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丹凤龙驹寨船帮会馆及其演剧考论*
2019-01-21杨飞庞敏
杨 飞 庞 敏
“梦境远,时历逢秋。夕阳丹江日归暮,谁人与君划轻舟。笛鸣平浪楼”*赵忠抗:《望江南·划轻舟》,《赵忠抗诗词集》(上册),西南: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第170页。,这是丹凤当代诗人赵忠抗咏陕西丹凤龙驹寨船帮会馆的诗句,诗中“平浪楼”,即指平浪宫,因正殿供奉保护水运平安的“明王”,亦称“明王宫”。明王宫是由船帮斥资所建,故又称“船帮会馆”,院内现置有贾平凹题“船帮会馆”字样的石刻。船帮会馆是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其所存戏楼雕饰繁杂,有“花戏楼”之称,与安徽亳州“花戏楼”一北一南,交相辉映。然而对于龙驹寨船帮会馆及其花戏楼的研究尚有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对于花戏楼的演剧,及龙驹寨商业集散中心的构建对于船帮会馆创建的意义尚待进一步开拓,笔者不揣谫陋,通过实地探访及文献查询,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区域商业集散中心龙驹寨
龙驹寨,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嬴二世时,楚兵入秦,龙潭出龙驹马,项羽得之,名‘乌骓’,故镇称龙驹寨”*(民国)冯光裕总纂:《续修商县志稿》,商洛市商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12年,第70页。。乾隆二十六年设商州州同驻龙驹寨,*(民国)冯光裕总纂:《续修商县志稿》,第51页。民国四年(1915)设商县县佐驻龙驹寨。民国三十五年(1946)设陕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龙驹寨办事处。民国三十七年(1948)建陕西省龙驹设治局,治所龙驹寨镇。1949年6月1日,建立丹凤县,县治龙驹寨,沿用至今。
龙驹寨 “北通潼关,东南通楚、豫,为五方杂处之区,居县东第一重镇”*(民国)冯光裕总纂:《续修商县志稿》,第51页。,地处丹江、大屿河、老君河三水交汇处,背倚凤冠山。便捷的交通是区域商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三水一山的地理位置是龙驹寨成为水陆码头的先决条件。老君河河长约九十里,龙驹寨可由此路赴潼关。[注](民国)冯光裕总纂:《续修商县志稿》,第70页。在州东百里有一河名龙驹寨河(龙驹寨境内),一名背屿河,向南注入丹江,乃襄汉舟楫必经之所。[注](清)王如玖篡修:《中国地方志集成·直隶商州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45页。丹江亦称丹水,出商州西北,襟带州城[注](清)王如玖篡修:《中国地方志集成·直隶商州志》,第34页。。丹江自龙驹寨以上,河身宽阔,水位较浅,不能行舟,龙驹寨以下之水,则石山束水,河身逼窄,利于行舟。[注](民国)冯光裕总纂:《续修商县志稿》,第67页。寨河之南为百顷湾,其月儿滩水心旧有巨石,难通舟楫;然万历年间丹水暴涨,泥沙掩石,水位上升,自此百顷湾行舟无阻。乾隆十三年(1748)州牧许惟权自河口至龙驹寨又修险滩二十九处,丹江航运愈发便捷。故而有光绪六年(1880)《青云寺碑》:“我百顷湾旧有河街埠,旱路通乎晋秦,水路达于荆楚。而丹江之水,利用舟楫,故商贾云集焉。”[注]参见附碑五《青云寺碑》,笔者整理。
民国《续修商县志稿》中详细记述了水陆货运途经龙驹寨换载的路线:
龙驹寨为水陆码头,商贾水陆转运各货,均在此换载。其堆栈曰“过载行”。东南各省入陕、甘货物,概自汉口装载帆船,运至老河口,换载小舟□子船入小江口,至荆子关换载寨河,用篙小船运至龙驹寨卸载,转运骡马驮运至西安。其由本省出口各货,概用驴骡驮运。自西安来者,经蓝田七盘坡、蓝桥,至牧护关入本县境,逾秦岭至黑龙口站。由渭南来者,经渭南塬、许家庙,入流屿,逾秦岭入本县境,至黑龙口站。由黑龙口八十里至县城西关站,县城东六十里至夜村站,又六十里至龙驹寨。本县及洛南各山货,则由人力肩挑至龙驹寨,打包装船,运往老河口,递运汉口。
潼关潞盐运往河南者,由潼关用骡驮运,或人力肩挑,经洛南境,至界碑入县境,至留仙坪站,由留仙坪经老君峪,至龙驹寨装船,运往荆子关、淅川一带。
其运销湖北均州一带者,则驮骡、肩挑均出老君峪、进南沟,经寺坪、石槽沟、白鲁础至郧阳卸脚。运销郧西一带者,由北宽坪出会峪进涝峪,经马鹿坪运至郧西县卸脚。此历代商运之通路也。[注](民国)冯光裕总纂:《续修商县志稿》,第225页。
龙驹寨凭借“秦楚咽喉”的地理优势、“据荆襄上游,水运陆载,道所必经”[注]丹凤县建设局编:《丹凤县建设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48页。的便捷运输,足可鉴当时龙驹寨作为水陆码头的重要地位,在明清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下,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一跃成为著名的商业集散中心。
作为区域商业集散中心,亦可从相关文献记录中得到印证,如明《徐霞客游记》有云:“寨东去武关九十里,西向商州,即陕省间道。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中。”[注](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4页。乾隆《直隶商州志》载其“水走襄阳,陆入关辅,南北辐辏,一巨镇也。”[注](清)王如玖篡修:《中国地方志集成·直隶商州志》,第83页。乾隆《续商州志》言其“系水陆码头,路通楚豫二省,商贾络绎。”[注](清)罗文思篡修:《中国地方志集成·续商州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258页。“寨号龙驹殖货财,长街十里市门开。江边舴艋来又去,峪里轮蹄去还来。”(清·王时叙《咏龙驹寨》)[注]丹凤县建设局编:《丹凤县建设志》,第66页。道光二十二年(1842)《武关重修龙宫碑》记有:“少习东岭,为吾商郡县交界之区,东南通于吴越,西北接乎燕晋,往来商贾托庇甚众,非独秦吴越国得邀神恩于无疆,商於六百里共仰神威于有赫也。”[注]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凤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49页。此处“少习”即指“武关”。关于“少习”,各时期所指区域不同。春秋时所言“少习”,位处上洛河流域;南北朝时“少习”,指称丹江流域临近武关的一处地方;清代“少习”即“武关”,如(清)王如玖篡修:《中国地方志集成·直隶商州志》,第40页载:“武关山即少习山,在州东百八十里。”民国《续修商县志稿》云:“商县商业旧以龙驹寨为中心,明万历、天启中为极盛。明《州志》载:龙驹一镇,康衢数里,巨室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百艇联樯,千蹄接踵。”[注](民国)冯光裕总纂:《续修商县志稿》,第207页。水陆码头龙驹寨在清代的商业税收约达每年15万两,居陕之首。[注]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丹凤县志》,第244页。
随着龙驹寨商贸活动日益繁盛,寨内出现了服务于商货集散商帮组织,以同乡或同行业人员为主体,为应付当地人以及其他行业压迫、维护自身利益组建而成。据《丹凤文史资料·丹凤客家人》记载,清代龙驹寨商帮按地域划分的有本地帮(商於帮)和湖北帮、关中帮、山西帮、河南帮等客商帮;按行业划分的有船帮、马帮、盐帮、青器帮、布帛帮、铜帮等。[注]陕西省丹凤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丹凤文史资料·丹凤客家人》,陕西省丹凤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2006年,第185页。上述商帮多在寨集资建馆,作众商报赛之所。建筑之功成非薄资可足,故当地于明清建筑、修葺会馆的记载,均可作为当时商帮盈利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考量。丹凤今传有“八大会馆”“十大会馆”甚至“十二会馆”[注]陕西省丹凤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丹凤文史资料·丹凤客家人》,第185页:“龙驹古寨的12座会馆是:船帮会馆、北马帮会馆、西马帮会馆、盐帮会馆、青器帮会馆、布帛帮会馆、铜帮会馆、湖北帮(又名三黄帮)会馆、关中帮会馆、商於帮(又名坐地帮)会馆、山西帮会馆、河南帮会馆。”的说法。龙驹寨中有文献记载的会馆建筑就包括有船帮会馆、青瓷帮会馆、盐帮会馆、马帮会馆、布帛帮会馆、铜帮会馆等。龙驹寨的会馆建筑今仅存四座:船帮会馆、青瓷帮会馆、盐帮会馆、西马帮会馆。其中船帮会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瓷帮会馆、盐帮会馆、西马帮会馆均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马帮据西街建有西马帮会馆,又称西马王庙(现西街小学校址)。清道光十五年(1835)《马王庙置买地亩房屋碑记》:
为马王庙者,启于六县众骡夫慨捐赀财……爰建正殿三间,献殿五间,山门五间,二门楼三间,钟鼓楼二座,赛楼一座,廊房十间,东西道房六间,格窗俱全。
西路众脚户骡店人等[注]丹凤县建设局编:《丹凤县建设志》,第349页。
西马王庙为六县骡夫捐资建起,始建正殿、献殿、山门、二门楼、厢房、道房共32间,钟、鼓、赛楼各一座。曾于民国二十二年重修。[注]丹凤县建设局编:《丹凤县建设志》,第349页: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修三官、马王、土地庙暨创立商镇集场碑》。会馆今存正殿、献殿、过殿、钟鼓楼和部分厢房。六县骡夫在寨所建会馆,又见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圣宫碑文》记载。[注]参见本文附碑三。
青瓷帮也叫青器帮,由龙驹寨经营青器的商户组成。现存的龙驹寨大王庙(也叫老官庙)即青器帮会馆。据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青器帮大王神殿碑》[注]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凤县志》,第848页。:
多历年所,殿宇摧残,门栅倾圮……于是公同商酌,定于每担青器制钱五十文,积少成多,足为经常之计……诹吉于甲午季春,朔日兴工,先将王殿、献殿告成,余拟缓修。
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孟夏月上浣吉日[注]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22页:“风行水上,《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青器帮会馆建有正殿、侧殿、献殿、戏楼、厢房。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光绪时会馆庙宇倾颓,故青器帮议定从每担青器中抽五十钱以筹资重修会馆。在光绪二十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始兴复修工事;同年四月立碑之时已完善正殿、献殿二处。现存正殿献殿各三间、侧殿一间、厢房四间,戏楼和大门于七十年代倒塌。
龙驹寨作为区域商业集散中心,也可以从当时的骡脚户转运价格得以反映。如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圣宫碑文》:“龙驹寨者,商州之巨镇也。其四方往来商贾云集,有车不能通,而运载独待夫骡者矣。”[注]参见附碑三《三圣宫碑文》,笔者整理。作为当时龙驹寨陆运换载的必要运输方式,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圣宫碑文》记“骡头驮运,客价脚价元银一两”;[注]参见附碑三《三圣宫碑文》,笔者整理。咸丰元年(1851)《铅铜脚价古例碑记》载:
朝廷旧例凡铅一运,记数三十五万斤每五十斤为一块,三块一驮,一驮百里,给脚纹银二钱,四百一十七里共给银八钱三分四厘,铜亦一运三十五万斤,脚银共计数二千零九十九两,每二百斤为一码,一码为一驮,一驮亦给脚银一两一钱九分九厘四毫。其于民也,不为不厚矣。[注]参见附碑一《铅铜脚价古例碑记》,笔者整理。
从碑文记载来看,依朝廷旧例,脚夫一行薪酬丰厚。龙驹寨当时有西马帮、北马帮二帮分划来往龙驹寨的驮运事宜:西马帮驮运路线至商州、蓝田、西安、甘肃、宁夏等,北马帮驮运则由龙驹寨至渭南、潼关、山西等地。可见,当时龙驹寨陆运换载关联区域之广、交易频率之高、来往货资之多。
综上所述,龙驹寨区域商业集散中心的构建,基于三水一山,北通潼关,东南通楚、豫的独特地理位置。而商帮林立、物产丰富、水运便捷为船帮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盖自万历年间丹水暴涨后,泥沙掩盖丹江月儿滩水心巨石,舟楫来往龙驹寨再无阻碍,龙驹寨船运行业发展愈加兴隆。但在当时商帮林立的龙驹寨,船帮并无会馆,在众帮会中地位很低,集会时常遭受来自其他帮会的嘲弄,被辱为“花腿子”“下贱帮会”。于是,船帮的船户们和搬运工们约定,从过载货船每件货物的盈利中抽三钱作为会馆建设之用,凭日积月累之资筑成船帮会馆。相较青器帮从每担青器中抽五十钱集资建馆,船帮“三钱”之利不可谓不薄,然观今存船帮会馆与青器帮会馆两处建筑,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建筑的华美程度,均足见船帮用于会馆建设资金量之大。故可知,龙驹寨船运单件货物的盈利虽不比青器帮一担青器,但船运交易货物量大,且来往运输密切。
二、船帮会馆的兴建及其祀神考
龙驹寨船帮会馆现址为龙驹寨镇丹凤村1号,坐落于陕西省丹凤县城西环城路南端丹江北岸,坐北朝南,面临丹江航道著名的水旱码头,1992年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丹凤县博物馆设在船帮会馆中。
据《丹凤县建设志》载,船帮会馆为明熹宗天启年间修筑[注]丹凤县建设局编:《丹凤县建设志》,第15页。;民间亦有洪武初年建造之说。因明时所著“商志”不存,故难辨其真伪。民国《续修商县志稿》称其为嘉庆二十年 (1815)所建。1994年《丹凤县志》记述,咸丰九年(1859)重修会馆大殿,同治十一年(1872)复有修葺,光绪十七年重修戏楼。[注]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凤县志》,第577页。1978年5月,县文化馆搬迁至船帮会馆,并改建为丹凤县图书馆。1980年、1988年再次进行整修船帮会馆,其中1988年的整修力度最大,共投入22万元用于彩绘和油漆等整修工程;并以船帮会馆为依托成立县博物馆,馆内设文物展室、民俗文化展室、丹凤葡萄酒文化展室。新建起的博物馆大门为会馆西北门,即丹凤村1号。1991-2002十二年间,丹凤县政府前后三次引资用于整修、开发船帮会馆。
会馆原建有大殿、献殿、戏楼、钟鼓楼、牌楼、西阳宫、左右厢房及账房等[注]陕西省文物局编:《陕西文物古迹大观:陕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巡礼》,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78页。,总占地面积达5460平方米。由于明清以来无节制的毁林开荒致使水土流失加剧,丹江河道泥沙淤积、航程缩短,加之铁路运输业的兴起(陇海铁路通车),船帮水运逐渐没落,偏殿“西阳宫”、献殿和厢房均毁。现存大殿和山门戏楼,并新建厢房十五间。
山门为“三间四柱三楼式”歇山顶石牌楼样式,布色以海蓝色为主调,顶部装饰有兽吻一对、龙吻四对、凤吻四对,皆新造。左右波浪形山墙,厚0.69m,均高出屋面。山墙顶部两侧覆有筒瓦,中间置脊。两山墙各装饰有龙吻一对,与波浪形山墙设计相结合,形似游龙。
“牌楼”三间均刻石匾,以浮雕花框装裱,阴刻文字,自东向西分别为“清风明月”字样,雕花框蓝底金字“明王宫”字样,“高山流水”字样;“明王宫”匾为“古鄀国薇垣金 坡书”于“龙飞皇清光绪岁次辛卯年庚子月吉日立”。“牌楼”主间处设朱红大门一扇(门高为3.19m,宽1.99m,下门槛距离上檐顶10.94m),左右阴刻楹联一副“后元夷受封德昭千古,继夏禹称王福庇九江”,横批 “安澜普庆”。横批上高浮雕八骏,下雕“八仙祝寿”图。“牌楼”次间均不设门,而布青龙、白虎画。“牌楼”四柱浮雕雷震子等十八位天神。会馆门口坐卧有南狮一对,咸丰九年始置于此。左雄右雌,雄狮脚踩绣球,雌狮身边伴幼狮两只,两狮头部均向中线倾靠,形象生动,可爱非常。
山门背后有戏楼一座,面北,倚山门为后墙建起,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花戏楼”。参照文献记载与会馆院落的实际布局,戏楼两侧的空地为原钟鼓楼的位置。现戏楼西侧空地放置石碑十余座,皆系石碑原所在地建筑坍塌或土地改建而搬移至此。
戏楼居会馆大院正南端。会馆上、下两重院,院宽7.44m,上、下院长依次为22.06m、21.23m。会馆剧场南接戏楼,位于下院。上下院交界处有两步台阶,此处系原牌楼位置。自上院北,上五步台阶到达原献殿位置。献殿原有五间[注]甄业、史耀增编著:《秦腔习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48页。,今遗存台基。献殿台基露明高度1.05m,献殿正北四步台阶之上即为会馆大殿。
大殿即明王殿,坐北朝南,硬山顶,灰脊筒瓦,吉星楼脊刹,砖木结构。面阔三间,12.39m,明间3.91m,进深9.48m。前出廊,廊深1.90m,内卷棚顶,雕龙额枋,两侧山墙开半圆券门。台基高0.62m,明间置朱色六抹格扇,横陂窗三扇,悬匾“明王殿”为贾平凹所题。次间于槛墙上置原木色槛窗六扇,横陂窗三扇。门窗格心均为几何纹与花瓣形纹组合纹样,绦环板则以佛教“八宝”——“螺轮伞盖,花罐鱼长”等吉祥图案雕饰。殿外可见金柱两根,檐柱四根。檐、金柱间有画枋,绘“岳母刺字”“汉文帝尝药”故事以及“道家八宝”。柱础以鼓状础为主,有的素面,有的浮雕狮子滚绣球图、双龙戏珠图,有的鼓面八面雕兽且下加八角式为复合柱础。金柱上悬陈道九撰、刘凤皋书楹联一副:“冠山无言犹奉明王参天地,丹水有声且留秦镜照古今”。大殿墙砖上遍刻“平浪宫船帮会馆”以及“咸丰九年”字样,印证了文献中对会馆别称与大殿重修时间的记载。大殿外置两座守护明王的石像,一人持叉、一人持斧。据2006-02-28《文博》所刊载的赵静《船帮会馆的现状与发展》一文所附大殿图,当时殿外并未放置石像,故石像应为2006年后搬运至此。
船帮会馆大殿供奉明王神像。张宝藏《船帮会馆》诗云:“一自明王司水后,百舸竟渡庆安澜。”但对于水神明王究竟为何人,今流传有不同说法。一是南宋末代皇帝赵昺,一是杨泗将军。
1994年《丹凤县志》:“经初考‘明王’即南宋末代皇帝赵昺”。[注]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凤县志》,第577页。宋帝赵昺一生中唯一称得上与水有关的,便是被元兵围劫于崖山(今广东崖门镇)时丞相陆秀夫背其跳海自杀,相传元朝廷为民怨而谥赵昺为“平水明王”。
张晓虹《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基于清代陕南杨泗将军信仰的考察》一文在黄芝岗《中国的水神》“杨泗将军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神”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杨泗将军信仰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和西北陕南地区(沿汉江、丹江分布)。[注]张晓虹:《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基于清代陕南杨泗将军信仰的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陈显远《“平水明王”杨从仪》文中称“汉水流域多建有‘杨泗将军庙’,俗称‘平水明王庙’或‘东泗王庙’‘大王庙’‘王爷庙’‘江神庙’等 。”[注]陈显远:《“平水明王”杨从仪》,《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关于杨泗将军其人,一说是北宋杨家四郎杨延辉,如《光绪白河县志》:“按《续府志》云:泗将军姓杨讳辉, 宋令公杨继宗第四子, 七月七日诞辰。”[注]转自张晓虹:《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基于清代陕南杨泗将军信仰的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一说为南宋抗金将领杨从仪(1092—1169),[注]陕西汉中地区文化局编:《汉中地区名胜古迹》,陕西汉中地区文化局1983年,第63页。陕西凤翔人,因杨从仪还乡后有根除汉水水患——修复“杨填堰”之功,百姓感念其恩德,奉其为“平水明王”(也称“汉水水神”),如董诏《募修东四王庙疏》:“然后知将军盖宋总管知洋州、封安康郡开国侯杨公, 讳从义者也。……后遂相沿以杨四将军为汉水之神而祀之……抑又闻俗祀神必以六月六日, 谓将军疏导水以灌城、洋二邑之田, 迄今洋县西郊犹庙祀之。然后知泗将军之即公无疑也。”[注]转自张晓虹:《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基于清代陕南杨泗将军信仰的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雍正《陕西通志》“白河县:杨泗将军庙, 在县北三里汉江岸, 祀宋总管杨从义。”[注]转自张晓虹:《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基于清代陕南杨泗将军信仰的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民间亦有传其为南宋洞庭湖起义的杨幺。民间也有传其为斩龙义士。斩龙故事各说不一,如黄芝岗《中国的水神》书中记载杨泗七岁成神、在寻龙河斩杀无义龙,[注]黄芝岗:《中国的水神》,上海生活书店发行,中华民国23年版,第1-6页。而丹江流域则传杨泗为荆紫人,七岁斩杀黑水恶龙,却不幸命殒黑水的舍身利民的英雄故事,后人改黑水为丹江来纪念杨泗,并立庙祀之。[注]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编著:《拾穗二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第413页。
笔者认为,明王殿所祀明王应为水神杨泗将军,而非宋帝赵昺。首先,江、汉流域奉杨泗为水神,多见杨泗庙。杨泗信仰源于湖南,因明清江、汉流域经济来往密切,加之清初湘地“移民潮”,杨泗信仰远播鄂、川、豫、陕南等地。明王宫船帮会馆所处丹江流域(陕南)属汉水支系,距船帮会馆三百里的荆紫关镇便建有一座杨泗庙。又,传说宋帝赵昺投海之后化为蛟龙,能在海上江里平息风浪,护船夫行舟,故而祭祀赵昺的习俗多见于沿海地区而非内陆。其次,民间多有六月六祭祀杨泗将军的习俗。据史可知,赵昺卒于二月初六,其诞辰今有十二月四日、一月十二日两种说法。从庙会时间上来看,船帮会馆六月六庙会之日非赵昺生卒日,反与荆襄等地祭祀杨泗将军诞辰的庙会日期相合。[注]陈二峰:《明代荆襄地区的民间信仰》,《张居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83页。综上,不但可以排除明王殿内供奉赵昺一说,而且可断定船帮会馆“继夏禹福庇九江,后元夷得昭千古”的对联为后人附会俗传“平水明王”之衔所造。又有陈道久《明王宫与明王新解》[注]陈道久:《明王宫与明王新解》,《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一文,以“《宋史》、《元史》或其他稗官野史均未见载”为据,对赵昺被谥封“平水明王”一说提出质疑,亦证实明王宫中所祀并非赵昺。故笔者认为明王殿所祀明王应为水神杨泗将军。
关于杨泗将军的身份,笔者以为,明王殿内神明——杨泗,史无其人。因据1994年出版的县志所载,船帮会馆“明王像”为一头冠旒冕的少年,一手拿水晶瓶,一手执钢叉,赤足缠绕小青“龙”(蛇)一条。[注]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凤县志》,第576、577页。然,宋将杨从仪治水,事在其75岁还乡之后,且其终年78岁,故不会以“少年”神像来祭祀之。至于汉水流域以杨从仪为杨泗的说法,其缘由据(淅川)《杨四将军祠庙》碑载:“俗传将军治水有功,祷雨辄应,故农商及船户咸敬祀之。西关、荆关、李官桥、双河镇均有祠宇。土人述其事迹多不雅驯,惟治水祷雨均于政治有关,尚非世俗淫祀。可比姑附列各寺庙之末。”[注]芦小桂:《淅川荆紫关传统建筑文化研究》,河南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4页。碑中点明,因民间“杨泗将军”传说 “不雅驯”,而以南宋将领杨从仪易之。同样的观点见于张晓虹《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基于清代陕南杨泗将军信仰的考察》[注]张晓虹:《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基于清代陕南杨泗将军信仰的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一文:陕南地区以杨从义为杨泗将军,是杨泗将军信仰本土化的结果,也是给杨泗将军一个高贵的出身。笔者认为,杨四郎、杨幺二人未见治水功绩,且亦非少年成名,故“杨四郎说”“杨幺说”盖亦皆出“雅驯”之因。
综上可见,明王殿所祀明王当为斩龙故事中的少年义士杨泗。杨泗斩龙的故事,各地版本不一。而丹凤地区以七岁斩杀黑水恶龙的荆紫人杨泗为杨泗将军,则是杨泗斩龙故事随汉水溯于丹江后本土化的现象。
三、船帮会馆“花戏楼”及其演剧
百顷湾刘安良《丹凤三字通》中有数句专咏明王宫戏楼:“花戏楼,芳名传,如琼阁,俯江边。结构巧,布局严,镂刻画,态自然。”[注]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凤县志》,第775页。近人张宝藏创作有船帮会馆同名诗,大赞其建筑之华丽精巧,称其是“鬼斧神工愧鲁班。”民国《续修商县志稿》载:“‘歌楼’系为光绪二十年(1894)时改筑。柱脚石由汉口运来,历经八年而成。”[注](民国)冯光裕总纂:《续修商县志稿》,第599页。但从戏楼明间题字枋,上题“龙飞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冬月十二日巳时上梁大吉”以及明王宫大门牌匾题于“龙飞皇清光绪岁次辛卯年庚子月吉日”两处信息来看,可以确定花戏楼为光绪十七年(1891)即光绪辛卯年重修。至于《续修商县志稿》中“光绪二十年(1894)时改筑”一说,则不知所据。
戏楼坐南面北,三面观,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不施斗拱,后坡进深五椽。戏台高2.2m,属单层“伸出式”过路台,平面呈“凸”字形,分前后台。前台顶部造型在单檐歇山顶前坡上方处另起单檐歇山顶,戗脊高翘、呈飞天弧度。蓝琉璃雕龙脊,筒瓦覆顶。脊刹处多节式葫芦宝顶及各脊吻兽皆为新造。
戏台前台进深4.94m、面阔7.11m;顶棚吊顶,井口天花,并装饰有八方藻井以增强戏台的共鸣效果,藻井不用斗栱,而以木板层层叠落而成,搭配红黄蓝绿白绘成的八卦图的井心;台面距天花板4.28m。
戏台后台面阔五间,进深5m,面阔19.45m。含明间一处,进深四椽,5m,面阔7.11m。因会馆大门高出戏台,特在明间的后墙和内柱之间掏空4平方米的地板,三边设栏围护。明间东西两侧分置次间、耳房各一间。次间进深3.59m,面阔3.36m,为文武场,即乐队伴奏场所。耳房进深3.59m,面阔2.81m,为艺人休息、化妆的场所。次间、耳房梁架为前出廊穿斗式半坡结构,进深三椽,房前的金柱间各装饰有四扇格扇门分隔内外。廊前护有直棂式栏杆,高0.95m,木质望柱。
建筑共用柱26根,皆为圆木柱,以枣红色漆覆盖柱身,其中通柱22根,无斗拱。柱下垫有鼓状加八角柱础、瓜形加八角柱础等多层式柱础。26座柱础系由汉口运来,复合式柱础形制为晚清时始有。这些柱础有的雕饰简单大方,以莲花纹、卷草纹、连珠纹、云纹装饰;有的则浮雕花鸟虫鱼、梅兰竹菊以及部分佛道教“八宝”如笛子、芭蕉、盘长、宝伞等,纹饰繁复精美。檐柱上施如意斗栱承檐,正面如意斗拱中央有蓝色金边竖匾,题“秦境楼”[注]商洛地区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商洛名胜》, 商洛地区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办公室1987年版,第211页:“秦镜”典出《西京杂记》:“秦始皇有方镜,照人灼见心胆。凡宫女有邪心者,照之则胆悸心动。”唐朝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看戏为高台教化,以“秦镜”题楼名,旨在于愉悦之中,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抑恶扬善,修身养性。。额枋上横披“和声鸣盛”,两边画联浮雕八组人物。自雕刻工匠暴毙后,至今无人能勘破此画联之意。戏楼的木雕装饰包括赑屃助禹治水、青牛挂书、文王访贤、李白醉酒、囊萤映雪、赤壁怀古等人物故事,以及空城计等战争故事,也有农家日常犁地、种田、饲猪、砍柴的图景。[注]何婧:《陕西丹凤船帮会馆装饰艺术研究》,《大众文艺》2017年第14期。戏台楹柱上挂楹联一副,黑底金字,上联“寻 丹江一水 波涌江汉 浪拍集岸 驼驮帮挑 千帆万火 古往今来 会馆是史 史为今鉴”,下联“看 商山白雪 嶝嵎嵬峩 四皓浆杅 葡萄香紫 千墅万塅 秦楚辗去 园林作卷 卷示人志”。
从院内的角度望向戏楼,戏楼两面的山墙似为八字,但通过实际测量与各柱间距的数据对比,两侧山墙实是平行相对。山墙设计部分仅以顶部延伸出的筒瓦来增强共鸣效果。
戏楼无梯。如逢演出,则需另搭木梯登台。
在传统的神庙剧场中,戏剧演出的主要目的在于娱神。但与以祭祀先贤、神明为直接目的而修筑的庙宇不同,会馆建筑主要是服务于人的众商报赛之所,供奉神明、先贤的目的居于次位,会馆戏楼“娱人”的职能远高于“娱神”。故,“花戏楼”的日常演出多服务于会馆成员以及来往商客,戏楼仅在祭祀祈福时用以演戏娱神。
关于明清数百年间龙驹寨“花戏楼”的演剧活动在今存的文史资料及船帮会馆内可考的碑刻中皆未有著录。但据说,当年龙驹寨船帮会馆建成后,每逢开船,船工们就会在戏台上供奉起“龙爷”,并通过“演戏数日”的方式来庆祝。[注]赵俊贤:《学府流年》,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第54页。在建国之前,每年六月六庙会时也都有戏班在会馆演出。[注]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0,第593页。
1912年以后,关于船帮会馆内进行的戏剧演出活动可见于文献记载的共四次。
1.民国三年(1914)关中秦腔戏班于龙驹花庙演出《三娘教子》等,该班艺人“木匠红”颇受观众赞尝。[注]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凤县志》,第552页。
《三娘教子》,秦腔传统剧目。又称《机房训》,《双官诰》,《忠孝节义》。演中州(今河南)王三娘事。中州名医薛子药不堪忍受家中三位妻妾的争闹,遂往苏州散心,却不幸“卒”于镇江。其妾三娘王氏听闻丈夫“客死异乡”,并不若张、刘二氏盗物、改嫁,而是立誓为“亡夫”抚育家中独子(薛刘氏所出)成人。此子少性顽劣、不爱读书,又闻知自己实为妾刘氏所出,故而语伤三娘。三娘心痛不已,将过往一一讲来。薛子听后悔痛万分,母子二人重归于好。十多年后,薛子高中。此时,“亡夫”薛子药也以“回春妙手”立功边关,衣锦还乡。父子二人皆为三娘求来官诰。面对落魄的张、刘二氏,三娘以德报怨,劝导薛子孝亲。该剧以薛子药为三娘立贞洁坊并命张刘二氏守之为结局,意在标榜王三娘之贞贤节义。丹凤县有6处可考的“奉诏为贞女、节妇所建”以宣扬“三从四德”的贞洁坊、节孝坊——王□氏节孝坊(明)、刘贞女贞节坊(清)、淡白氏节孝坊(清)、陈姚氏节孝坊(清)、罗周氏节孝坊(清)、王□氏节孝坊(清)——皆毁于文革,唯淡白氏节孝坊部分残留,[注]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凤县志》,第583页。据此可略见明清时期丹凤的民情风貌。
“木匠红”,原名刘立杰(1874-1935),字子英,陕西省临潼县雨金屯人。[注]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论》,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第134页。秦腔演员、教练,工须生。秦腔表演艺术家“衰派须生一绝”刘毓中之父。擅演《劈门》和《程婴挂画》等。刘立杰22岁入临潼魁盛班学艺。民国元年(1912)入榛苓社任教,民国四年(1915)加入易俗社,任导演,[注]静波:《秦腔名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后曾同子刘毓中于三原县创办“秦钟社”。[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新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城文史资料》,1992年版,第43页。可见,“木匠红”在花庙演出之时(民国三年)正任教榛苓社,故当时在花庙演出的戏班应为榛苓社。
2.民国七年(1918)曾蜚声本省剧坛的镇安二黄艺人赵安子于花庙演出《空城计》、《三搜府》等。[注]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凤县志》,第552页。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第18页:“镇安县二黄艺人赵安子赴龙驹寨‘花庙’演出《空城计》《三搜府》等剧。”
《空城计》,二黄传统剧目。故事本自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第95回。写司马懿街亭大胜后直逼西城,而诸葛亮此时身边精兵俱遣,西城空虚。危急关头诸葛险走空城之计——令将城门大开,诸葛则坐于城楼弹琴,最终以空城吓退司马懿大军。待司马探明回军,诸葛已回到汉中,并调赵云惊退司马。[注]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第73页。《三搜府》,二黄传统剧目。故事本自公案小说《施公洞庭传》。写清初施世伦(一作施友能)奉命巡视南京,归途擒获匪徒善四、善五,偶然知晓太师索额图密谋造反的消息。施世伦当即将二善押解回京,具本上奏。康熙命其率众搜查索府。两次未果,其间反遭侮辱,险被斩首。后从二善处得知藏匿之处,三次往搜,方获索谋反之证。帝割索耳并将其贬为庶民。[注]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第64页。
赵安子(1870-1953),即赵清平,陕西镇安人。二黄演员、教练,工生、末角。擅扮诸葛亮,有“活孔明”之称。1884年西安学艺;曾在光绪二十四年入京献艺三年;光绪二十六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华入京,赵安子拒绝给洋人和亲洋派唱戏,遂离京返乡;1912年,任教“鸣盛学社”。[注]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第709页。
3.1935年红25军长征途经商洛,建立了鄂豫陕根据地,亦开展戏剧宣传活动。当年5月,军部宣传队在龙驹寨花庙演出了活报剧《打倒恶霸》等戏,影响很大。这些戏剧的演出,不但起到了抗日救国,反对内战,推翻反动统治的宣传作用,同时也是现代戏在商洛演出的开端。[注]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第7页。
“活报剧”,也叫“活报”,取自“活的报纸”之意,是一种兼具时效性、针对性的戏剧演出形式。它以速写的手法讽刺反面形象或歌颂新人新事,能够迅速反映时下斗争生活,可配合政治任务来宣传革命。活报剧最早出现在苏维埃俄国。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活报剧演出,战争时期更为流行。受活报剧时效性特点所限,《打倒恶霸》剧早已不再搬演,其剧演详细内容亦未见文献记载。
4.1964年,陕西省话剧团于县城花庙戏楼演出《迎春花》等剧。[注]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凤县志》,第552页。
话剧《迎春花》改自冯德英同名小说,编剧翟剑平。该剧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敌人潜伏山河村进行疯狂的破坏活动。山河村人民与党的队伍团结一心,英勇无畏地与敌特进行斗争的故事。[注]刘知侠主编:《山东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2期。
1959年元旦,商县在船帮会馆成立县文艺工作团(现址在商州市东街),并在会馆内组织学员进行集训活动。
“花戏楼”还是陕南花鼓演出的场所。[注]中国戏曲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陕西卷》,第608页。陕南花鼓,是湘鄂地区的花鼓戏随水灾移民流入陕南后、与陕南地方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传统戏剧。主要流行在商洛地区的商洛花鼓便属陕南花鼓戏的一支。2006年,商洛花鼓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花鼓戏在船帮会馆的演出并未见文献详录。
明清时期商洛地区剧演活动少见文献记录。从文献记载中,可知商洛地区“演出杂剧,供殡仪之用”的习俗明时已有,直至康熙四年《续修商志》中仍可见相关记载;而对戏班登台演出的记录则见于戏楼题字(见下表)[注]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第5、6页。。
时间地点戏班剧目道光五年(1825)六月武关关帝庙戏楼商州二黄双盛班 道光二十九年(1849)曹营商南费宝秀班 咸丰十一年(1861) 商邑陶宅兴盛班 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十七日丹凤武关关帝庙戏楼淅六全宅房清平班彩台戏《取长沙》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十八日丹凤武关关帝庙戏楼淅六全宅房清平班《荐葛》、《显魂》、《翠华宫》、《楚国壁凤赞(钗)》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十九日丹凤武关关帝庙戏楼淅六全宅房清平班《长坂坡》、《南阳宫》、《五丈原》光绪十八年(1892)四月二十七日丹凤茶房飞龙冈戏楼商州西乡黑龙口洪福班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丹凤茶房飞龙冈戏楼商州留宅泰来班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丹凤茶房飞龙冈戏楼□胜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二十一日丹凤茶房飞龙冈戏楼洛邑春京富班 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丹凤武关戏楼朝邑陕西兴盛班 宣统二年(1910)四月十三日丹凤武关戏楼淅川荆(紫)关二黄鼎盛班①①题记出自该班艺人聂文德之手。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商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商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7年10月第1版,第144页:一九二七年前后,商县腰市富户屈映南领着一个汉调二黄江湖班。聂文德(秃子)是该班主要演员之一。
①题记出自该班艺人聂文德之手。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商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商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7年10月第1版,第144页:一九二七年前后,商县腰市富户屈映南领着一个汉调二黄江湖班。聂文德(秃子)是该班主要演员之一。
可见,清代商洛地区不但有本地班社的演出活动,同治后外地班社也陆续活跃于此。但今存可供整理的戏班演出记录并不足以证明商洛地区戏剧演出活跃之况。商洛地区有清代新建戏楼十座。[注]清代商洛地区新建戏楼有:商州城隍庙戏楼、商县关帝庙戏楼、后帝祠戏楼、大王庙戏楼、关帝庙双戏楼、老爷庙戏楼、龙王庙乐舞楼、禹王宫戏楼、老君殿戏楼、红岩寺戏楼。清至民国时期,商洛地区出现了许多民间演戏班子,剧种包括二黄、秦腔、花鼓戏、皮影戏等,其中可见于文史资料的二黄戏班就有十七家之多。[注]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第13-22页:商州“双圣班”、山阳“三合班”、洛南“崇德堂”、龙驹寨“善庆班”;商州“易俗社”、商县“泰来班”、柞水“戴家班”、镇安“五福班”、商县“江湖班”、山阳“同合班”、商县“同顺班”、山阳“发华社”、镇安“乐社”、镇安“同心社”、山阳“新民社”(后并入“大同社”)、镇安“三圣班”、柞水(曾言新成立)二簧戏班。从商洛清代新建或重修的古戏台建筑数量以及有记载的戏班数量来看,建国之前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戏剧演出活动在商洛地区是十分受民众欢迎的。
结语
明清时期,龙驹寨凭借便于水陆换载的地理优势,迅速发展勃兴,成为商州巨镇。秦境各县、秦楚、秦豫、秦晋之物资来往多经此集散。“商路即戏路”,清时商洛地区不仅有本地班社活跃于商洛各地,外省班社也多活跃于商洛,而商洛本地班社亦多往河南、湖北等省演出。[注]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第5页。商洛地区诸多戏台建筑为本地剧种以及及外省剧种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衍生自湘鄂花鼓戏的陕南花鼓便是一例。作为陕南花鼓古演出的场所,船帮会馆内已无祭祀活动,戏楼的演剧职能也早被搁置;整座会馆仅作为龙驹寨商业活动的见证和历史遗存而存在。
【附碑一】
额题:皇清
碑名:铅铜脚价古例碑记
窃闻国家之使民也,必悯其劳而偿其值,斯民之奉上也,乃忘其苦而竭其诚,龙驹寨距省四百一十七里,实系秦楚咽喉。关山险阻,跋涉艰难。铅铜之运非不辛苦,然而朝廷旧例:凡铅一运,记数三十五万斤每五十斤为一块,三块一驮,一驮百里,给脚纹银二钱,四百一十七里共给银八钱三分四厘,铜亦一运三十五万斤,脚银共该数二千零九十九两,每二百斤为一码,一码为一驮,一驮亦给脚银一两一钱九分九厘四毫。其于民也,不为不厚矣。讵意奸行狡诈蠹害民,鲸吞肥已,不惟不肯照例给发,而且给钱而不给银。迩来张善交等更虿恶横恣、飞泒影撒、谿壑饕餮,以致脚夫狼狈叫冤。前于道光丁未,兴讼蔓延数岁,仅得照依当前,以银钱各半由张善交行内给发。虽曰少占上风,但古例未复,深负了朝廷一片爱惜苍生之意,于心终属不甘,姑念讼干天和,是以暂允合息处说,第旧章俱在,必有好义者起而改正,爰勒于石,以俟后之豪杰英俊,匡我不逮焉,则幸甚幸甚,是为记。
立碑人:六县众骡夫等
蓝邑 咸邑:黄克礼 王自高 刘臣清 郗大玉 王天会 程绍古 薛全经 孙兴元 吴景林 韩忠礼 闫福大 中和店 安应泰 刘顺清 王央元 崔近福 泾邑 张全发鹏 增福店 合顺店 二合店 靔义店 山陕店 省东关 永顺店 德胜店 天顺店 福成店 复成店 公盛店 新盛店 王抓魁
住持黄永春徒侄刘元能
咸丰元年三月初九日立
(规格:52cm*143cm*? 样式:笏首 现存:会馆院落西南角 程度:断碑)
【附碑二】
碑名:关帝重修□记
间尝读史至汉季昭烈之时,而知诸芳。武侯为三代以后之一人,至若汉寿亭侯尤三代以前所僅见,而三代以后(阙文)
□□跡,□生平正正堂堂,凛凛烈烈,皎若青天,明并日月。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惟侯有(阙文):
“吾有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而侯亦云:“志在《春秋》,行在《□经》。”岂□三代以前所僅见,而三代以后亦绝无者哉。(阙文)
□血食□□面今
圣天子追封三代,曾祖曰光昭公,祖曰裕昌公,父曰成忠公,祭享用持,普天率土,莫不遵依,良有以也。今州(阙文)
一里商山之阴,丹水之□地,名商雒镇,即汉四皓隐跡之所。去四皓墓不数武,有关帝庙三楹,创修不知何(阙文)
风雨之万□虏佥鼠之死泉□历久而以□□□也。今本地方绅士暨闺社人等睹庙貌之倾圯,墙垣之败(阙文)
□心竭力,捐金轮粟,雕梁画栋□□辉煌,数月之间告厥成功。因求余为文以志之,余曰:侯之忠义在青(阙文)
灵振古今,浩气塞天,虽不假寓一方,而像貌荏严,英灵如在。今端方正直者咸动景仰之思。即魑魅魍魉(阙文)
顽簾懦立,盖由□□,今又新创献殿三楹、乐楼三楹,如此之功果而不日成之。虽曰人力不啻神灵之默(阙文)
不朽
郡庠增广生员叶其馨撰文彭友闻书丹
河西郡太学生李继正 李聪慧 叶会巳同社叶昌文 叶苍秀 张梦学 彭承先 叶永祚 彭一科 周忠友 (阙文)
经理:张运昇 曹世宗 李募钦 □□□ □□德 生员□宣泽 清海 叶永正 刘复荣 周文盛 叶永祥 李梦兰 张□起 周□ 周忠直 周世禄 周世勤 曹俊彦 田必代 彭□□ 周忠□ 王任贤 刘承基 彭□ 周之琮 刘复□ 张居贤 叶世瑾 周永林 周廷龄 周现 叶□亮 周世京 广名遇 李若□ 广任魁 叶养秀 叶秩 王永宁 田以仁 □□礼 □□□ 周从现 王秉经 王秉宿 周傺玉 周尧臣 张运通 刘复伸 周继祖 周贤德 彭云集 彭继舜 周思敬 张居信 张居徵 周忠兰 何可德 周延禄 周孝儒 彭孝先 周仁德 田必正 周思成 周洽典 周泽典 周俊典 曹经彦 周从康 王□□(阙文)
旹雍正十三年岁次乙卯孟夏月
(规格:64.5cm*146cm*11.5cm 样式:笏首 现存:会馆大院西南角 程度:残碑)
【附碑三】
碑名:三圣宫碑文
龙驹寨者,商州之巨镇也。其四方往来商贾云集,有车不能通,而运载独特夫骡者矣。今并三圣宫者,栋宇辉煌,丹楹壮丽,其庙貌之巍峨可观者,不景而仰之。追忆创作之由,汸自嘉庆二十三年。先君太学生聚堂公,讳汉会,偕同蓝田县黄克文,泾阳县赵士才。原因骡头驮运,客价脚价元银一两,折作制钱七百八一文。先君以骡夫跋山涉水辛苦难堪,乃任客商占此便宜,殊觉恻然。因司公禀抚宪,饬令:州牧判断按时价给银,不得扣除,永为定规。是以咸宁、长安、临潼、渭南、泾阳、蓝田六县骡夫均沾厚惠。感戴无既,思欲报答,遂醵银五六百两以为酬谢。而先君却辞不受,乃语众曰:“此蒙神灵默佑,悉备鸠庥,非人力所能及也。”无已,则将所醵银两并各骡夫捐资,建设六县会馆,以为报赛之所。其筹画甚善也。第思每年神会香火之资久或难继,因同西路店户、骡夫人等,每骡一头抽出灯油钱一十文,以作香火之用钱,归庙内收用不得擅入私囊。倘有宵小之辈暗中渔利,不遵旧章,则神必降之不祥,兹特将巅末勒为贞珉。庶神前香火之资得以长远,而先君之义举亦不没矣。
特授商州直隶州知州 加七级纪录二十二次 又卓异加一级王履亨
署商州直隶州事 汉中府留灞抚民分府张篯
商州直隶州州司 陆沛英
西安府咸宁县儒学博士员刘烺撰立
例授文林郎 分发甘肃试用知县 乙酉科举人弟子张大勋沐手书丹
例授登侍郎从九品弟子刘炯监立
主持道衲彭永祥徒刘元能孙李明裕
大清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己酉小阳月吉日敬立
(规格:78.5cm*59cm*7.5cm 现存:会馆大院西南角 程度:碑身完整)
【附碑四】
额题:三清
碑名:无
神之为灵昭昭也,而其尤著者,莫若子邑老君峪。盖邑之以老君名昭也,以其有丹牡仙踪、青牛蹄迹,而邑因以名焉。且峪为秦晋荆□官道,商旅往来莫不由此。昔之人持于峪曰西麓,建刹数宇,以祈福佑,由来久矣。而其中为玉皇阁与玄帝,后土祠上与两旁则有三清殿三座。夫三清载于《封神记》,有上清、太清、玉清之分,名曰三清。定老君一气所化耳。第诸神虽各有倬记,而老君之神灵更有历历堪述者,不仅兴我夫子之论,礼为足徵也。尝观其对黄老赤精水精、水公金母云:愚忠生于天,皇之初堂□我为万法天师,至地皇时始得此牛,偕修深山,又称为元中法师;人皇中人见其精神坚固、行体常有迹,又号坚固元生。交有巢,燧人之世久,自号洪崖子,乃得赤精子,赠以须弥始炼二仪之鼎。此□所以有炼丹神炉也。至伏义以至夏商,或称节华子、寿广子、大成子、尹子、真行子、锡则子,名号不同要皆老君显化耳。然老君虽累世显化而未有诞生之迹。终难以立世敬因于南庚五祀,自太清仙境分神化气,始寄胎于玉女腹中怀孕八十一年。觉其人至武丁三十四,祀庚辰二月十五日,忽从左胁诞生初降。即行九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道独尊。我当阐扬无上道法,普度一切动植众生。”因其生于李树下,遂指李为姓。所生地在古县濑乡之曲仁里,生而耳大□□耳,字伯阳。人又见其生即白首,号之曰“老子”。闻西伯善□,老因往归之为守藏史,及武王即位迁□柱下史,至成王而辞职西游度菖。由于绥山食桃上昇迨康主而望气东来,授关尹,以道经修真证道。当春秋之时,我夫子亦尝适周问礼,此□□□共知者。后累朝显化不可枚举,即此见老君之无时不出,无地不至。子邑之留仙踪,蒙福佑更为彰明较著也。第世远年湮,庙宇倾颓,金碧剥落,非特邑之人不忍坐视。而四方客商道经此者,亦皆目击心伤,好善乐施,共襄胜果,苗□□□□□默为感格,亦焉能远近同心如此乎。庙既成,邑人求子为字,子即老君之梗概,而略述之。亦使人知邑之名老君有所由来,而神灵之昭昭盖见其不诬云。
乙酉科明经进士吏部侯铨儒学司训郡人 陈汝炳沐手撰文
京学监元张翼轸沐手篆额
郡庠儒学生李恋凤沐手丹书
首人 经理人:陈慕权 贺人僘 周自贤 张慎作 李世大 张从俭 孙梦元 张克昌 贺葺如 陈永世 张天佐 赵文朋 刘道 张生玉 □乎 牛永言 张从德 贺人体 孙和 王□书 李茂春 张天选 周世选 王治全 周世香 樊金学 靳遇陆 王兆奎 靳万忠 贺人怜 周世刚 赵全锡 陈协世 张生菊 陈盛世 付文彦 李生林 贺藇如 付作舟 李如连 贺俭如 刘崇喜 陈超世 赵明虎 刘法章 贺生桂 闫德义 周新登 张照 贺恪桂 张天性 孙景元 贺知桂 陈典世 贺君桂 陈德世贺吕桂 陈敦世 赵维想 □有奎 赵全椿 孙起福 王建祥 贺抱桂 王启祥 陈锡周 王守密 陈锡□ 张克复 陈锡宝 张怌珍 贺理世 张□年 陈金世 □清朝 陈论世 贺明世 陈培世 孙起贤 陈全世 贺元振 陈儒世 杨心科 孙善舞 贺元顺 陈兆彩
主持僧人吴源聚 法徒李广立 徒孙周序柱 黄序莲
(规格:61.5cm*168cm*16cm 样式:笏首 位置:会馆大院西南角 程度:残碑)
【附碑五】
碑名:青云寺碑[注]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凤县志》,第589页:“青云寺碑,原在县城南2.5公里之青云寺内,因庙坍塌,1988年移至县博物馆。碑高1.7米、宽0.8米。碑额篆“皇清”二字。正文楷书竖排,字迹娟秀。载有百顷湾河街及航运史料。立于光绪六年(1880)。现存县博物馆。”(此碑文根据县志第842页相关记载补录)
尝闻刳木为舟,削木为樯,舟楫之利以济。通古圣王,制器利用,良有益也。我百顷湾旧有河街埠,旱路通乎晋秦,水路达于荆楚。而丹江之水,利用舟楫,故商贾云集焉。乾隆年间,委员发运铅铜到百顷湾地界,河水涨发,失淹铅铜。我百顷湾支差觅捞,溺死人民无数。自此以后,数年赔累不得休息,以故议将揽头车子班一顷人,夫由我百顷湾招募,每年帮钱财数仟,以作青云寺香火之资。泊乎嘉庆年间,突出董、武二姓人,欲开设船行。蒙州宪堂讯,不准开设,而其事遂寝。迨至咸丰九年,寨镇有刘姓者,领船行牙贴一张,开设生理,并不用揽头车子班,而青云寺香火之资,几无所出。日有若□员罗致凤、增生罗云锦、廪生张大猷、生员王新命、居民史朝魁、张学兆、刘登有、赵占鳌、张居智、揽头车子班人等,与刘姓理论,而彼不肯屈,至控州宪,堂讯未终,彼复上控抚宪。蒙恩训明断,令揽头车班一顷人,夫归百顷湾招募,永不准开设船行。而青云寺香火之资,仍遵乎古规,我佛祖之香烟,遂绵远于无穷焉。然香烟之所以绵远者。悉由抚宪之廉明,佛祖之呵护,而云锦诸人因以共成其事者也。第追忆当日同事之人,存在者半而没者半。诚恐年代久远,湮没弗彰,故刊诸石,以永垂不朽云。
百顷湾 两保 绅耆揽头车班 刊石
光绪六年庚辰黄钟月吉日立
(规格:65cm*128cm*12cm 现存:会馆大院西南角 程度: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