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先进分子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调查分析
2019-01-22郝苏君刘晓培
郝苏君,刘晓培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19)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人们对反映统治阶级或阶层政治经济利益的价值观念与规范体系的理解、认可和内化,是政治凝聚力的集中体现。”[1]近年来,国内学者倾向于从新媒体、多元文化、网络化等视角来研究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规律、影响因素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当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整体认同状况较好,呈积极、向上、健康的态势[2],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现有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但不关注,了解但不理解,拥护但不维护,践行但不宣传”[3]86。这表明,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趋势,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已有的研究对象多为大学生和青年群体,而课题组试图从大学生先进分子这个群体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期了解当前大学生先进分子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从而找出提升大学生先进分子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主要路径,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微薄之力。
本调查以南昌工学院为例,南昌工学院是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之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众多,因此,本调查所选取的调查对象范围广泛,调查对象来自不同民族,调查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用个案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课题组在2016年6月向学生党员、预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91.7%。调查问卷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合调查过程中对10位入党积极分子的访谈,来反映当前大学生先进分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此次调查的110位学生中,除了40位汉族学生之外,其余70位学生均为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为63.6%。其中占比相对较高的为回族(13人)、蒙古族(10人)、满族(8人)、藏族(6人)、土家族(6人)和维吾尔族(5人);而苗族、壮族、哈萨克族分别为4人、4人、3人;畲族和彝族各2人;布依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黎族、瑶族各1人。从性别结构看,男女比例接近1∶1,男生52人,女生58人;从年级分布看,预科生13人,大一51人,大二46人;从学科分布看,文科67人,理科28人,工科15人;从政治面貌结构看,中共党员7人,预备党员5人,入党积极分子98人;从户籍类别看,农业户籍66人,城镇户籍44人。
一、大学生先进分子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乐观但内部各维度差异明显
本调查主要针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三维度即理解、认可、内化,有针对性地设计了31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量表对其进行分析,评分选项为“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得分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分值高低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成正比,分值越高,表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越好。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现状良好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1)显示,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理解上状况良好,其中,“理解‘八荣八耻’”与“理解‘四个全面’”的得分值最高(两项得分均为4.445 5分)。除了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理解上得分(3.936 4分)低于4.00分,其他各选项的均值得分均高于4.00分。这表明,大学生先进分子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另外,从分析结果的极小值可以看出,在“理解马列主义”“理解毛泽东思想”“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民主参与”“知道‘两个一百年’”5个问题上的极小值为“1.00”,表明少部分大学生先进分子对党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以及民主参与等深层次问题认识模糊,需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政治理论素养。
表1 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现状统计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现状较好
调查数据(表2)显示,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状况较好,各项得分均较高(最低得分4.127 3分,最高得分4.518 2分),表明大学生先进分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认可度较高。在认可维度中,大学生先进分子普遍对“认为要讲究公平正义”“认为现有改革措施对我国发展是很有效的”两个选项有一致的认可,这表明他们意识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和社会改革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结果也显示出,在极小值中部分大学生先进分子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认可出现“不同意”的态度,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先进分子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一些非主流价值观念影响着他们,弱化了其对主流意识的认可。
表2 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现状统计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效果较好
调查数据分析(表3)显示,主流意识形态内化效果较好,其各项得分均高于4.00分(最低得分为4.00分,最高得分为4.663 6分),这表明大学生先进分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度较高。在内化维度中,“自觉践行伟大复兴中国梦”选项的得分高达4.663 6分,表明大学生先进分子能够自觉践行并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但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经常关心国家时事政治”选项的得分相对低一些(4.00分),表明部分大学生先进分子在关注国家大事上缺乏主动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热情不足。在“经常萌发国家自豪感和荣耀感”“支持中国共产党做到全面从严治党”两个问题上,出现了极小值为“1.00”的状况,表明个别大学生先进分子国家荣誉感不强,对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存在疑虑。
表3 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现状统计
(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三维度差异明显
为了进一步比较大学生党员、预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三类群体在主流意识形态理解、认可与内化过程中的差异性,在分析过程中,通过不同群体的各选项均值比较来测量,分析结果如下:
调查(表4)显示,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中,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三个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横向比较来看,党员、预备党员两个群体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均显示出内化度高于认可度,认可度高于理解度;而入党积极分子的认可度与内化度得分趋近(4.400 0分与4.394 2分),高于理解度。且从整体上看,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解、认可、内化三维度中,内化度高于认可度,认可度高于理解度(4.397 5>4.390 0>4.268 2)。究其原因,一是从学习内容上来说,少部分大学生先进分子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学习流于形式,认为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抽象枯燥,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学习缺乏动力和热情,并未真正做到理解、吸收和消化;二是从学习方式上讲,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偏向于“机械学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全面,停留于表面;三是个体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实践活动比理论灌输效果更好一些,因此,大学生先进分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度高于认可度,认可度高于理解度。访谈中,一名壮族的男学生表示:“学校之前组织的‘井冈山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就很好啊!我也参加了,感受很深,之前只是从书本上学习革命历史,这次亲身体验,走挑粮小道,听红军后代讲革命先烈的故事,深受启发,理想信念很重要,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现在,都不能少。”
表4 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先进分子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三维度差异分析
纵向比较来看,在理解维度上,预备党员的理解度高于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高于党员(4.480 0>4.274 5>4.028 6);在认可维度上,预备党员高于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高于党员(4.500 0>4.400 0>4.171 4);在内化维度上,预备党员高于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高于党员(4.545 5>4.394 2>4.337 7)。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整体状况来看,预备党员的整体认同状况较好,均值得分为4.508 5分;入党积极分子的整体认同状况次之,均值得分为4.356 2分;党员的整体认同状况相对其他两个群体略低一些,均值得分为4.179 2分。由此可知,无论从理解、认可、内化三维度上比较,还是从认同的整体状况上比较,均显示出预备党员高于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高于党员。这样的结果与我们预想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按照正常思路来讲,党员的理解、认可、内化度应该高于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可调查结果却相反。究其原因,一是从客观上来看,一方面由于受到调查人数的限制,所选取党员的样本量较少,可能存在偏颇,但一定程度上却也反映出个别学生党员入党后放松学习,缺乏理论学习的持续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对党员的理论学习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二是从主观上来讲,党员对自身的理论学习不够重视,自身主体意识弱化,没有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和责任,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部分学生党员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出现理想信念弱化甚至缺失的现象。
二、大学生先进分子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影响
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一把“利刃”。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量得不到有效保证,有些只是被虚设高出,很难落实。二是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个别思政课教师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迎合学生,在课堂上随意传播自己的自由主义思想,推崇西方价值观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三是部分意识形态教育流于形式,教学效果相对较差。[4]33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教学在高校是普遍现象,这显示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冷漠,交流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形式”教学,出现“课上是师生,课下陌路人”的现象。大课堂教学模式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生沟通机制不畅,延伸性不够,从而大大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文化多样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领域呈现多元化态势,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样,文化多元化虽为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盛宴”,但也因此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是大学生在大量接触西方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重新审视,这直接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地位被边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受到挑战。二是文化多样化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主流文化的不自信,致使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变弱,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迷茫。
(三)网络信息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消解
网络信息化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新渠道,改变着他们的行为、语言以及生活方式,对其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仅脱离现实社会,变得精神空虚,而且容易出现网上行为失范的状况。与此同时,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大肆抨击和丑化社会主义,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攻击中国共产党,攻击甚至丑化党的领导人,对信息内容真假辨别能力较弱的部分大学生则会因此受到影响,对主流价值观念产生质疑甚至不信任。另一方面,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千方百计地占领网络阵地,通过网络信息的散布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认可。在访谈中得知,当前部分大学生对高校网站的内容提不起兴趣来,甚至有个别学生“翻墙”去看一些文章和内容,这也反映出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力度不够。这些“力度”不仅需要管制措施,更需要自身内容建设。
(四)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观念形成的组织支撑,承担着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政治价值观教育的职责,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党内以及高校主导地位的重要保障。但现实中,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出现组织活动流于形式、内容陈旧、参与度不高等问题。[5]105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这种对党员管理和教育不够重视的做法,直接导致党员后期的理论学习出现问题,并且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也会因此淡化甚至丧失。“三观”尚处于形成时期的部分先进分子,因自身缺少过硬的政治理论素养而受到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政治敏锐度降低、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随之而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
三、提升大学生先进分子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
第一,切实有效地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量。一要守住底线,切实有效地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课时量,不得随意删减或变相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二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用,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课程内容和方式,避免流于形式。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1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能力,运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艺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切实提高大学生先进分子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认可和内化。第三,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联动机制。“意识形态认同,是认同方与被认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7]高校在师生之间应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双向交流,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平等互动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助推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第一,有效整合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本调查中63.6%的大学生先进分子为少数民族,如何让他们从容接受主流文化,这就需要在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从而实现有效整合。一方面,高校教育要注重民族教育,树立“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教育理念。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学生的文化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增强学生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从而不断提升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另一方面,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拓展课程体系空间,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主流文化教育相结合。开发具有特色的民族课程和地方课程,提高大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是要善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用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感染学生。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用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主动将学生融入充满生机活力、勇于拼搏、奋斗不息的文化氛围中,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二是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养料,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关注和认同。第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提升文化自觉自信。一要改变传统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增加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社会问题;二要改变单一理论教学,逐渐转向并强化“理论—实践—理论”的课程教学模式,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增强文化鉴别能力,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树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三)让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传播阵地
第一,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舆论和意识形态建设。要主动出击,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的网络语言转化,使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与学生群体的需求相统一[8],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融于高校网络平台建设之中,将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内容打造成为学生群体易于浏览和阅读的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幽默风趣却又不失原则的“校园体”。做到传播内容的“通俗不庸俗,简明不简单,形象化不形式化”[9],构筑坚实的思想文化阵地。第二,强化网络监管,及时修补网络及新媒体漏洞。一是要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和意识形态教育网站。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校园网络意识形态最新动态,建立网站轮流值班制度,当在线与学生交流、沟通、讨论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和话题时,要给予正确引导。二是加强高校网络建设,发展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防止网络非法入侵者传播、散布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非法内容。让那些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的不实流言没有机会侵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肌体”。三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相关法律教育。[10]204科学引导学生上网行为,通过“文明上网”“绿色网络”专题活动、社团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规范上网、文明上网的行为,从而自觉抵御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袭。
(四)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11]163,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对大学生先进分子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阵地。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创新管理和宣传模式,吸收更多优秀的大学生进入组织。第一,积极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实践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基地、开展红色故事讲座、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将理论学习融于实践,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和价值性,增强认同度。一位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井冈山爱国主义实践教学活动”的蒙古族学生这样说:“之前学习党的理论感觉比较抽象,不能理解,可是参加了这次活动之后,深有体会。尤其在小井红军医院里面听到的曾志的故事,感觉自己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像这些革命先烈学习。”可见,这样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确实对大学生先进分子起到了很好的信仰教育作用。第二,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将政治理论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理论学习的持续性对于大学生先进分子来讲至关重要。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树立起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12]269-272,要完善学习制度、奖惩制度和监督制度,使组织学习规范化和制度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更要善于用网络资源创新组织生活方式。[13]192如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建立“网络支部”,以网络对话、讨论、视频会议等形式对支部活动进行加深和补充,支部成员之间也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学习交流,提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个人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