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2019-01-21伍文彬
伍文彬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习近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而是关乎着社会稳定、民族发展大局的工程,必须要在高校中引起足够的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这项工程中要发挥社会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作用,就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思政教育质量。如何在新常态下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对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是新时代对教学工作的考验,也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的教学使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认真探索。
一、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一)何谓新常态
“新”意味着“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正常的状态。在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需要整个社会和经济呈现出平稳发展的状态,这对于我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在2014年曾经强调过这一点,指出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的发展作出非常重要的贡献,为新常态形势下中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5年2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作出了重要批示,指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具有文化知识的人才,更是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社会担当的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承担起社会维稳的使命,为社会输送更有道德、更有担当的有为青年,进一步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输送新鲜的血液,提供优质的人才,这也正是新时代对我们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新的课题和必达要求!
(二)如何理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最大的欣慰,莫过于一是学生告诉你,所学到的知识有用,对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与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起着指导作用;二是你得知毕业多年的学生还记得教学中分享的观点,并对其日后发展有着激励作用。有效的思政课教学应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去用心经营思政课堂,给学生以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审美启迪,充分发挥其育德、育心、育人的作用,要让大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以利于他们的人生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高职学生对施教者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开展的教学活动产生认同、共鸣与互动。第二,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或之后对施教者所讲的内容有所期待、自主思考、乐于探讨,这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意味着学生将教学中的内容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识,实现个体生命的自我促进与积极成长。第三,做到“知行合一”,即思政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被高职学生外化在日常言行中,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所进步。
二、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牢牢守住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一战略高地。思政课教师要在这一领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通过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教学,引导学生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一)受教者:高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与期待发生了变化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是“95后”或者“00后”的学生,他们的成长正逢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文化多元、价值重建的时期,使其有着其独特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期待。一是这一代青年学生思想更为活跃,思维敏捷,学习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强,可塑性较高。具体体现在学习上,对新鲜的、没见过的事物充满好奇,比如“在线课堂”;对从未做过的事情敢于挑战,比如制作PPT、拍摄微视频。二是他们很有个性、自主自我意识强,有话语权的要求,渴望赢得别人的关注,但意志力与自制力较弱。表现在教与学上,不愿意接受被强加的观点,乐于接受新颖有趣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对发表个人观点,展现自我,获得关注的机会愿意把握,认同富有说服力的理论知识;学习专注力往往容易被分散或牵绊如社团活动、手机游戏,潜意识希望被有所约束。三是这一代青年在压力下成长,在网络中生存,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干扰,不少高职学生从进校开始就非常关注就业问题,有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使其学习需求和期待更偏重实用性,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对思政课的学习。
(二)施教者:高职思政教师应在增强理论素养上下工夫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者,更是学生的榜样,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职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还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高职学生渴望成才,渴求各种思想困惑得到解答,他们关心国家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要求,迫切希望了解自己的社会定位和职业发展,他们关注国内国际发生的大事件并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为有效回应学生成长发展的受教需求,就要求思政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充足,能深刻领会课程理论,对所要传授的知识、阐述的问题学深悟懂,才有把握在教学上做到胸有成竹,以理服人。
实际情况是:高职思政教师队伍存在与当前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的状况。有些教师一直对思政课教学存在偏狭认识,认为思政课教学就是讲故事、说历史、评析案例、宣传政策、解读法律,没必要进行理论研究;有些教师认为思政课教材内容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相关性,一次备课可以管一两年,不愿意在教学科研上投入太多精力;有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精神,对学术问题不求甚解,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脱节,缺少真正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有些教师受各种因素影响,对教学实践的钻研精神日益被繁杂的琐事所瓦解,变得麻木和机械,对于学术失去了赤诚之心,自我学习和提升的意识淡漠。长此以往,这些思政课教师难以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最新的理论成果知晓和理解不足,对理论的把握浮于表面不能把握其实质,因此很难对学生进行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知识传授,只能是空谈说教。三尺讲台虽小,但立德树人责任重大。高职思政教师要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是关键。
(三)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吸引力不强、说服力不够、引导力不彰的问题
毋庸置疑,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对学生引导的教学效果初显,这是我们看到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可喜变化。但是我们也要从中看到,与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与其思政教育“主渠道”的课程定位、与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受教需求相比,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较大差距,吸引力不强、说服力不够、引导力不彰依然是课堂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少教师仍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的桎梏,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只在乎内容讲授的进度,对学生熟视无睹,有效的交流不足,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感受,更难做到教学相长;处于新媒体时代,有些教师未能充分认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并有效加以利用,忽视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接受习惯的变化,使教与学难以产生共鸣;教学内容“高大上”与高职学生现实生活相脱轨,难以触及学生灵魂,知识讲授不能贴近社会实际,针对性地解释社会现象,难以让学生心服口服,部分教师受自身理论水平所限,对教学的开展难以达到令学生较为满意的效果,知识体系久未更新,难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认同。
(四)实践教学有效融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具挑战性
当前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向社会输送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上,在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将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然而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行业——企业——学校”联动式教学发挥作用,实现与学生的职业导向紧密结合,却不是容易的事情。究其原因:一是当前大多高职院校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在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上,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应地制定出与新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评价等制度。二是有的思政课教师还没完全转换教学理念,认为学生到工厂、企业实习实训只是专业课教师的事。加上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授课班级多,涉及的专业方向不一,教学任务繁重,且不了解相关的专业课知识,导致对此类实践教学产生畏难思想。三是高职思政课教学大多采取大班或合班上课,班级或专业实习实训的时间、地点不一致,也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因素。
三、提升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之着力点
(一)尊重高职学生学习需求,创新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希望可以通过课程的不断迭代实现对新时代人才的更好培养。苏格拉底在对教育进行评价时曾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机械地灌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求新、求异、求悦”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形式上,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通过课堂的细致讲授以及启发式教育,乃至研究式教育等优化组合形式组织教学,增加学生教学参与度。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生活和实践场景的引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从真实的主题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如案例+讨论、问题+答辩、专题讲座+对话,情境再现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得到知识的精髓,并且引发思考和想象。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上,不要局限于书本和文字板书,要善于运用先进技术,如多媒体、影像、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遵循“内容为王”的教学定律,在以理服人上下工夫,提升思政课教学说服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生对于一览无余的事物的结果往往不感兴趣,而对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关系和形成过程更为关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的创新运用并非不重要,但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灵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能否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创新拓展。
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避免不分主次、不加提炼地在教学中完全复制教材内容,也要避免远离教材、自说自话、自圆其说的现象。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坚信马克思主义,认真研究教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并灵活运用于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矛盾,让他们明确人生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等重要问题,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比如,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难免会四处碰壁,在这种时候学生很容易便会萌生出想要放弃和非常迷茫的想法,滋生很多发展方向上的想法。思政课帮助他们解决“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又如面对大学生发出“我爱祖国,祖国爱我吗?”的疑问,思政课应该告诉他们“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是怎样?怎样才能处理好关系?用年轻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化繁为简着重讲授与学生切实感受相关的问题,重点通过故事化的讲述来让学生理解较为深刻的道理,从而在无形之中让学生们在思想心灵深处受到启迪,不排斥并逐步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强调的是,思政课教师是否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是理论让学生感受被说服,并乐意接受的重要因素。
(三)探索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路径,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引导力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体系呈现的是由学校、企业和社会三者构成,学生、专兼职教师与实习单位等多方人士共同参与所形成的一个学习与工作融合、校园与职场交替的开放性的教学互动的大体系。目前,多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采取的课堂实践、校园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此类模式存在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相脱节的不足。因此,势必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加强与专业教育、专业实践相结合来探索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
1.高度重视,完善教学制度
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服务功能,学院在与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展开全方位合作的过程中,要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给予同等重视。相关部门要制定一整套与专业教育、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
2.更新教学理念,服务实践教学
高职思政课教师要认真了解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明确职责,找准定位。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展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还要了解掌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素养,要有深入学生工作岗位、场所及行业进行调研的服务奉献精神。只有这样,将思想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思政课才不会照本宣科,停留在思想和教育的表面。
3.探索思政课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路径
(1)教学内容要不断整合,紧密结合岗位与职业的要求。在指导生产实习过程中,要将教材中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纪律等具体的内容与工作实践中需要的改革创新、诚实守信、团队合作、责任担当等品质精神的具体要求进行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二是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与企业文化有效整合,实现文化育人与环境育人的统一。
(2)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在学生的实习实训期间,教师可采取以实习单位、施工场地、专业、工作小组、个人为单位开展现场教学,通过分析和解决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马列主义理论思想和个人素质的培养加入到对具体实践的案例分析中;同时还可以探索行业精英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以及互动,解决学生在具体的就业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的企业管理问题;还可根据学生专业实习的特点精心设计若干项目和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调研和分析,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与分析事物的能力;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分析和回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惑,以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说服力和引导力。
(3)考核评价力求客观真实。制订以过程考核与终期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标准。通过制定《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表现情况反馈表》,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状态进行过程考核,终期考核采取以实习实训单位的评价为主、学生互评为辅、个人自评为参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