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伦理观在新时代教育中的形成
2019-01-21刘冠一
刘冠一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互相影响,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和生产资源,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却不注意保护大自然,以至于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其实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是人类的义务,也是生态价值和生态伦理的核心内涵。从宏观角度来看,与人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是生态伦理。现代教育对于生态伦理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缺乏,然而在不同阶段的教育灌输生态伦理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不同的意义,引导人们用生态伦理道德指导行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近年来,人类越来越重视生态问题,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矛盾,人类在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发展的过程中从自然界获取了资源与能源,却不自觉地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土壤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威胁、森林退化、草原退化和空气污染,不仅影响人类生活,还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安全。出现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不合理的利用,虽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但也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无法除根。这就需要从意识形态上改进和提高,加强对生态伦理的研究,让保护环境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因为自觉遵守比强制执行有效得多。因此,生态伦理观的建立是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而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一、学前教育中生态理念的建构及生态情感培养
儿童生态学认为,生长中的生物与不断变化的环境变化之间的逐渐适应是儿童的发展。在儿童学前阶段,开展全面的生态环境教育,帮助儿童了解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帮助他们建立自然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美好感受,培养孩子关心生态环境意识[1]。如何做好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态环境教育,就需要结合幼儿实际的性格特点、年龄阶段开展特色教育。
一是在幼儿时期传授浅显的生态环境知识,如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不能离开家庭,不能离开亲人和小伙伴,不然会很孤独,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培育一株植物或养一条小鱼等方式,既加强了亲子关系,又让幼儿感受到植物或动物是他的伙伴,为将来的生态伦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是让幼儿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家长可以在家里陪孩子看探索纪实类节目,让他们看到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带给人类的伤害,进而告诉他们这与人类滥砍乱伐树木有很大关系,结合平时幼儿喜欢观看的动画片或者图书,慢慢地给幼儿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让他们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三是在生态环境中培养幼儿简单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幼儿自觉感觉到破坏环境是不光彩的,如在公众场合不乱扔垃圾,在动物园不能乱给动物们投放食物,不然动物会生病,并且发现有类似行为要作为反面典型进行教育,激发幼儿用道德观念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愿。
四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在幼儿初期家长应为树立幼儿学习的榜样,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在对幼儿良好行为及品格的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此阶段对幼儿传授较浅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是相当有必要的。
二、中小学教育阶段生态理念的巩固与提高
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由于中小学生阶段的学生比较单纯、环境保护意识浅薄、自觉性差等,所以必须依靠老师的教育和引导。现阶段,我国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在课程教学中已有多年,小学思想品德、科学,中学地理、生物、化学等课程中都有环境教育目标,中小学语文和数学等课程教材中也编写了环境教育的内容。经过多年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环境教育效果,所有课程的整合和环境教育的全面实施是当前中小学的环境教育目标。但生态伦理观念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形成和建构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被广泛应用到教育中去,尤其是中小学生教育,老师可以在中小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宣传生态伦理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生态伦理观及环境保护的概念,从而达到生态理念的巩固与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生态伦理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不如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让中小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
应用“自然法则”和“无所事事”来保护自然资源是老子的哲学,其中包含丰富的生态伦理。在中小学生教育中可以将生态伦理观念融入到学生课堂中去,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渗透这种生态伦理。注重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支持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研究和社会服务实践,提高教学实用性,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注入生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建立用道德与情感看待身边的自然环境,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知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发现自然规律的美,自觉感受到环保的必然性和急迫性,使生态伦理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大学阶段使生态文明伦理观得到升华
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备力量,高校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尤其是在新时代的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急需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生态危机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将受教育阶段受到的所有生态伦理知识结构建筑起来,让培养的生态情感、提高的生态伦理观念上升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2]。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及维护的基础是由公众的环保素质所决定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地方,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环保素质决定了我国推进环保事业发展的前景。只有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及环保意识,才能为实现和谐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保障。虽然在理论方面提升了大学生能力水平,但是要想真正做到生态伦理观的升华,需要攻克基础知识匮乏、参与性低、教学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
一是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关于生态保护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到社会上去走访调查并填写问卷等形式,调查现在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及环境问题,并且组织学生撰写实践报告,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使学生通过生态活动,发现自然之美,主动解决生态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方位人才,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所以要求现阶段大学生除了自身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在大学课堂内融入环境保护的知识,只有让大学生掌握了环保技能,才能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环境问题,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是完善生态伦理及生态保护知识的课堂教学,加强大学生生态安全教育、生态道德观教育及和谐生态人际关系教育内容。且不能只为教学而教育,而是要将课堂上的知识以实际运用为目的的现代教育,提高生态伦理及生态环境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有从学生内心树立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环保素质,而环保素质的来源跟人们对现实生态问题的正视、反省、反思以及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再认识都是密不可分的。
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学阶段不同于其他阶段,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而是以引导研究为主,教师要多学习不断积累,才能跟得上当代大学生跳跃思维的节奏,准确解答学生关于生态伦理及生态问题相关知识的疑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生态伦理观指导学生解决现实的生态问题。
四是学校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学校环境对学生生态伦理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多组织生态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为今后人生路上自己生态意识、环保观念的提高,为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新的血液,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教育后人的思想内涵及知识储备的丰富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学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到环保活动中,通过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大众。通过实践活动更进一步认识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及了解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行动中实施的一些具体措施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环保部门组织的环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的宣传活动,这样既让环保意识得到了推广与宣传,又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匪浅,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加入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去。
四、结语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3]。我国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过快的态势,不断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管理,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新时代教育能很好地培育小到幼儿,大到成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对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抓好学校生态伦理教育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环节,通过教育方式,引导社会主体特别是注重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提高生态保护的意识,通过不同的教育阶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的方式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让它深深地扎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让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而且还能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真正意义,在实践中让学生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也有了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和认识。不仅实现了环境的绿化,而且也实现了德育的“绿化”。既在德育方面让学生重视生活和环境质量在内等新愿望的需要,也是德育在新时期焕发新面貌的需要。因此,环境教育可以拓宽学校德育内容。
教育带来的辐射效应是巨大的,教育意义是长远的,可以影响一代人甚至是三代人。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看,通过教育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受教育者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便利和舒适的同时,积极投身资源保护的行动,履行自己保护生态的义务,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扎实的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