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与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9-01-21陈源
陈 源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功能科心电图室 广西 钦州 535099)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冠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等导致的心肌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恶性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初发心绞痛等。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在作出明显诊断后,多采取抗凝、介入手术治疗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机率可超过30%,需引起临床的重视。故为了探讨心电图与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笔者特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52~74岁,平均(59.22±2.40)岁。合并高血压40例,血脂异常60例,糖尿病30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的患者;未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知情同意的患者。
排除标准:心脏瓣膜病的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力衰竭的患者;肺心病的患者;心脏术支传导阻滞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心电图检查 选择12导联的心电图,将振幅设定为10mm/mv,将走纸速度设定为25mm/s,于患者心绞痛发作时检查异常心电图。前壁缺血:V1~V4导联异常;下壁缺血:avF、Ⅱ、Ⅲ异常;侧壁缺血:avL、I、V5、V6;心肌广泛缺血:侧壁、下壁、前壁同时缺血。
1.3.2 冠脉造影检查 选择桡动脉和股动脉作为穿刺点,进行冠脉造影,并观察左冠状动脉(LMCA)、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左前降支(LAD)。血管受累:血管狭窄>50%;根据受累血管狭窄程度和血管内部形态判定“罪犯血管”。罪犯血管:血管内存在血栓、血管狭窄程度大、内缘不整齐,即引起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的血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脉造影和心电图检查情况
前壁缺血患者42例,下壁缺血患者22例,侧壁缺血患者26例,心肌广泛缺血患者30例,见表1。
表1 冠脉造影和心电图检查情况n,(%)
2.2 冠脉造影和心电图检查血管病变率的比较
前壁缺血病变率:LAD(85.71%)>LCX (14.29%)>RCA(0.00%)、LMCA(0.00%)(P<0.05)。下壁缺血病变率:RCA(63.63%)>LAD(22.73%)>LCX(13.64%)>LMCA(0.00%)(P<0.05)。侧壁缺血病变率:LCX(61.54%)> LAD(23.08%)>RCA(15.38%)>LMCA(0.00%)(P<0.05)。心肌广泛缺血病变率:LMCA(63.33%)> LAD(30.00%)> LCX(6.67%)>RCA(0.00%)(P<0.05),见表2。
表2 冠脉造影和心电图检查血管病变率的比较[n(%)]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症候群。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发作性胸痛等,持续时间大概30分钟,且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也会发生心绞痛,且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者是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不稳定性心绞痛多见于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据报道我国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患病率大概有1%[1]。目前临床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最常见的方法是心电图,其具有操作简单、检查费用低廉的优势。不过不稳定性心绞痛病理生理机制独特,应该进行准确诊断。本次研究前壁血管最常见的部位是左前降支(LAD),这提示左前降支血管病变是造成前壁缺血的重要原因;本次研究可见下壁血管病变率最高的是右冠状动脉(RCA)。有学者指出下壁心肌血液供应源自于右冠状动脉,有部分患者的左前降支长在心肌膈面,左回旋支生长在左心室[2]。侧壁缺血病变率最高的是左回旋支(LCX),提示左回旋支血管病变是造成侧壁缺血的重要原因。心肌广泛缺血病变率最高的血管是左冠状动脉(LMCA),表明左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会影响大面积心肌供血,需要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采用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