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变革: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9-01-22张勇

中国质量监管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变革标准化高质量

文 张勇

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强调“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

何谓质量变革,变革是指改变事物的本质,质量变革是指改变质量发展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质量变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注重高质量。实现质量变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的变化,而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全领域、全方位的质量提升,不仅包括技术领域质量的变革,也包括制度、政策、管理等方面质量的提升。

思想观念的认知是质量变革前提

思想是行动之引,思想观念认识到位,才能为日后的行动注入原动力。早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党的十九大更进一步强化了质量和标准化工作战略重要性,并明确提出了发展阶段的变化,即“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这一重大论断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国经济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经验而得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进行质量变革。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变,即有没有为我国经济质量本质的改变做好思想和观念上的准备,是否充分认识到质量本质变化的内涵。质量变革是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无论是日常工作、生活质量理念,还是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的养成,都需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管理能力的提升是质量变革实现的内在保障

俗话说,管理出效益,有效的管理可以激发和创造出更为突出的经济、社会效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强调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强调要培养能够驾驭市场发展的管理能力。质量变革需要有能够对质量变革的成果、过程以及促进变革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管理能力。运用高速经济增长管理手段去管理高质量经济发展模式,显然不合时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更是从“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区域质量整体跃升”和“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充分释放”4个维度,诠释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深刻内涵,显然,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质量的要求,需要强化和培养对质量变革的把控能力,要变革传统的对质量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梳理和总结质量变革的本质特征,形成能够适应高质量经济发展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要通过培养驾驭质量变革职业人才、通用人才等各类复合型人才来适应这种变革。对质量变革的管理及其能力培养,要充分体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讲求实效。

制度、政策的供给是质量变革的内在需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质量方面的阐述为我们研究和制定引领质量变革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和思想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也为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创新绘制出美好的蓝图和行动指南,《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为质量提升吹响了行动号角,我们要在制度、政策供给5个方面做好准备。一是从提升围绕质量变革的制度、政策供给质量做起,特别是在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变革领域的制度、政策的供给能力方面,重点通过改革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建设工程、服务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对外贸易等方面质量制度、政策供给能力来实现。二是废除影响质量变革的制度、政策,破解质量变革提升瓶颈。特别是研究制定破解质量难题的政策,通过有效的质量标准引领、激发社会大众对于质量创新的行动力。通过普及质量管理理念和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质量方面的论述,来提升社会对质量监管,打造并形成质量品牌,实现质量共治。三是通过各类制度保障铸就创新产品质量安全底线。通过建立创新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政府优先采购制度等方面加强质量制度保障。四是通过制定“实”的政策,提升社会经济质量。随着国际单位制的变革,应该尽早出台单位制变革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政策措施,加快构建高水平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以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和与之对应的教育体系。五是要强化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实时建立质量督察制度和巡查制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社会主义质量发展道路。

创新与技术变革是质量变革的基础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创新与技术的发展决定着质量水平,而含量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专利和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高标准背后一定是高技术、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在支撑,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通常是最先进技术的代表,通过提升技术与创新水平来为质量发展和变革做好准备。

标准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标准水平的高低,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质量水平的高低。技术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标准水平的高低,所以,高质量必然有高标准,高水平的标准必然有先进的技术、服务和有效实践作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创新驱动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升技术和服务水平,到2017年,我国共有国家标准3.3万多项,其中,强制性标准3600多项,推荐性标准2.9万多项,备案行业标准5.7万多项、地方标准3.3万多项,还有企业标准上百万项,基本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发明专利拥有量135.6万件,其中2017年,授权发明专利42万件。发明专利有效地转化为标准,可以提升标准水平,从而提升质量水平。

而且,通过标准化的协商一致性特征,将质量变革中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意愿,形成聚合力并达到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要“努力加强政策、规制、标准等方面的‘软联通’”,要求注重加强与世界各国在规则和标准体系上的相互兼容。通过标准和抓专利技术这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助推中国产品、中国装备、中国品牌走出去,促进中外质量合作共进。

人才培养是质量变革的重要支撑

人才是实现质量变革的关键和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资源。质量变革的实现必然是通过能够适应其变化的人才来支撑的。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实施新工科发展的意见,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对于人才的需求和缺口,我国制造业在明确产业需求的背景下,以制造业质量变革对于人才需求为推动力,强化产业质量变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拉动机制,倒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改变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造就能够适应和引领质量变革的人才模式。特别是培养与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注重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瞄准国际水平提高人才标准,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竞争实力。

首先,要制定实施“一个战略”。就是抓紧制定和实施适应和引领质量变革人才战略,特别是标准化人才培养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标准化人才作为支撑。

其次,实施和推进“两个工程”。一是新工科发展工程,结合中国制造2025发展目标,对照制造业质量提升目标以及“中国制造”到“中国创制”发展战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二是实施和继续推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程,为质量变革培养出思想的引领者和“中国制造”、“文化温度”的创造者。

其三,推进建立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创新质量提升协同发展新模式,用先进标准引领和支撑创新发展。以协同推进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促进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推动区域质量水平整体跃升。深化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持续推进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联合国内外有关高校开展标准化学历教育,拓展标准化职业教育,培养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不断夯实标准化人才基础。通过开放标准制定权、共同制定国际标准,推进国内外标准体系兼容,提升中外标准一致性水平,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国技术、中国产品和中国服务走出去。

猜你喜欢

变革标准化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标准化简述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变革开始了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