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成都天府文化大众认知度策略研究

2019-01-21杨恋

西部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天府受访者大众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先后推出了系列措施,以2018年为例,成都市教育局全面推进天府文化进校园,编写《天府文化校园读本》,天府文化进校园系列巡展活动、天府文化浸润社区生活等活动相继开展;华西都市报推出了“寻找天府十大文化地标”大型活动;由成都市文广新局主办,成都图书馆承办了“风雅颂——天府文化诵读比赛”;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教育局主办了主题为“把天府故事读给世界听”的“2018天府学堂·成都市中小学开学第一课”;第五届天府古镇国际艺术节开幕……此外,2017年创办了《天府文化》杂志,开办天府文化频道,成立了天府文化研究院,这系列措施收效如何呢?公众面对天府文化的心理怎样呢?

考虑到成都天府文化的影响力以及文化辐射地域范围不仅局限在成都市内,应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探究,包括四川省内其他市县以及相邻的文化气质有共通之处的城市,例如重庆等,其民众对天府文化的认知水平亦反映出成都天府文化对外影响力。因此此次调查以成都市常住市民以及四川省内其他市县以及四川周边地域居民为主要对象。本次调研发放问卷318份,回收有效问卷318份,调查了成都民众对天府文化的认知度,包括大众对天府文化的了解、年龄结构层、需求方向、期待建议等,希望能对成都的天府文化发展提出一点建设性建议。

一、大众对成都天府文化的认知状况

受访者中22岁及以下占11.32%,23-40岁比例为78.3%,40-59岁比例为9.43%,60岁以上比例为0.94%,各个年龄阶段皆有分布。本次调查以成都市常住居民为主,69.81%的居民常住地区为成都各区县,其他占30.19%。籍贯为成都市的占26.42%,四川其他市县占48.11%,四川周边省市县天府文化辐射圈的居民占7.55%,其他占17.92%。学历构成方面,高中及以下学历占15.09%,专科占21.7%,本科占40.57%,研究生占22.64%,分布较为合理。职业覆盖学生、公司职员、私营职业者、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医务工作者等等,力求本次调查对象结构合理。

(一)对天府文化的认知具有不确定性

1、对基本概念具有不确定性。大众对成都天府文化认知的整体水平较低,多数处于泛泛了解,并未真正参与其中,深入理解。从调研来看,19%的受访者没有听说过天府文化,而这其中70.59%的常住地址为成都,29.41%常住地址为四川其他县市以及周边省市县,属于天府文化辐射圈内。说明有相当数量的人对天府文化是完全陌生的,对其基本概念是完全不知的,天府文化影响力仍较薄弱。

2、对天府文化的地理范畴认知模糊、不确定。“天府”具体指涉哪些区域不够明确清楚。“天府”长期被作为成都平原、四川的区域文化形象代名词,但其实汉代“天府之国”为关中地区专属,秦末、汉初,成都取代关中开始称“天府”,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又《华阳国志·蜀志》记曰:“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见至少在汉代,“天府”开始称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蜀地。自唐代起巴蜀地區也被称作“天府”,唐陈子昂《上蜀川军事书》中称“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将巴蜀地区称为“天府”。可见传统的“天府”概念有巴蜀地区和成都平原两个地理范畴。目前对于“天府文化”具体指哪些区域,学界主要以成都平原为中心,例如四川大学何一民教授认为“天府文化则以成都平原为主体,以成都城市为中心,因而空间范围要小很多”。但是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对天府文化究竟包含哪些区域是表示认知模糊,不能确定。

对天府文化的了解跟受访者学历是否有关系呢?根据受访结果,笔者做了统计,从受访中的研究生这一类传统意义上的高学历群体来看,一般了解的占50%,听说过的占29.17%,没听说过的占16.67%,非常了解的仅为4.17%。

可见虽然高学历群体对天府文化的认知水平总体程度较高。学历高低与泛泛了解有一定关系,但是在更深入层面的了解上就关系不大了,更多的涉及专业、工作、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对天府文化的一般性认知具有普遍性,存在一个认知过程

80%以上的受访者都听说过天府文化,但是能完全说出其内涵的仅占4.72%。98%以上的受访者中都表示认同“天府文化”的十六字内涵。而选择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的受访者则无一例外表示对天府文化并不了解,没有听说过或者不感兴趣。可见天府文化内涵总的来说是符合大众心理预期的。但对于彰显天府文化特征的十六字内涵,受访者中完全知道的仅有4.72%,只知道一部分的占51.89%,完全不知道高达43.4%,这说明大众对天府文化的认知普遍属于一般性认知,对其内涵的认知不够深入,仍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大众普及度不够,存在一个民间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多方的努力。

(三)对天府文化的认知需求较大,网络为主要认知渠道

尽管有55.66%的受访者不了解天府文化,但这其中77.97%的都选择了“希望了解”,这反映了大众对天府文化的认知需求是非常大的。从调研结果看,受访者了解天府文化的主要途径是依靠网络,占50.94%,其次是电视媒体,占了40.57%,可见网络和电视媒体是大众获取天府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播天府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个结果与此次调研群体集中在23-40岁这个对新生事物接受比较敏锐的年龄阶段相符合。令人意外的是排在第三的是“听别人说”这一选项,有31.13%的受访者都选择了这一渠道,远远超过“报刊杂志”、“参观博物馆”等选项,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口口相传的传播模式在当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应加强对天府文化的口碑宣传工作。

(四)能认知到天府文化以及自身参与的重要性

从调研结果来看,99%以上的受访者都认同地域文化建设能有效推动当地城市发展,充分体现了民众对天府文化发展与成都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积极影响的肯定。96.23%的受访者认为宣传天府文化,大众参与是重要的,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69.81%,这说明大众方面的参与意识仍然是有的,且能意识到自身参与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成都市天府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较低

这主要体现在对其基本概念、内涵、文化特性等多方面的认知。首先天府文化作为学术上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界定,要从概念和提法上,从时间范围、空间地理以及文化特征等角度区别于“巴蜀文化”,明确辨析和界定这一文化概念。在“您还了解哪些地域文化?”这一调查选项中,68.87%的受访者选择了巴蜀文化,当然这与受访群体主要来自巴蜀地域、受巴蜀文化辐射圈影响有关。一方面这有助于奠定天府文化发展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天府文化与巴渝文化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别,如何彰显天府文化特色就尤为重要了。天府文化植根于巴蜀文化,对天府文化地理范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话,很容易造成认知上的模糊化。

在选择最能代表“天府文化”内涵的排序题中,排在第一的是饮食文化,平均综合得分达到5.25分,其次非遗文化4.41分,而诗乐文化和宗教文化得分仅为2.56、1.35。这体现大众更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体验更为直观的文化载体。传统的诗乐文化和宗教文化得分偏低,反映出大众更愿意近距离感触天府文化,但是例如文学创作活动、文学精神、宗教文化等表达载体相对欠丰富,与普通大众生活稍有距离感,体验不够直观,感触不够深刻。

(二)大众参与度不够,体验感教弱,被动参与较多

从对天府文化的了解及参与经历来看,大众参与仍不够,75.4%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里,未参与过和天府文化主题相关的任何项目或活动(包括天府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天府文化方面的讲座及论坛等;天府文化诵读、演出等公众性活动,其他与天府文化相关的活动)。而在受访者中,22岁以下这一群体里选择“不感兴趣”的比例高达33.33%。

目前天府文化弘扬的工作主体仍以政府机关单位、相关企业和学者专家为主,大众缺乏参与途径和方式,对天府文化历史背景和内涵特性无法有更深入理解,体验感较弱造成认同感和归属感缺失。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天府文化形象宣传应该主要来自政府,这一选项平均综合得分达3.67,而民间次之,为2.62。这表明大众虽然能意识到自身参与的重要性,但仍然希望由政府主导的心理。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促使大众了解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地方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其次是生活中耳濡目染,紧接着是才好奇心、学习和工作需要、学习习惯。这反映了大多数民众更愿被动去接受天府文化熏陶,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但也印证了地方的文化氛围越是浓厚,越能促使民众去了解、认知当地文化,更好地推动地域的文化氛围,形成良性循环。正如国际著名建筑师和理论家、世界顶级博物馆专家TerenceRiely所言:“成都创造文化,文化成就成都,这应该是个无限的良性循环。”

(三)认知渠道过于单一,表达载体欠丰富

目前大众对成都天府文化的了解渠道太单一,从数据上看主要集中在网络、电视媒体等,而以网络媒体为甚。网络媒体虽不易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获取信息便捷迅速、交互性和针对性强,但却仍有一些弊端,比如没有亲身参与的体验感,无法触发群众参与的意愿;部分群体受年龄、知识文化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信息的滞后性。

宣传力度不够,方式較为单一。从整体来看宣传模式仍较为单一,需扩展,多渠道推动大众深入了解,提升大众认知水平。

三、提高天府文化大众认知度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前期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天府文化大众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公众对天府文化的认知度,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学术研究为支撑,深挖天府文化内涵和特质

首先是加大学术研究投入,开展专题研究,组织专业化研究队伍,深度挖掘成都历史文化印记,为天府文化源远流长、枝叶繁茂提供学术根基与支撑。其次是深挖内涵和特质,明确天府文化的地理范畴,推动形成概念成熟、内涵丰富、特质鲜明的区域文化形象。例如针对十六字内涵开展一系列学术研究、举行系列交流研讨会、征文比赛等文化活动,塑造系列天府文化品牌形象。

(二)强化大众体验感,提高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通过举办“书香阅读”、天府文化进社区、天府文化进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更浓厚的天府文化氛围。触发大众参与的责任感、获得感。其次区别于传统的政府为主导的上传下达的传播模式,强化大众参与意识,鼓励大众关注、参与到天府文化活动中来,参与天府文化的挖掘、传播。推动天府文化走进百姓、走进大众,更加接地气。让大众零距离触碰天府文化魅力。另外在宣传过程中要体现年龄层差异,采取差异性的推广方式,加大面向青少年的宣传力度,创造认知条件,提高大众的整体认知水平。

(三)丰富表达载体,构建多元传播网络

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丰富表达载体,将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例如结合城市功能性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天府文化个性的文化地标;定期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例如天府文化周、天府文化论坛等;创造天府文化品牌、支持和扶持具有成都历史文化元素和特色的老字号,唤醒成都记忆与情怀,加大营销力度;与成都传统节日相结合,例如成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十二月市”,传统的元宵灯会、青羊花会、清明踏青、七夕风俗等等,依托这些颇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推出具有天府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大众近距离感知、触摸传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书籍杂志、电视媒体、自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传统网络媒体平台等构建多元传播网络,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讲好成都故事、发出成都声音,让天府文化魅力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袁廷栋.“天府之国”由来的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1985,(01):54-59.

[2]徐学书.“天府四川”:神话?历史?现实叠加的区域文化形象——对四川“天府”文化形象的新解读[J].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2011,30(3):41-44.

[3]王祖明.丰富表达载体塑造“天府个性”——关于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的思考和建议[J].先锋,2017,(8):64-66

作者简介:

杨恋(1988年),女,籍贯:四川省广安市,职称和学历: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或专业:文学、文化,单位(学校)名称: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天府受访者大众
认识亚健康
空天之远
“民生清单”承载幸福期待
大众偶像
深度探访“天府家风馆”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2021年天府机场地面风场特征分析
房价还会涨吗?
梦想,从天府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