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2019-01-21曹庆新杨东鹏
曹庆新,杨东鹏
(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现代社会已然进入了互联网智能手机时代,人人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已成为普遍现象。“智能手机”的普及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不仅会对成年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会使青少年形成对智能手机过度依赖的不良现象。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成长发展时期,心智还尚未成熟,如果在手机的使用上浪费太多时间,会相应地减少其在社会认知、人际交往、读书学习等日常活动方面的次数,在心理上会逐渐形成对手机的依赖,从而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本文旨在从认知行为理论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手机过度依赖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对摆脱因青少年对手机过度依赖而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所帮助。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学派的理论整合而来的[1]。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也可以通过学习改变原来的不良行为。
在认知学派看来,人的认知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不可分离。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在其中扮演着中介和协调的作用,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转换不同的观念,进而来纠正不良情绪和不合理行为。
由两者结合而产生的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影响认知的改变[2]。而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即错误的认知观念产生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又为原来的错误认知观念提供证据,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进入恶性循环。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改变人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来改变因此产生的不合理行为,逐渐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改变原来的不良状况。
二、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的概述
手机依赖也被称为“手机使用成瘾”“手机使用综合征”“手机过度使用”等,都是对人们过度使用手机现象的描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过度依赖手机,符合行为科学研究者提出的“行为成瘾”(behavior addiction)的概念[3]。国外的学者通常把人们依赖手机的现象称作是技术成瘾,将过度使用手机并产生消极结果的现象称为手机依赖[4]。而国内的学者更倾向于将手机依赖的现象看作是一种对手机使用的失控,会产生个体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受损的状态,通常表现为个体的心理体验(离开手机便感到焦虑)及行为的不可控[5],将其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会产生持续的、强烈的手机需求感和依赖感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6]。
按照上述概论,青少年手机依赖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手机关系过度依赖,即沉迷于用手机功能进行人际沟通交流,包括频繁使用手机通话、发送信息、频繁使用微信和QQ等社交软件,用手机代替了日常的人际关系交往;手机娱乐依赖,即沉溺于手机的多种娱乐功能,例如长时间的玩手机游戏、不停地听音乐、无节制地看小说等行为,已经形成青少年日常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手机上网搜集依赖,是指不停地使用手机上网搜集和浏览信息,包括经常性地下载软件、不可自控地浏览新闻等,形成对手机的依赖。
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列为一种疾病。游戏上瘾是形成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症状包括:无节制沉溺于单机或网络游戏;因过度游戏而减少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明知会产生负面后果却仍沉溺于游戏。
笔者认为,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的手机依赖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对手机使用的“行为成瘾”,是青少年对手机使用有错误认知,由错误认知而产生的厌学、不良情绪和破坏行为等结果。
三、青少年手机依赖产生的危害
(一)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的成长发展时期,生理和心智尚未发育成熟,长时间过度地使用手机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首先,长时间地低头观看和使用手机,就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颈椎和视力健康,比如肩颈疼痛、视力模糊、恶心盗汗等生理及心理不适,极易出现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睡前长时间地使用手机也会影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久而久之,频繁过度的手机使用会形成依赖行为,导致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很有可能会诱发身体的相关疾病。其次,互联网的相关法律尚未健全,网络平台上的内容良莠不齐,一旦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形成依赖,就容易诱导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不良的模仿性行动。比如网络平台上的“网红主播”,为了取得大众关注而获得经济利益,直播和散布低俗不堪的内容和言论,这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容易诱发不合理的行为。
(二)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
青少年对手机的使用形成依赖,自然会相应地增加使用手机的时间,会占用更多学习的时间,会在手机的使用上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时间的减少,很可能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加上长时间使用手机后的疲惫感,对学习的热情也会减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恶性循环,不利于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由于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青少年在网络上的活动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现阶段,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是很多青少年追求的理想价值。例如时下比较火爆的手游,很多青少年就把手游主播当作自己的榜样和目标,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玩手游,花费着手里透支的生活费,幻想着自己也会成为“网红主播”。这对于青少年正常的爱国信仰、劳动关荣等优良思想的养成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对于以后成长路上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都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影响青少年的社会交往
青少年对于手机使用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社会交往,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青少年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社交和游戏娱乐,虽然手机通讯软件的快速发展使大家降低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成本,大家可以随时在通讯软件上保持联系,但是相应地也就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毕竟网络上的交流是虚拟的,和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交流不一样,这就使青少年在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上无法得到现实有效的锻炼及提升。青少过度依赖手机,频繁使用手机,就可能会对自身周围的其他事物不感兴趣,对身边的朋友、父母、教师等关注度降低,进而产生一种冷漠的态度,远离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人际交往困难,更容易产生自卑、忧虑、焦躁等性格问题,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错误的认知
在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人们错误的认知会产生不合理的行为。青少年时期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的塑造性,在正确的、健康的认知基础上,可以形成积极合理的价值观,相反也容易被错误的认知所误导。大部分对手机有依赖的青少年通常有个共同的认知:周围人都在玩手机,我玩手机也是正常的。他们只关注到了别人玩手机,自然也只能看到别人在玩手机,而忽略了别人其他时间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大家都在玩手机”的错觉,认为自己和别人一样,自己不断玩手机才是合群的、才是正常的。还有就是认识不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并未感觉到长时间使用手机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不利影响,这种错误的认知就会使手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主要的活动阵地,事不离机,机不离身,逐渐形成对手机的依赖。青少年自身周围的环境导致了其错误认知,进而在错误的认知下指导自身行动,逐渐对手机形成依赖,从而产生了后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二)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人们的很多行为是由观察他人或者学习得来的。对手机有依赖的青少年,是在对手机使用有错误的认知基础上行动的,而这些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身生活的环境。现代社会的年轻父母经常性玩手机的状态,为青少年提供了现实版的学习榜样,虽然大部分父母不赞同自己的孩子经常玩手机,但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玩手机的态度也是听之任之的态度,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自己玩手机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这就很容易使孩子学习父母玩手机的行为,慢慢养成经常玩手机的不良行为习惯。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手机依赖行为也就慢慢被培养出来,一旦离开手机,就容易产生心理不适感和不良情绪,也容易诱发破坏行为,比如发脾气乱扔东西、打人骂人行为。青少年在对手机使用的错误认知下,会形成不良的手机使用行为习惯,这种不良行为习惯会慢慢形成对手机的依赖。
(三)错误的认知与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
在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错误认知导致的不良行为会加深原来的认知,为原来的错误认知提供证据,从而对错误认知深以为然。对手机有依赖行为的青少年,一旦在错误的认知下行动而养成了不断玩手机的不良行为习惯,就容易加重这种认知,从而继续在这种认知下不断玩手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比如,在阻止他们玩手机的时候,他们会为自身能不断玩手机产生一种辩解:之前玩手机并没有出现什么异常情况,现在也没有出现,以后更不会出现,所以玩手机并没有什么不利影响。在这种加重的错误认知下,从而继续不停地玩手机,形成固定认知观念,难以改变,进而形成普遍的手机依赖现象。
五、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改变错误认知
在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错误认知来改变自身的不合理行为。对于有手机依赖行为的青少年,可以通过改变他们对手机使用的错误认知、构建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等方式来达到纠正自身行为的目的。比如专业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与有手机依赖行为的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后,帮助青少年学习运用ABC情绪理论治疗模式和梅钦鲍姆的认知行为纠正理论(SIT),组织引导青少年确定自身在手机使用中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协助青少年改变原来对手机使用的错误认知,逐步学习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从而逐步改变原来频繁使用手机的习惯,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的行为。学校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加大青少年在理想信念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青少年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举办有关信心重塑、自尊提升、认识自我,与他人交朋友等团体交流活动,在认知上用正确的价值理念替代原来的错误、不合理的信念。
(二)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在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人们可以通过认知学习来改变原来的不良行为。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原因之一是形成了过度使用手机的不良习惯,只要纠正了这种不良习惯,也就对于摆脱手机依赖有帮助。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的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周围环境而形成的,因此要改善青少年周围的手机使用环境。比如说,青少年的父母要有模范带头作用,自身对手机的使用要合理,这样对青少年的手机使用频率就有了学习的模范作用。促进家校合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正确使用手机的观念,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积极正常的手机使用和学习的环境,帮助青少年在手机使用方面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青少年自身也要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多看书、多运动,将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出来,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慢慢改变手机依赖的行为。
(三)建立正确认知和行为的良性循环
在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正确的认知只有和在正确认知指导下的行为形成良性循环,才更有利于不合理行为的改变。青少年在正确的手机使用认知下,产生积极正常的手机使用行为,用正向行为强化正确认知,逐渐形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但要维持这种良好的行为循环,必须坚持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行为,可以在外在环境和内在动力的双重制约下,比如说学校和家庭都可以制定手机使用的制度和规则,严格监督和规范青少年的手机使用行为,从外在环境上为摆脱手机依赖提供保证;青少年也要培养自身的自制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多参加人际交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手机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来,逐渐锻炼和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渐渐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保证正确认知和行为的良好循环,才可以摆脱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现阶段,青少年手机依赖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会对青少年身心、学业以及社会交往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因此,针对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应该着重从改变青少年错误认知做起,在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方面为摆脱手机依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