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围产期常见病的诊断及防治

2019-01-22孙乃峰

中国乳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胎衣围产期乳房

文/孙乃峰

(光明牧业有限公司)

奶牛围产期是奶牛生产阶段最为重要的一个时间段,这一时间段可分为两部分:围产前期与围产后期。围产前期指的是奶牛产前15天,围产后期指的是奶牛产后15天。在生产即将来临之际,奶牛的生理机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使营养物质的消耗异于平常,因此生产前后奶牛的机体免疫力会降低,给诸多疾病的发生提供前提条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会诱发子宫内膜炎或乳房炎等。因此,全面了解奶牛围产期的常见疾病并予以预防对提高奶牛的饲养效率与牧场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常见的围产期奶牛代谢性疾病

奶牛在围产期对营养物质与能量的消耗较大,容易产生能量负平衡,导致出现营养物质代谢障碍,如脂肪堆积过度、营养物质消耗过量等,难以支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最为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有产后瘫痪、酮病、脂肪肝等。对其诊断一方面需要基于基本的临床变化,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实验室化验进行验证。检测的指标主要有血糖浓度、尿液以及血液中钙、磷、血酮的水平。营养代谢性疾病的防治主要依托于对奶牛干奶期及围产期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有针对性地控制与补充等,如有机铬、丙二醇、葡萄糖、钙、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1],并应严格控制体况。

1.1 产后瘫痪

产后瘫痪,别名“乳热症”,高产奶牛发病最高,其实质为急性低血钙症,主要表现为昏迷、瘫痪[2]。

1.1.1 症状

奶牛产后大量产乳,导致体内钙流失严重,当体内动员钙的代谢短期不足以弥补流失的钙时,血液中的钙浓度明显降低,奶牛会表现出精神沉郁,后肢不能站立,头颈弯到胸部一侧呈S状弯曲,意识丧失、反射消失,体温下降、末梢冰凉,乃至昏迷不醒等症状(图1)。

图1 奶牛重型(左侧)和轻型(右侧)产后瘫痪的姿势

1.1.2 发病特点

5~8 岁(3~6 胎)高产奶牛多发,初产牛少见;往往于生产后12~48 h内突然发作,亦可在怀孕末期、分娩过程中或产后数天内发作;发病率高(个别奶牛场高达30%)、影响大、损失重;一旦发生,下一胎次多再发。

1.1.3 发病原因

产后血钙显著降低,正常时的平均值为100 g/100 mL,患牛则降为3~7 mg/100 mL。引起血钙降低的原因:大量血钙进入初乳,骨骼贮钙减少,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胃肠钙吸收减少。也有报道认为,该病是由于一时性脑贫血、脑皮质缺氧、脑神经兴奋性降低所引起的神经性疾病。

1.1.4 治疗方法

产后瘫痪的治疗以补充钙为主要策略:(1)按照含钙量2.2 g/100 kg体重直接补钙,最佳钙剂为20%~25%的硼葡萄糖酸钙,即葡萄糖酸钙溶液中加入4%的硼酸,以提高其稳定性,可用1 次500 mL缓慢静注,6~12 h重复静注,最多3 次。(2)亦可用10%葡萄糖酸钙1 000 mL加10%的糖盐水2 000 mL进行1 次滴注。(3)还可用10%的氯化钙溶液缓慢静脉推注,但不可漏出血管。同时补充磷、镁、糖,如20%磷酸二氢钠200 mL或者30%硫酸钙1 000 mL及25%硫酸镁50~100 mL和25%葡萄糖1 000 mL缓慢静注。(4)使用静脉给药,以1 L左右的10%的葡萄糖酸钙给药。一般采用该法见效快,当天即可恢复,达到站立的效果。如果当天仍未出现恢复的迹象,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血中磷酸盐过低,若条件允许可以检测该指标是否在正常的生理范围。经确诊后,在补充钙质的同时缓慢静脉注射补充磷酸盐,如0.3 L左右的15%的磷酸二氢钠。(5)李海等[1]指出乳房送风法也可治疗产后瘫痪,即往乳房中注射青霉素,再往乳房中充气,后用绷带扎住乳头,该法的主要科学依据是送入的风产生压力作用于乳腺,使得泌乳量减少,进一步防止了血钙的流失。笔者建议本法与钙质补充法一同使用。

1.1.5 防治措施

产前2 周饲喂低钙高磷饲料,限制每日钙摄入量,激活甲状旁腺机能;增加谷物料,减少饼类和豆科蛋白料;产后即注射葡萄糖酸钙;产后减少挤奶,以喂犊为限;肌注维生素D制剂。分娩后降低挤奶频次与挤奶量、产前减少高钙的补充量、产前3 天及产后3 天内静脉注射20%葡萄糖酸钙0.5 L(每天1 次),增加奶牛运动量,多暴露于太阳下,降低精饲料量,加强护理,增加营养,促进康复。在犊牛产出后,给母牛饲喂温热的水,水中加少量的食盐、碳酸钙,同时喂给少量优质、柔软的干草;为防止因助产、胎衣剥离、子宫脱垂等原因造成的细菌感染,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局部的卫生、消毒。冲洗脱垂的子宫时可用0.1%高锰酸钾温热溶液,手术过程中的所用器械均应严格消毒。据多年临床经验,在母牛临产前全身肌肉注射青链霉素,效果较好。

1.2 酮病

酮病又名酮血病,主要是由于糖类与挥发性脂肪酸的代谢障碍所致,导致体内的酮体类物质在血液或组织中不断积累。该病的发病期主要在产后1 个月左右,主要是蛋白质与脂肪等营养物质供应较多,但缺乏适量运动的奶牛多发,体弱多病奶牛容易继发。

1.2.1 临床症状

该病的临床表现为奶牛体质下降、产奶量少、采食量少、伴有神经症状。主要特点是奶牛呼出的气体、排出的尿液与乳汁有酮类的芳香气味。情况严重时,会进一步导致奶牛趴地、昏睡、瘫痪,甚至死亡。

1.2.2 诊断方法

该病最为准确的诊断方法为酮体监测法,即对尿液、乳汁或血液等进行酮体水平检测,群体监控一般集中在产前7 天与产后30 天左右,以便早期监测出亚临床酮病,及早干预。

1.2.3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方法一:给病牛补糖和含糖物质,促进糖源异生,解除酸中毒;调整胃肠机能。25%~50%葡萄糖注射液500~1 000 mL,地塞米松磷酸钠40 mL,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1 000 mL,辅酶A 500国际单位,混合1 次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或少量多次注射使用,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方法二:丙二醇或甘油500 g,灌服每天2 次,连用5~7 天,也可用乳酸钠或乳酸钙450 g内服,每天1 次,连用5 天,还可用乳酸铵200 g,灌服,连用5 天,或丙酸钠120~200 g,混饲喂给或内服,每天1 次,连用7~10 天。

(2)代替疗法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 mL,对大多数母牛有明显效果,但须重复注射,否则可能复发。

(3)激素疗法

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效果确实。同时应用ACTH 200~600 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方便易行,也不需要同时给予葡萄糖先质。此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1 g可的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治疗酮病效果也好,但往往伴发一定的泌乳量抑制。

1.2.4 预防措施

该病的防治首先应加强奶牛饲养管理,建立合理的饲养计划,确保奶牛围产期干物质的摄入。其次建立定期监测亚临床酮病的制度,通常分娩前后1 周左右检测尿酮、血糖和乳酮是适宜的时期。最后添加饲料添加剂(烟酸、丙烯乙二醇、丙酸钠等)有助于降低酮病的发生率。对病牛的护理,调整饲料,减喂油饼类等富含脂肪类饲料,如豆饼、胡麻饼、葵花饼等,增喂甜菜、胡萝卜、优质干草等富含糖和维生素的饲料,限制高能量的浓厚饲料的进食量,增加干草喂量。通常按干物质计,精粗料比例以30∶70为宜;按混合料计,以每天3~4 kg,青贮15~20 kg,干草量不限。适当运动,对妊娠后期和产犊以后的母牛,应适当减少精料喂量,需要在饲料中调整营养物质的比例,产前适量减少或者停止精料的饲喂, 待到产后泌乳量逐渐增加时,再考虑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产前、产后早期灌服丙酸钠或者丙二醇亦可发挥预防效果。治疗时,采用20%葡萄糖1 L静注,以及其它对症辅助治疗等。

1.3 脂肪肝综合征

围产期奶牛脂肪肝病是指肝脏中脂肪的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受到抑制,而脂肪合成不断增加,进一步导致脂肪蓄积在肝脏内。肝脏中脂肪含量过高,干扰奶牛的正常生理机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进而对消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诱发其它系统的疾病,如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等,严重降低奶牛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生产性能。采集肝脏活体组织,检测脂肪占比来评估发病与否。以甲苯胺蓝作为染色剂对肝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当脂肪含量超过20%,则可判定为脂肪肝综合征,当脂肪含量超过50%,则可判定为严重的脂肪肝综合征[3]。同时,应当辅以B超群体监测,对日粮饲喂效果评估反馈更为有效。对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如检测非酯化脂肪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脂等指标进行印证则说服力更强。

该病的治疗方法是为静脉注射葡萄糖、糖皮质激素等,合成类固醇加快蛋白质合成,增加脂肪的分解。预防措施为干奶期控制饲料量,减少精料的供应,添加低质量的粗纤维饲料,如稻杆、干草或干叶,严格控制干奶牛及围产牛体况在正常范围内。

2 常见的围产期奶牛感染性疾病

2.1 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是子宫黏膜的黏液性或化脓性炎症,是母牛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奶牛空怀期延长和非主动淘汰,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主要包括治疗成本、弃奶、繁殖表现下降和非主动淘汰)。

2.1.1 发病原因

在分娩之前干预不当、产时损伤,或在生产过程中的外科手术消毒不严格等,均可造成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导致子宫内膜炎。特别需要注意因机械性损伤诱发的慢性子宫内膜炎,经长期的子宫内壁增厚,最终降低母畜的怀孕几率。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胎衣不下、延期流产等直接导致发病。

2.1.2 症状与诊断

产后发生的子宫内膜炎多为急性,病畜食物减退,体温升高,拱背、尿频,不时努责。该病诊断方法较多,最为准确的诊断方法为多种方法综合使用:(1)分泌物检查,若分泌物量多,稀薄,不能成丝或量黏稠浑浊,则可能为子宫内膜炎;(2)阴道检查,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颈口存在肿胀和充血现象;(3)直肠检查,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角变粗、子宫壁增厚、收缩反应减弱;(4)实验室诊断,病畜子宫分泌物镜检存在内膜上皮细胞、白细胞;(5)细菌学检查,病畜可检测出相应的致病菌。

2.1.3 治疗

治疗原则以抗菌消炎,促进炎性产物排出,恢复机能为主。具体方法为:(1)病畜子宫冲洗及子宫用药,如1%高锰酸钾、0.1%利凡诺或者0.01%~0.05%新洁尔灭;(2)激素疗法,使用催产素等;(3)全身综合疗法,抗菌消炎、补液、强心、利尿、解毒等;(3)可用高浓度盐水、高锰酸钾溶液等灌洗子宫,并往子宫内注入抗生素。具体的抗生素药物选择可以以药敏试验为准。同时肌注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加强子宫的运动,并配以黄芪或红花等经典方剂补气、活血。

2.2 围产后期乳房炎

乳房炎高发于围产后期,牧场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典型的红、肿、热、痛以及机能障碍(乳汁变化)。

2.2.1 基本症状

患病乳房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增大、发硬、温热和疼痛,泌乳减少或停止。乳汁最初无显著变化,以后因炎症波及乳腺的分泌部,乳汁变稀薄,且有絮状物或凝块,有时可见脓汁和血液。当实质排泄管及间质受波及时,乳腺可发生坏死;当皮下组织及腺间结缔组织被侵害时,则呈蜂窝织性乳房炎,其与坏死性乳房炎是乳房炎中最严重的两种类型。

慢性病例,患区乳房组织弹性减低、僵硬,泌乳量减少,泌乳时乳汁不同程度地发黄和变厚,有时有凝乳块,乳房肿大。有些患布氏杆菌病的母牛,乳房很大,但没有泌乳能力。

该病诊断需要对乳汁进行分析,并对细菌进行检查,若出现致病菌阳性且乳汁出现明显的异常,即可判定为乳房炎。

2.2.2 预防措施

(1)注意卫生和乳房保护

保持牛舍、牛身及用具的清洁卫生,产后排出的恶露尽量少污染牛体后身。对较大和下垂的乳房要注意保护,免受外伤。(2)加强挤奶卫生

挤奶前用温水洗净乳房及乳头,洗后用干净毛巾擦干。挤奶后用0.5%碘溶液或0.1%新洁尔灭溶液浸浴乳头,以减少病原菌从乳头侵入的机会。且要注意挤奶的方法,尽量不要伤害牛的乳房。

(3)在干奶期加强对隐性乳房炎的防治

在干奶前最后一次挤奶后,向乳房内注入适量抗菌药物,可预防乳房炎的发生。

2.2.3 治疗措施

(1)消炎、抑菌、防败血

青霉素肌注或静注,最好采用乳导管,乳房内直接给药注入青链霉素,每天3 次。常用抗生素在碱性环境中药物的活性:四环素、头孢喹肟﹥磺胺类、氨苄西林﹥头孢噻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建议全身用药与乳区用药相结合,但不要使用同一类药物。

(2)采用乳区用药疗法

0.25 %~0.5%的普鲁卡因150~300 mL,1 次静注或乳房基底部封闭。

(3)全身治疗法

25%~40%葡萄糖液500 mL,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1 500 mL,维生素B和维生素C静脉注射。

(4)辅助疗法

按摩、热敷或磁疗。

3 其它围产期疾病

奶牛在围产期的其它疾病:难产、子宫脱出、胎衣不下等产科疾病。母畜产道狭窄、产力不足或者胎儿畸形过大等均会导致难产。难产、子宫脱出、胎衣不下等产科疾病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即分别为产出不顺利、子宫脱出、未见胎衣出现。预防难产需要加强母畜的饲养管理、加强运动、适时矫正胎位等措施。子宫脱出后,立即将子宫塞回,灌注抗生素。预防胎衣不下,在产前补充亚硒酸钠、维生素,产后若仍然未见胎衣排出,给予催产素、烯雌酚等激素。

4 总结

奶牛围产期是奶牛整个生理阶段变化最剧烈的阶段,也是最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阶段。做好干奶期奶牛的饲养管理工作,合理控制奶牛体况,提高奶牛体抗力是根本,辅以围产期前后各种保健监测反馈手段,及时采取系统性预防措施,奶牛才可能高产高效。

猜你喜欢

胎衣围产期乳房
肌筋膜触发点针刺联合低频电刺激和骶髂关节拉伸复位治疗围产期耻骨联合分离症的疗效分析
南方规模奶牛场胎衣滞留发病规律研究
胎衣加赘物预防母牛胎衣不下的效果观察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母乳喂养需要清洁乳房吗
牦牛产后胎衣不下的诊断及治疗措施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Effect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on postoperative weight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牛、羊胎衣不下的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