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地区恙虫病6例临床分析
2019-01-21许雪裴丹
许雪,裴丹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湖北十堰442000)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RT)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为恙螨幼虫。本病起病急,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大等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并发症多,临床误诊率高达47%[2],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病程进展常可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恙虫病在我国南方呈全年型或夏季型流行,近年来疫区逐渐向北扩大,新的疫源地不断出现。为近年来在鄂西北周边新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3]。而临床医师对本病缺乏足够认识,加之一般医院缺乏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容易导致误诊误治。本文就我科收治的6例恙虫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例恙虫病患者为2016年我科收治的患者,其中女5例,男1例;发病年龄33~69岁,平均55.1岁;职业:农民5例退休人员1例;就诊时间:分布于4~8月份,其中6月份3例。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第7版(200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拟定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6例患者均有野外活动史,其中1例患者有明确虫咬史。患者均急性起病(均在1周内起病)。6例患者均有典型焦痂,见图1,2例患者2个焦痂,焦痂分布于臀部、背部、右大腿、腰部、上臂。4例患者全身(3例)或躯干(1例)皮肤见散在或密集分布红斑、丘疹、斑丘疹,见图2。伴淋巴结肿大患者2例。患者均有发热,呈中高热,其中伴肌肉酸痛患者3例,头痛2例。
图1 恙虫病患者典型焦痂
图2 恙虫病患者皮疹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降低患者2例;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2例,降低1例;单核细胞升高患者3例;淋巴细胞比值降低2例,升高1例;血红蛋白浓度降低2例;血小板计数降低1例。3例查超敏C反应蛋白,均升高。肝功能损害4例,肾功能异常2例,电解质异常5例,凝血功能异常1例,白蛋白降低1例,心肌酶异常1例,抗“O”、血沉均未见异常。心电图异常2例,B超提示脾大1例。头颅或胸部CT、胸部X线均未见异常。
1.4 治疗及预后 病原治疗:6例患者均予左氧氟沙星0.3 g/次,静脉滴注7~10 d,3例患者加用多西环素0.2 g/次,口服7 d。对症治疗:发热、电解质紊乱患者予退热、纠正电解质紊乱,肝功能损害者加用甘草酸苷护肝等对症治疗。其中1例患者入院第2天突发恶心、干呕,完善相关检查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所致肺栓塞,行抗凝、溶栓、扩管对症治疗,并继续予左氧氟沙星病原治疗。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5例患者均于1~3 d体温恢复正常,1例5 d体温恢复正常(合并肺栓塞患者)。
2 讨论
近年来,恙虫病的疫区有所扩大,我院所在十堰周边地区出现较多恙虫病感染病例。本组6例患者,均有发热、焦痂,伴不同程度的系统及脏器功能损害。确诊主要靠患者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及详细的体格检查发现焦痂及特异性溃疡初步诊断,予多西环素及左氧氟沙星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恙虫病表现复杂,常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而以某一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就诊于某一专科,误诊率高,如果延迟诊断易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并导致死亡。焦痂是诊断恙虫病的重要线索,有报道指出男女焦痂分布亦有差异,体格检查时男性患者注意会阴和腹股沟区,女性患者注意乳房和腋窝区,以减少误漏诊[4]。外-斐试验对本病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并不能作为恙虫病诊断的“金标准”,有文献指出使用过抗生素的患者外-斐试验可表现为阴性,该因素也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原因[5]。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基于PCR技术,恙虫病的诊断取得很大的进步,我院曾以巢式PCR检测焦痂恙虫病东方体确诊神经型重症恙虫1例[6],但受设备和技术的限制难以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因此,详细地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在本病诊断中极为重要,遇到发热并出现皮疹的患者,尤其是农村患者及农忙季节,要警惕本病[7]。
通过加强流行地区人口的卫生宣教工作、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重视病史询问和仔细体格检查、注意鉴别诊断等可减少发病和防止误漏诊的发生,高度怀疑者可行试验性治疗。以减少误诊及漏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