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属的微信健康教育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出院后的干预效果
2019-01-22董彩梅王月华陈晓红
肖 霞 董彩梅 王月华 陈晓红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心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身心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2],术后患者若不能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则会引起管腔或支架内再狭窄[3],造成患者心理和经济上的双重负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支架植入”并非一劳永逸,只是治疗的开始,术后还需进行长期、系统、专业的身心等方面的健康管理。微信是目前国内普及性最广的网络信息交流手段之一[4],已经逐渐被运用于健康教育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PCI术后患者回归家庭后,家属将承担起照顾与监督的责任,家属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家属的微信健康教育对PCI术后患者进行延续护理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湖南省某医院心内科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我国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6],并行PCI术者;②年龄18~80岁,能理解问卷所问问题并能回答相应问题者;③患者主要照顾者为家属能通过微信阅读和交流;④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有认知功能或意识障碍、精神性疾病者;②存在严重沟通障碍者;③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如恶性肿瘤、终末期肝肾病等)。排除标准:①因任何原因死亡者;②因各种原因中止参与研究者;③因各种原因失访导致问卷最终未能完成者;④干预期间再次住院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剔除失访对象8例,最终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64.91±8.53)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0.00±3.02)d;病程≤1年20例,>1~<5年8例,≥5年17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心肌梗死11例。干预组,男33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62.40±7.34)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0.18±3.52)d;病程≤1年22例,>1~<5年14例,≥5年9例;稳定型心绞痛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心肌梗死17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宣教和出院后电话随访。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微信群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具体方法如下。①组建微信延续护理小组。由3名医生(介入室主任1名,心内科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生2名)、4名护士(心内科护士长、介入室高年资护士1名、心内科高年资护士2名)和研究者本人组成。小组成员经统一培训后上岗,并要求能够熟练使用微信各项功能,掌握PCI术后康复各项知识,同时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和表达能力。②创建微信群。取名为“健康快乐人生”,用于微信干预内容的发送,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以及患者家属与患者家属之间的互动交流。研究者和护士一对一指导患者家属加入微信群,并告知患者家属创建该微信群的作用、如何接收及传达信息、咨询反馈及出院后问卷的填写。③编写与发送微信内容。由小组护士和研究者共同编写,医生和护士长审核,研究者本人发送,发送形式主要包括图片、视频和文字信息等,每周发送2次,分别为每周三和周六,共3个月。第1周:疾病相关知识、运动指导。第2周:饮食指导、其他生活方式指导。第3周:用药指导、心理疏导。第4周:病情监测、按时复查等。1个月将这些内容发送完,第2、3个月继续,循环反复。提醒患者家属及时有效告知患者微信发送内容,并辅助患者实施,研究者随时对患者家属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④在线答疑与信息反馈。鼓励家属在微信群里向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咨询,研究者进行相关监督,保证回答及时到位。每周六提醒患者家属对微信发送的内容和答疑效果进行反馈,由研究人员统一记录与整理。
1.3 调查方法
出院时,向患者发放-般资料问卷、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患者出院后,分别于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患者返院复诊时对患者进行调查。①采用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control attitudes scale-revised, CAS-R)[7]调查患者控制态度,该量表共8个条目,其中条目5和条目8反向计分。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分别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计分1~5分,总分为8~4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感知控制水平越高。②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8]调查患者心绞痛情况,该量表共分为5个维度19个条目,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和疾病认知程度。对5大项19个条目逐项评分,并对每一评分进行正向化处理,每项分值范围为0分(最差)~100分(最好),评分越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本研究共纳入98例患者,出院3个月后,干预组回收有效问卷45份,其中2例中途退出实验,2例再住院;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45份,其中2例中途退出实验,1例不配合问卷回收,1例再住院。最终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为91.8%。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出院时,2组患者CAS-R和SAQ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CAS-R和SAQ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表3。
表1 出院时2组CAS-R和SAQ得分比较 分 )
注:a表示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b表示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
表2 出院1个月后2组CAS-R和SAQ得分比较分)
表3 出院3个月后2组CAS-R和SAQ得分比较分)
3 讨论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除与不可改变因素(遗传因素、性别和年龄)有关外,还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肥胖或超重、缺乏运动(静坐)、高脂和高糖饮食等密切相关。PCI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但并非一劳永逸,术后还需进行长期、系统、专业的身心等方面的健康管理。传统的健康教育多运用于患者住院期间,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微信支持(如掌上电脑、手机等)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成为目前延续性护理趋势[9]。患者出院后,管理员可以通过微信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治疗和恢复情况,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或解答患者出院后遇到的各种问题,随时进行追踪。多项研究也证实,应用微信对患者进行出院后健康指导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0-12]。本研究由于考虑到所处地域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等因素,为了保证干预效果,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家属纳入微信群中,通过家属间接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监督。
3.1 基于家属的微信干预可提高患者感知控制水平
感知控制即环境与个人实际具有的控制条件,是相对于个体对于控制的一种主观感知、感受或信念,是基于实际控制的心理状态[2]。慢性病患者的感知控制水平与其情绪体验、生活质量、行为方式等密切相关,是身心健康的重要预测因子,对于慢性病患者疾病管理有重要意义[13]。心理学研究[14]指出,感知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学变量,是个体的一种个性特质,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影响,是动态发展的,经人为干预后可得到提高。表2、表3均显示: 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干预组CAS-R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微信干预家属,从而对患者进行术后健康指导的延续护理方式可提高患者感知控制水平。在我国,重视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手段却忽略患者心理状态这一现象普遍存在[15],这容易导致患者感知控制的低下,进而影响生活质量。在心脏病的康复过程中,患者对其疾病的感知控制影响其心理结局[16]。感知控制高的冠心病患者可获得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效益[17]。经PCI术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但患者出院后面对疾病的进一步康复与管理却比较茫然。为了使患者出院后得到延续护理,利用微信途径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指导,通过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使患者的自我情绪管理和疾病应对能力得到提高,应对疾病时更加积极,对疾病的感知控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2 基于家属的微信干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干预组SAQ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微信干预家属,从而对患者进行术后健康指导的延续护理方式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利用微信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改善生活质量。PCI术后患者遵医嘱长期规范服药和康复训练,可有效防止冠状动脉再次狭窄和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可使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18-19]。冠脉介入患者住院时间短,为了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治疗效果,患者出院后需要进行综合的自我健康管理,具体策略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控制体质量、血脂、血压、血糖、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等[20]。本研究通过微信方式对患者家属进行术后疾病相关知识、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疏导等指导,又通过患者家属指导患者,使患者通过自身行为,树立正确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促进其疾病的康复,减少复发与再入院次数。通过微信干预,患者家属可获得PCI术后健康知识指导,从而指导患者更好地进行出院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多项研究也表明,微信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21-23]。
综上所述,基于家属的微信健康教育间接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为出院后患者提供生活方式、情绪体验、行为方式等多层次、有效性的延续护理服务与指导,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调节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对疾病的感知控制能力,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