2.1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指将获取的原始资料经过逐行或逐句缩编,逐步概念化和范畴化,且将抽象出来的概念和范畴揉碎并重新综合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12]。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开放性原则,既要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trauss,1987),经过循环比较与提问,在深刻把握资料内涵前提下,提炼出精确、有价值的概念,并在逐步发展概念的过程中,依据不同概念属性对概念进行归类形成范畴。资料复杂时,可以加入初步范畴来减缓概念和范畴之间的跳跃幅度[13]。开放性编码的一般程序为“挖掘概念——发现范畴——开发范畴的性质——开发性质的维度”。

通过对“梁家河旅游精准扶居民感知及评价”资料的开放性编码分析,最终抽象出215个初始概念、105个初步范畴和23个范畴,其中23个范畴分别为:居民态度、产业带动、居民收入、居民素质、公共基础设施、生活水平、医疗健康、社区权力结构、劳动力特征、生态卫生环境、农村精神、教育条件、商业精神、政策影响力、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社会影响、运营管理机制、权利感知、社区领导个性、社区参与、农村老龄人口和旅游产品。截取部分“梁家河旅游精准扶居民感知及评价”资料的开放性编码表,如表2所示。

表2 部分“梁家河旅游精准扶居民感知及评价”资料的开放性编码表

1.2.2.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将开放性编码中得到的各个概念和范畴联结在一起而形成主轴范畴的过程[14],也是对各概念与范畴间辩证关系的梳理。其目的是深入发展主副范畴,依据范畴释义或研究者认知将范畴的性质和维度做进一步概括和总结。运用典范模型对“梁家河旅游精准扶居民感知及评价”资料的主轴编码过程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

在主轴编码阶段,通过典范模型分析得到以上5个主轴范畴,分别是:生存及安全需求、自我需求、家庭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图1 主范畴“生存及安全需求”的典范模型

图2 主范畴“自我需求”的典范模型

图3 主范畴“家庭需求”的典范模型

图4 主范畴“社会需求”的典范模型

图5 主范畴“自我实现的需求”的典范模型

1.2.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指选择核心范畴,并把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系统关联,以验证彼此间关系,同时将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的过程(Strauss,Corbin,1997)。该过程的主要任务包括甄别能够统筹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用所有资料及由此开发出来的范畴、关系等扼要说明全部现象,即开发故事线;通过典范模型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联结,用所有资料验证这些联结关系;继续开发范畴使其具有更细微、更完备的特征[13]。

在对原始资料及前两阶段编码的反复辨析之后,最终确定将“居民生存及发展需要”作为核心范畴来统筹其他范畴及概念。围绕该核心范畴将前述23个主范畴构建成的故事线为:(1)在精准扶贫、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宣传及推动下,居民对于旅游精准扶贫有了一定感知,并持有良好发展期望;经由社区领导的智慧带领,以实现产业转型为目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基础配套设施,同时随着居民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脆弱的生态卫生环境得到改善,满足了农村居民基本的生活和环境需求。(2)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受限制于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资本等各种限制性发展因素的贫困村民经过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已经具备基本的旅游从业技能;同时有智慧有远见的村领导返聘高素质年轻劳动力回村,以全民入股,自主管理等条件,实现了社区居民直接或间接性参与旅游发展,共享旅游红利,解决了居民的工作和收入需求。(3)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老弱病残弱势群体留守,农村老年人生存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在农村发展的一道伤疤,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合理安排老年人再就业,普及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福利,同时减轻孩子升学、大病救治等负担,使得鳏寡孤独者皆有所依,满足居民的家庭责任需求。(4)由于农村个别村领导能力有限、缺乏执行力等原因,导致贫困识别、帮扶、管理等不到位,“赖贫现象”产生,加之乡村旅游公司缺乏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运营机制体制,使得旅游参与机会不公、利益分配不均等引发居民内部矛盾;加强监管能力、提高运营能力、优化资金管理机制,以平衡居民内部矛盾,增强村民集体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满足居民对社会安稳的需求。(5)缺乏政策关注度、劳动力素质低及个别领导专权等原因,使得居民未能获得充分的表达权、参与权及利益分配权等民主权利;通过政策宣传,灌输居民权利意识,并定期提供技能和素养培训,提高居民受教育水平,强化居民权利观念,优化社区权力结构,增强居民应对未来社会变化发展的能力。

1.3 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评价体系概念模型

经由程序化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分析,形成了以“居民生存及发展需求”为核心范畴,以生存及安全需求、自我需求、家庭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为主轴范畴的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评价体系概念模型。如图7所示。

图7 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评价体系概念模型

2 结论与讨论

基于徘徊在贫困线边缘的老区居民视角,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自下而上构建了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评价体系概念模型。该评价体系主要构成包括两方面:一是以满足贫困居民生存及安全需求、自我需求、家庭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为主的评价指标;二是以政策影响力、社区权力结构和社区领导个性为中介条件的影响指标。

满足贫困居民生存及安全需求,是旅游精准扶贫考核最基本的表征,印证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和安全需要是人类需求中最基本的需求的观点。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该项指标由生活水平、公共基础设施、生态卫生环境3个范畴及温饱问题、住房问题、生态环境和卫生状况4个概念组成。对于大多数的革命老区来说,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脱贫的客观限制因素,但是伴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大规模人力物力财力的不断投入,降低了人们迫于生存而对土地、山体等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让温饱、住房、安全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自我需求主要是围绕居民收入和社区参与范畴得到,与周歆红[15]提出的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相契合。在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从旅游中获取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是旅游扶贫成效最直接与最主要的表现,也是满足居民个人生活需求及获得后期发展的重要累积。

家庭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满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也是旅游精准扶贫效果考核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因素。家庭、社会需求主要是由子女受教育问题、老年人问题、医疗健康问题、村邻关系及集体认同感等范畴和概念构成。迫于生计,年轻劳动力出走,老弱病残留守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疤,在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的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这些存在已久的农村痼疾。另一方面,在为老区注入新的商业精神的同时,如何保护革命优良传统和保持淳朴民风,培育新时代老区精神,是维持老区社会稳定的内在力量。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围绕农村居民教育问题和权利问题两大范畴构成的评价指标。张伟[16]指出,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扶持和引导、培育贫困人口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应是景区主管部门需要优先完成的任务,只有贫困人口有能力、有机会利用旅游开发的效应,旅游扶贫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可见,农村居民教育和权利是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力,巩固脱贫,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政策影响力、社区权力结构和社区领导个性作为影响旅游精准扶贫效果的重要中介变量,对贫困居民生存发展需求的目标实现,作用至关重要。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号召,引发居民思想重视,由内激发脱贫动力,同时政策落实的精准度更是对扶贫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社区的权利结构直接影响居民在旅游精准扶贫中角色的扮演,在梁家河旅游精准扶贫中,村集体旅游公司股权为村民所有,从基层到管理层实现全民参与,严格把控外来资本与力量,基本实现了利益共享机制;社区领导个性对于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与社区旅游发展起着重要引导作用,为民着想、有智慧远见的村领导往往能够带领村民更好地实现旅游创业致富。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内容上只是基于扎根理论得到一个关于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评价的概念体系,并未将各项指标量化和确定指标权重。在未来研究中应将概念化的评价体系制成量表,进行问卷收集,通过量化分析验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本文只是对陕北梁家河村进行了个案研究,未来应加强对不同省域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的评价比较,增强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猜你喜欢

扎根范畴老区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老区在努力奔跑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