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实施路径研究
2019-01-21金星
金 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气质。大部分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形成了充满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具备普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教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的重要抓手。作为地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应当承担使命、有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承的关键在人,发掘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的育人资源,通过地方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的实施路径,具备立德树人的双重意义。
一、强化制度保障,促进文化传承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整体规划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做到常态保障、规划清晰、保障有力。可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指导下,摸清当地传统技艺和非遗人才家底,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开展优秀传统技艺的传习工作,建立梯次培养机制。同时,将相关非遗文化研究人员的培训、教育等活动,纳入学校整体和师资建设方案。多渠道筹措文化建设资金,鼓励教师申报政府相关的文化传承项目,争取政府资助。
(一)搭建非遗文化校园传承平台
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专业特色,探索搭建非遗文化进校园传承平台,实施非遗大师工作坊制度,传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学大师“匠人匠心”。以特色工作坊为载体,促进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技艺创新和传承研究。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育人平台。实施兼职导师制度,非遗大师常驻学校传承技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融入专业教学。以传统的“师徒制”加上系统理论教育,构建各自院校特色的非遗文化校园传承体系,有计划、分层次地聘请传统技艺大师和文化专家来校开展技艺传承和讲座活动。
(二)开展非遗文化校园主题教育
开展非遗文化校园主题教育,形成特色品牌。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各院系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将非遗文化教育与传统节日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价值取向与教育资源。以非遗文化中“匠人精神”来塑造高职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意识;以非遗文化所彰显的进取精神来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将非遗文化与生命教育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与爱情观教育结合、与家庭观教育结合。
二、聚焦人才培养,体现“三全育人”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不仅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计划。将非遗文化传承融入学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建设,倡导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专业、进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多维度构建,实现“三全育人”。
(一)非遗文化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可结合当地非遗文化资源和校本特色,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非遗文化进课堂,将传统文化课程和非遗文化课程纳入学校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将戏剧鉴赏、书法鉴赏、茶艺、中国画等相关非遗文化课程作为学校公选课程开设,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传统文化项目计入素质教育学分
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类和非遗类社团活动,纳入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分和第二课堂管理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经典诵读、节日文化、礼仪展示、惠山泥人等非遗项目活动,打通传统文化类项目参赛获奖成果与第一、第二课堂学分转换的通道,鼓励学生在传统技艺学习中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三)非遗主题活动涵养学生人文素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引领作用,结合第二课堂建设,邀请著名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定期开展校园文化宣讲和普及。引领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开展文明礼仪进校园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文化活动融入非遗传统文化元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历史遗存相关的寒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创新传承途径,融入培养过程
(一)现代学徒制传承,创新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地方院校,坚持产教融合、校政行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将现代学徒制与传统技艺传承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效形式。探索非遗大师课堂传艺等方式,将非遗传统技艺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实现非遗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进课堂。
(二)数字采集保护,创新展现形式
高职院校可结合学校的特色优势,及所在区域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的题材,创新展现形式,致力进行数字化采集和保护。在摸清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的基础上,探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资料整理,通过音频、视频、多维场景体验、智慧校园数字化平台等方式,搭建传统文化素质拓展平台、线上智慧体验网络平台,建设集宣传、教学、科普为一体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平台。
(三)创新传播形式,突出公共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高职院校可根据地方政府关于职业教育和非遗文化发展的统一规划,开展非遗基地的申报和规划、非遗项目的展示、非遗文化展演、“非遗传承人”系列推广活动,融入到地方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中,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的风采。
高职院校和地方文化基地、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共建职业素质教育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邀请所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文化社团到校进行示范,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群体中的宣教普及。
四、推动技艺传承,促进应用开发
(一)致力科学研究,体悟传统内涵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作为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鼓励师生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凝练成科学研究成果,发表科研论文,增强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从而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在申报非遗传承基地、文化创意项目、地方旅游规划等方面,成为地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智库和人才培养的“蓄水池”。
(二)促进成果转化,传承创新并举
促进传统非遗项目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成果转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是当代社会背景下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普及的内容、载体、形式、手段,推动非遗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倡导设计出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又有实用功能的文化创意作品。在非遗项目的成果转化中,要将创意产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普及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结合起来,创作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韵味,又具备宣教意义的文创产品。
五、致力文化普及,加强国际交流
高职院校以地方非遗项目为基础、以传统文化社团为媒介、以非遗物化成果为载体,通过地方共建、国际交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和普及,能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开发国际文化课程,加强国际化办学水平等方式和国内外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结合地方特色设置泥塑、瓷器、剪纸、漆器、书法等非遗项目的国际体验课程,接待来校交流的国外嘉宾和留学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探索实施以非遗大师为指导,加强非遗工作坊建设,举办非遗文化主题活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等多种方式,促进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将非遗文化与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普及相结合,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