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理论、原则和实践

2019-01-21徐华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时代

徐华伟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广元 6280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系列重要会议,指导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同时加强推进共青团、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因此,高校如何贯彻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及构建其体系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实现“三全育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理论考察依循

(一)全面发展观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视角,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认为人本质上是多种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人需要依据一定的条件、手段和路径,不断促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自由全面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以全面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注重从现实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条件出发,全面掌控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的现状、成因和发展趋势,深入认知其内在思想需求,探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使高校育人目标和学生受育渴求有机统一,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二)历史合力论的思想引领

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理论的发展需要出发,系统阐释历史合力论思想,认为历史是根据人们不同的意愿和目的,从不同视域进行共同作用和活动影响,由内外部世界合力创造产生的。即历史发展是合力,是多个人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运用多人、多因素共同作用和构建体系。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需运用历史合力论中蕴含的合力理念、交互思维和整体思想,从全局和整体中通力协同校内各部门、校外各单位的育人经验及理论研究成果,同时促进校际间从孤立育人狭隘思维向交互育人宽广思想转变,实行优势互补,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三)协同系统学的方法借鉴

赫尔曼·哈肯的协同学理论认为,通过明确系统内的稳定性和目的性的具体机制,强化自身内在协同作用,促进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不断自发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开放性、复杂性、关联性、时序性、自组织性等特征构成的整体系统,系统的整体功能要远远大于被割裂开来的各部分功能的总和,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结构。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需要借鉴汲取和综合运用协同学理论、系统论思想的方法,处理好非平衡性下的无序状到有序态的转变,并加强内外各要素功能的协同机制建设,形成各要素功能交叉组合的整体系统,充分发挥整体系统大于部分要素的功能作用,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朝着良性协同的方向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原则遵从旨向

(一)高校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关键是德在于立,人在于树,立德的根本目的归于树人,树人的逻辑元点源于立德,二者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支撑高校的立身之本。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2]概言之,立德树人就是高校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3],引导学生及时辨明古今理念交织交融的是与非,时刻辨清中西思想交流交锋的对与错,自觉抵制来自外界不良社会思潮的侵染,持久树立入脑入心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和重要根本任务,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针。

(二)中国特色之魂是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这里深刻阐释了五千年历史文明铸就了中国文化基因及近现代中国国情的双重深刻影响,决定了高校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治校规律,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牢固树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念,从根本上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注重借鉴汲取欧美教育理念、苏联育人体系、拉美及东亚教育体系的经验和教训,形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属性和治理特色。

(三)思政工作之势是做人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就是做学生的工作,确立关照学生思想诉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心,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的本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2]这就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五四运动”100年来中国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引发学生纵横比较考察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异同特性,辩证认知中国古今的宏大叙事,促进学生深刻感知要用实际行动担负起新时代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有理有力驳斥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想,认清时尚艺术、网络语言等外在形式掩盖下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学生成为能担历史重任、可为国家有用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义和根本宗旨。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践恰切进路

(一)校内协作共筑运转体系

首先,高校要充分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的多种育人优势,尤其注重挖掘教学、管理、服务等环节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部门间协作共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转体系。高校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育人优势的同时,还要深度挖掘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即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实现教书育人目标。高校也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有机融合,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和治理体系,管理人员要用自身的良好言行和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实现日常管理中达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要发挥寝室管理员、食堂服务员、清洁工、园丁、保安等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群体的服务育人功能,同时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优秀学生骨干的自我服务育人作用,实现多种服务群体共同作用于服务育人目标。

其次,高校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成长的各阶段,形成环节无缝隙、过程全覆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要切实采用专题讲座、参观考察、亲身体验等形式,开展军训、校史校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的入学教育。同时,坚持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危机干预、心理问题处理等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并做好职业道德养成、创新创业教育、基层就业观教育等工作,毕业前夕做好文明离校、感恩母校、回报社会等诸多专题再教育,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帮助学生树牢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最后,高校要借助多种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立多维度、多视角的全方位育人体系。高校既要充分运用黑板报、宣传栏、党团班会、谈心谈话、楼宇雕塑、花草园艺、文化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多种传统载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又要充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两微一端”、LED显示屏、网站等新媒介,建立新老媒介优势互补和共融共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二)校外协商共建联动机制

第一,高校要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联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高校要发挥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专任教师、辅导员等教育者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课程体系、方式方法、实效机制,不断强化高校思政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培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时代担当。社会要形成弘扬正能量的舆论导向,高校教育者要深刻揭示负能量形成的根源、原因及其危害,用学生身边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熏陶学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培树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家庭要注重传承拥有浓厚历史积淀的良好家风,用家族传承的道德品行点燃学生本性向善的欲望。同时,父母要用良善言行、家庭和谐氛围为子女树立道德标杆和营造育人环境,并和学校建立日常沟通机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培树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有效消释学校、社会和家庭独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产生的“洼地效应”。

第二,高校要建立科研、教育和生产三者衔接的产学研联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有效耦合,主动打破科研育人、教育育人和生产育人的隔阂和壁垒,把科研育人作为教育育人、生产育人的理论支撑,而教育育人和生产育人又成为检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并为科研育人提供丰富的实践来源和实践基础,共同破解产学研共同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孤岛现象”。

第三,高校要建立互联网内外协同育人机制,互联网外的活动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等内容,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形式上传至微信群、QQ群、校园网、贴吧等互联网内,使育人广度和受育群体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同时,要强化甄别和筛选互联网内的信息资源,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只有实现互联网内外的互联互通,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生态”,才能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互治互育。

(三)校际协同共享双赢平台

第一,高校要分层次、分类别、分区域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联合机制,可以按照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层次,师范、医学、理工等类别,东中西部、同城、异地、边疆、首都、省会等区域,建立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校际协同思想政治工作联盟,同时建立健全联络机构和规章制度,定期开展校际间的互访交流和实地考察,相互学习工作成果,共同研讨疑难困惑,实现高校间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共享、难题共解的目标。

第二,高校要依托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及其专家学者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加快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依托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步伐,选优配强信息化平台网络管理人员,建立专任教师互聘、学生学分互认、专家学者互请等系列制度,共建共享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等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高校需求,最大程度上发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第三,高校要建立校际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类思想政治工作互补机制,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事、因时、因势捕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机,将自然科学中蕴含的理论知识、逻辑思维、科学精神等权威科学理念和人文社会科学中蕴含的情感教育、人文情怀、价值引领等学科学术话语有效渗透融合,实现文理科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向同行、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