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庸”思想对当代和谐理念的启示

2019-01-21董剡筠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正中庸儒家

董剡筠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中庸”思想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

一、“中庸”的内涵

“中庸”思想的“中庸”一词起源于《论语》一书,中庸的“中”在《中庸》一书中描述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8]是说人的各种情绪,欢喜也好,愤怒也好,哀伤也罢,高兴也罢,没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是引而不发,不偏不倚的,这也就是“中”。而“中”字最早起源于《易经》,其中《易经》中多次提到“中”,它的解释有中间的意思,也有中心的意思。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做事中正,行事不偏不倚”的解释。而在其他著作中,也提到了对“中”的描述。

首先,在《尚书·吕刑》中提到“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1]是说在刑法中应该怀着哀悯恭敬的心态去判决每一个案件,明白清楚地写判决书不被胥吏蒙蔽,对案件要不偏不倚处置公正。这也是“中”的一个解释,作中正,行事不偏不倚来讲。

最后,在《管子·五辅》中提到:“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2]是说君子性格正直忠善,不会行阿谀奉承之事。将“中正”比作正直的品格,正直的人来理解的。

再次,还有作“正道”解释的,在屈原的《楚辞·离骚》中写道:“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3]东汉的文学家王逸作注言明,此中正作中正之道理解,可谓正道。

而在种种描述中,最贴合儒家《中庸》对“中”的理解的是,《老子·第五》中提到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4]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过多的话语会让自己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使自己陷入困境,与其这样不如沉默寡言,保持平静心态,将情绪埋藏心中。

关于“庸”字最早起源于《易经》和《尚书》,在《文言传》中写:“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5]这里的“庸”是在作平常,日常之解。

而在《尚书·康诰》中:“庸庸祗祗,威威显民。”[1]都是作为“用”字来讲的。《说文解字》中专门给“庸”作出了解释,“庸,用也。”可见,这一解释也是常用的解释。

而作为中庸思想的“庸”更多是作为“平常”和“用”字来讲的。宋代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6]可见,大家们对“中”字和“庸”字以及“中庸”的理解都是相差无几的,没有根本分歧。

孔子是最早提出中庸这个概念的,在《论语·雍也》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7]意思是说,做事守中,行事不偏不倚的品德以及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大概就是最好的啊。

二、“中庸”思想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原则

第一,执中守正。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几千年来要求大家为人处世执中守正,孔子曾说:“道之不行也,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8]而中庸之道无法在众多学问中彰显的原因是,贤能的人行事过度,未能恪守中道,而修养差的人却因为理解不够,做事往往做不到位。孔子认为,这都是不好的、不对的,中庸之道应该为人不偏不倚,做事无过无不及。不能差一丝一毫,也不能多一分一厘,不然都不能算作执中。孔子所认为的“中”,十分强调了“无过无不及”的含义,也即处理事情时既不能过分,又不能达不到,把握起来更不能简单化“一分为二”地一刀切。[9]东汉大儒郑玄对《中庸》注释提到了行为处世要保持礼仪,合乎礼仪,这样才能恪守中道。古人讲究一言一行合乎礼仪标准,孔子也正是这样言传身教的,将礼仪的美德总结出来并且教导弟子以及世人。从礼仪之中可以看见“执中守正”的观念。也就是无过无不及,超过了就违背了礼制,少了一个图案,一个配饰同样会被认为不尊重礼仪,对“中正”理解不够。

儒家对“执中守正”的要求很高,认为不偏不倚才是君子努力去达到的最高境界。子路曾问什么是强大?孔子回答说:“宽柔温和,不争强好胜,这是南方人的强,是君子所向往的。马革裹尸,战死沙场,这是北方人的强,是坚强勇敢的人所向往的。君子和而不同,是真正的强大,君子执中而不偏不倚,是真正的强大。”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孔子点出了南方人的强和北方的人的强是不同的。看似都在夸赞,实则最后隐晦地点出真正的强大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南方人看似是君子的修养,实则失去了中庸的精髓,说明了孔子并不赞成南方人过于柔和以至于失去了原则,也不赞成北方人的过于刚直,则失去了君子应有的修养。孔子认为,中庸应当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

第二,折中致和。儒家一直提倡执两用中,和而不同。《礼记·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顺乎!”[8]孔子非常推崇尧舜,认为他们的言行非常符合中庸之道。并且认为是从尧舜开始就践行了中庸之道,尤其是“执其两端”彰显了尧舜懂得要中道去治理人民,有圣人的境界。儒家在几千年来也一直推崇这种境界。而在什么是真正的强的对答中,孔子紧接着又点出了君子应当“和而不同”的观点。君子在与他人相处时要能和谐相处,但是不是没有原则,随大流。对于错误的观点不能盲目苟同,这是中庸之道的基石。儒家中庸思想提倡“和”,但却不是盲目地同和。“和”是需要合乎情合乎理的,只有合乎规范的“和”才是中和之道的本意。《礼记·中庸》明确地指出了和的含义,和是合乎规范礼仪的,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万物通达的大道。只有达到中和,才能万事万物合乎自己的位置,让万物繁茂地生息。由此可见,折中致和是中庸之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时中行权。中庸并非一时之道,而贵在“时中”,《礼记·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8]孔子认为君子行事不偏不倚,执中守正,是要求君子时时、处处、事事都要做到不偏不倚,执中守正。小人的“中庸”是没有度的,没有规范礼仪的,小人行事肆无忌惮,完全没有中庸可言。中庸之道不是对待某一件事、某一个人时行事中庸,而是对任何事物,任何人以及在任何时候,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都能保持中庸,这是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不是要求机械地“时中”,“时中”必须以“权变”作为前提,“时中”的后面肯定跟着“权”,中庸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权”,需要因事、因时、因情地去有规律性、有针对性地去实施中庸,也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孔子及其弟子都是主张与时俱进的。例如《礼记·中庸》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之。”[8]就是学习礼仪也要与时俱静。由此可见,儒家提倡为人处世讲究中庸,要时中但也要权变,这也就是“时中行权”。

三、“中庸”思想对当代和谐理念的启示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古代,“中庸”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为当时的国家以及人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中庸”思想的提出也为中国人标明了一个至高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中庸”思想是植入中华民族骨髓里的血液,几千年的礼仪文化助力了中庸之道的宣扬,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增强自己的个人修养,用“中庸”的思想培养个人修养,用“中庸”的思想来完善人际关系,用“中庸”的思想来实现和谐社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活力。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践行“中庸”思想:

(一)和而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

儒家的“中庸”思想中有“五达道”专门提到了与亲人与朋友的相处,“三达德”则是协调这些人际关系的。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不能完全离开中庸的思想。这也就是儒家讲究的“和”的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相处。“和”字包含了许多,最重要的是智慧、仁义和勇敢,它们都能很好地来调节人际关系。孔子说:“君子之和,乃和而不同也。”其内涵是:“一是承认事物多样性和差异性;二是承认每一种事物的特殊价值;三人们之间要相互尊重;四避免冲突,要和平共处。”[10]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同时,更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守住自己的底线。对于错误的事、违背道德的事、触犯法律的事,我们要坚决抵制,不能苟同,更不能同流合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决不是人云亦云,随大流!而是有原则、有底线、有道德的和谐相处,这是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注意的。“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二)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庸”思想中提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告诉了世人,“中和”的达成,可以使万物合乎规律,万物生生不息。万物包括人与自然,这里要求不光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体。大自然是早于人类的,人类无法改变自然现有的规律,人类需要去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并掌握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是“中庸”思想的精髓之一,把握住了“和”,便能了解人与自然相处的法门。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我们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重新审视与大自然的联系。实现新时代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绿色产业发展,退耕还林,保护湿地,建设生态园绿色空间。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的重点任务和举措。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各类职权和行政执法职责,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三)与时俱进的人与社会关系

“中庸”思想讲究“时中”和“权变”,点明了今天社会不能机械固守原有思想,要与时俱进。社会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道德的标杆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良好的道德风貌会让社会风气朝好的方向发展。“中庸”思想正是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金钥匙。我们要把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融入到社会风貌中,增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可以用到今天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执行法律的时候、在审判案件的时候,我们需要这种公正态度和思想。这其中就指出了我们要避免的一个极端就是过,这实际上就是道德极端主义,不切实际地要求人们去具备崇高的道德。这是一种旧枷锁,我们在今天时代发展中要坚持中庸之道,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创建一个和谐的人与社会关系,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和谐。“中庸”思想正是构建新时代下的与时俱进的人与社会关系的调和油。

猜你喜欢

中正中庸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无题(3)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基隆文化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