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笛协奏曲《陕北四章》的演奏技法特点
2019-01-21周凯王志军
周凯 王志军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众所周知,笛子的历史源远流长。上个世纪中后期,也就是五六十年代后期,原创笛曲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作曲家通过不同地域音乐的改编,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笛子曲。《陕北四章》便是具备了中国西北民间音乐特点的一首竹笛协奏曲。
竹笛协奏曲《陕北四章》融合了陕北、西北地方音乐的特点,《陕北四章》这首作品作曲技法简洁大方,主干音乐素材取自于地方音乐,拥有鲜明的风格和可听性的旋律。《陕北四章》将陕西三秦大地的音乐文化充分展现。通过对《陕北四章》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演绎,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本篇文章的结构特点:1.竹笛协奏曲《陕北四章》的创作背景2.结合部分谱例分析曲目的结构布局。3.通过对乐曲的分析把握整首曲目的演奏技术和《陕北四章》这首竹笛协奏曲的思想内涵。
一、《陕北四章》的创作背景
《陕北四章》是程大兆先生以中国西北民间音乐特点为素材、充满浓厚地方特色创作的一部多乐章组曲性的竹笛协奏曲。程大兆,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研究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程大兆先生出生于西北,长于西北,身上具有豪爽、洒脱、真实的典型西北汉子性格特点。
陕北当地也有很多特色民俗,比如闹秧歌、唱道情、大场子、小场子、丑场子、唱民歌等。闹秧歌又名“阳歌”,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指从春节闹到正月二三十日后收场,场面热闹非凡,是黄土地上一种特别的艺术。唱道情是指以清涧道情为主体,加以陕北当地民歌小调最终形成的民间清唱形式。大场子又名“大秧歌”,是一个集体性的歌舞表演活动,也是最壮观、最丰富、最热闹的一种秧歌表演。小场子则是在大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在技巧上要比大秧歌更加精湛,情绪上也更为饱满,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独立性。丑场子主要表演男女之间调情打斗的二人场面,异常活泼诙谐。唱民歌应该是陕北的一大地方特色。陕北民歌丰富多彩、高亢嘹亮、影响深厚,它大多在陕北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及风俗性活动中形成。陕北民歌种类繁多,有山歌、信天游、劳动歌、小调、二人台等。山歌悠扬抒情;信天游自由宽广;劳动歌铿锵有力;小调则流动畅快。
程大兆先生正是结合了陕北当地的特色艺术形式、民俗活动与对家乡土地的无限热爱,近一步表达内心的洒脱、质朴、深厚和真实,作出此曲,如实地表现了黄土文化。
二、竹笛协奏曲《陕北四章》的演奏技法特点
为了更好地对《陕北四章》的演奏技法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下文将分成四个部分对每个乐章的演奏技法进行分析。
(一)第一乐章—信天游
第一乐章是用F调梆笛演奏的行板节奏的“信天游”。陕北地区多见连绵起伏的山脉,众山与平地之间便形成了沟壑,由于这种地理原因,当地的劳动人民喜欢用嘹亮高亢的嗓音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天游”。因此,自由是第一乐章最大的演奏技巧特点,竹笛和伴奏乐队配合需要默契是演奏的前提,演奏者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利用滑音、虚实结合、强弱长音控制等技巧特点去表现婉转悠扬的音乐特点,体现陕北音乐、三秦文化的乡土气息。竹笛协奏曲《陕北四章》一开始的情绪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在高潮段落上需要通过丰富的加花这一技术特点来展现情绪的丰满性,在这一乐章的演奏上,演奏的情绪越来越浓烈,为此从第一乐句的演奏开始就要呈现一种信天游情绪的浓郁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展现出陕北地方音乐的特色,尤其在模仿“信天游”的高音上一定要具有信天游特有的高亢之感,而加花变奏这一演奏技巧也主要是集中高音区,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表现出音乐旋律中所特有的明亮音质,而此刻乐队协奏的响起可以说是抒发了陕北人民愉悦的心情。
乐曲第一乐章“信天游”以自由的散板节奏和滑音技巧为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陕北信天游的风味。演奏此乐段时应注意气息与手指间的配合,把体现陕北风味的滑音这一演奏技巧做到极致。
在第一乐章结束之际,与开头再现、呼应,借以深化音乐主题,可以很好的表现信天游的自由与开阔。在最具有地方音乐特色之处,音乐旋律应该慢慢的舒缓开来,最后结束在高音中。
第一乐章在演奏上音色要在最大程度上尽可能的去接近人的声音,以最大化的突出陕北音乐信天游的特色,在曲意的演奏上要做到一种收放自如。第一乐章是整首协奏曲的一个前奏和铺垫,从乐曲一开始曲作者就想突出陕北音乐的特征,所以演奏者要具备很好的气息控制才能更好的做到以上几点。而乐队弦乐的演奏则以各个声部的长音组成各种色彩的和弦,在配合与烘托竹笛演奏的情况下由强到弱,烘托主旋律,营造出黄土高坡的一片苍茫。
(二)第二乐章—社戏
第二乐章是用F调梆笛演奏的小快板节奏的“社戏”。这段乐章的节奏轻快、明亮、愉悦,就像两个人说话一样诙谐,如此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西北人之间的这种开朗、淳朴。作者为了表现出愉快的情绪,模仿了陕北民间对唱的形式,通过一唱一和、复调形式对比等技法特点来体现陕北地方特色音乐中的对唱,所以大多运用了民间的曲调,速度上面也有较多变化,非常接地气。
在这部协奏曲前面分快慢两个乐段,在这之后是速度偏快约每分钟144拍的小快板,通过这个速度上的对比,可以更好地来表现这一乐章的活泼跳跃。第二乐章的演奏包括音色、音量、情绪等方面,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注重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对比是为了模仿“二人台”那种夸张、突然的戏剧效果。“二人台”源自山西,流行于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一种戏曲剧种,它唱腔大多采用民歌曲调,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十九小节之后是大量的变奏“对句”,就像在相同旋律上运用了不同的连音和吐音的演奏技法一样,为了突出此乐章某个主题旋律的主题变奏,加重了个别音的演奏,重复1-2小节在一定程度上更是起到了增强活泼、俏皮情绪的效果。这些演奏技法特点加上对比,便形成了俏皮、对话般的演奏风格,也更贴切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悦之情。
(三)第三乐章—往事
第三乐章是用C调曲笛演奏、慢板节奏的“往事”。这个乐章的旋律是通过C调曲笛婉转含蓄的音色来表现,给听众呈现出一幅往事如歌的画面。第三乐章是本曲第一次更换另一根竹笛进行演奏,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乐曲的意境之美。我们在演奏此乐章时,气息要压住,保持气息的下面位置状态。在独奏上,作者通过最为朴实的长音来表现出过往云烟。这段的技巧华彩部分和情绪由激动瞬间转为悠长、纯净的泛音演奏,犹如狂风暴雨后一切都归于平静的安详。见谱例1。
谱例1
谱例1由C调曲调演奏,节奏缓慢,感情较深沉、自由。第一小节虽是简单的二度音程转换,但这里需要非常深厚的气息去支撑这句由弱到强的变化,以表达内心情感的深沉。第六小节处的小附点应该做的非常夸张,第一个音气息保持延长后直接甩出第二个音,一定要把这第二个音做到甩出去的感觉,这样回忆往事中情绪的跌宕起伏就会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个乐章旋律走向较为线性,伴奏乐队较为平稳,竹笛是此时当之无愧的主奏。作曲家在这里通过写实手法表现悲伤情绪,与此同时,管乐声部用一种无限延长的气息长乐句来进行离调的演绎,这种音乐旋律的演奏是对主题旋律的一种有效的补充。第三乐章和前两个乐章有着极大的不同,它不再是一种内心的倾诉,由于乐队的介入,使得本章的音乐旋律在色彩上丰富而又不流于深沉。
(四)第四乐章—闹红火
第四乐章是用C调和F调笛演奏。“闹红火”三秦大地的土语,寓意喜气洋洋的感觉。“闹红火”展现的就是节日的欢乐气氛,所以此乐章通过大篇幅的循环双吐、大跳音、三连音等演奏技巧来表现这种激动、热烈的情绪,见谱例2。
谱例2
谱例2这段也是散板节奏,稍偏自由。第一个音是由弱到强慢慢引出来的,在逐渐强起来之后紧接着带出后面的三连音,然后气息继续压住,轻巧灵活的演奏出下面的连续三连音,最后慢慢渐强,这就把第四乐章“闹红火”载歌载舞的场面充分的烘托了出来。
这个地方要强调一下速度的不同。此乐章在速度的变化上要比前面三个乐章丰富,乐曲的速度安排是小快板-急板-广板,这是一种逐渐递增的情绪设计。这个地方出现了由曲笛改为梆笛演奏,而这也是这首作品同一乐章中唯一出现的一次换笛演奏,有力烘托了热烈的场面。演奏此曲主旋律时要注重气息和情绪的把控,展现出陕北百姓的欢快情绪,气息运用需注意,要做到低音结实、高音透亮。此乐章的情绪比前几个乐章都要欢快,但是吹奏者表现出来的声音却不可以过于夸张,否则音乐表现效果就违背了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接下来便是主要由快速的16分双吐吐奏组成的急板了,笛子和乐队共同将这精彩的急板推向最高潮,最后在F调梆笛的最高音上结束。后面的广板部分则来继续表达热烈之后还是很激动的情绪。要想使表现出来的音乐更加沸腾、热烈,还要把握好气颤音的运用。激昂的旋律在此刻戛然而止,独奏部分再次出现了第一乐章时开头出现的“信天游”,此时乐队的旋律是休止状态,那么竹笛演奏出来的旋律就要更加注重细节之处。“信天游”这个主题出现十分短暂,而后竹笛和乐队开始加速,结束部分是急速的琶音。演奏第四乐章时要处理好每个部分的情绪。急板与快板是此段旋律的主体,广板就像是豪爽大气的底板,渲染了整个篇幅;后面再次出现的“信天游”是一个不能缺少的部分,巧妙地起到了首尾呼应。
在多乐章协奏曲的创作中,慢-快-慢-快的结构布局是非常多见的,但《陕北四章》不仅有这样的结构布局,还从多角度及深层次的结合了笛子各式各样的运用,并吸取了不同风格的音乐旋律,所以它令人眼前一亮。这种设计不仅可以通过叙述的手法让听众感受陕北人文特色,地域的特色文化,还可以留住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陕北四章》是程大兆先生的经典之作,这部多乐章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和丰富的可听性,巧妙的将传统音乐创作和现代技法合二为一,以现代曲式和现代技法为承载,很好的将竹笛演奏艺术推向世界。
因此,本文从创作背景、每个乐章的音乐特点以及它所要表现的内心情感等方面做出了简要分析,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研究,能够在演奏此作品时有更好的把握,笔者期望通过此文对竹笛协奏曲《陕北四章》的理论分析和演奏实践,能够为更多的竹笛学习者提供演奏此曲的帮助,希望通过此文能带给大家更多的思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