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岗位锻炼长效机制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探索中职计算机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践岗位建设

2019-01-20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生产性校企实训

(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天津 300300)

加强专业与岗位对接,增强学生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所有职业教育人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都为之努力。现在最通常也最流行的方式是校企合作,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但在与企业的岗位对接实施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导致岗位实践实施困难,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通常一个单位同一时间所需求的人员数量有限,不像电子生产厂和数控加工企业,可一次性整班建制接收且专业对口,那么中职计算机专业该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呢。根据多年专业管理和专业建设的经验,要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创建能进行岗位锻炼的长效机制,而要建立岗位锻炼长效机制,则必须依托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及教学生活实际创建校内生产性实践岗位。

一、 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企业引入

在当前职业教育中,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备受重视,职业学校纷纷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缩小岗位对接差距。通过短期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意识,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学习;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岗位实践技能,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约束、体制限制、资金制约、安全保障等影响,生产性岗位实践在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将学生派往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存在诸多问题。

(一)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 时间问题

(1) 时间长短问题。企业短时间用人与教学进度保持问题;中断教学进行企业短期实训带来后期教学管理问题,由于学生短时间岗位实训与真实企业员工工作在强度、质量等方面存在差距,导致实习归来的学生在学习意识上不是增强,而是更加淡泊,因为在真实的岗位上用到的知识与技能要点只是学习的极少部分,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学而无用的错误认识,给后期的教学推动及管理带来困难;企业长期用人与短期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的矛盾问题。

(2) 时间衔接问题。企业用人时间与教学实习计划时间冲突;不同企业用工时间差异问题。由于教学制度要求不能突破,导致学校可安排实习时间与企业用人时间总是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常常失去一些专业对口岗位。

2. 管理问题

(1) 人员管理问题。人员被分散到不同地域的不同企业,造成学校对校外实习学生的管控困难。

(2) 制度管理问题。企业用人考核评价制度与学生学习性实习保障问题。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制度执行的尺度,不可能严格按企业制度执行,若学生在实习中违规违章就进行处罚及至开除必然导致学校实习管理困难,降低管理要求又是企业不乐见的。

(3) 安全保障问题。学生在外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尤其是女生实习期间在家庭、学校或企业之外的地方住宿,许多学校存在顾虑。

(4) 质量管理问题。学生实习工作质量与企业生产质量保障通常存在冲突。

(5) 实习成本问题。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要安排专人对参与实习的学生进行跟踪,通过向学生本人、企业管理人员了解学生实习状态及状况,除了通过习讯云等管理软件外,还要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巡访,这就要产生交通、食宿等费用,增加实习管理成本。

3. 效益问题

(1) 企业生产效益。接收学生短期生产性实训对企业原有的生产计划、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都将带来必然的冲击与影响。安排学生实训,企业需安排人员带新人,需做岗位培训,需调整生产计划,需增加生产工位等,尤其是短期实训,刚做完岗位培训,或刚熟悉岗位生产,学生的实习期就到了,对企业的生产效益必然造成影响。

(2) 学生实习效益。由于要同时将整个班甚至整个专业的学生同时安排到企业实习,就造成专业对口难以满足,从而在专业技能实训上受到影响,同时,实习时间过短难以达到预定的实习目标及效果。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为社会培养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那么社会需要怎样的人,不是学校说了算,得由市场中的企业等用人单位说了算,因此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区域内企业用人方向、用人标准、用人数量是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引入企业文化、引入企业岗位技术培训,是学校专业健壮发展的必然选择,否则,就是闭门造车,专业就不能与市场、与社会对接,培养出来的人不能为社会所用,专业就得不到发展。

(三)校企合作的策略

要推教育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就必须改变思路,改变校企合作的方式,由学生走出去变企业引进来,将企业运营模式及管理制度引入校内,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内教学服务需求创建校内实践岗位,是学生企业实践形式的一种拓展与延伸。关键在于,这种合作形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短期外出企业实习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它使得学生的岗位实践锻炼变得更加可行与持久。

二、岗位锻炼生活化,技能训练常态化

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提升都需要一个较长时间过程,职业知识架构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积累与沉淀,而职业技能基础操作可在短时间内达到要求,但精细化熟练操作则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断锻炼、巩固与加强,因此,不管是职业养成,还是职业技能,都不是短时间企业岗位实践所能练就的。知识架构是职业能力的基础,实践操作是职业能力的提升,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提升的空间就有限。依托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及校内教学生活服务设施,挖掘校内一切可用的专业实践岗位,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创建更多的生产性实践岗位,实现岗位锻炼生活化,技能训练常态化,形成学生岗位锻炼长效机制,稳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三、挖掘校内实践岗位,引入企业管理机制

(一)加强学习调研,确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新方式

面对出路不畅的就业形势,学校、家长、企业都在进行思考,企业抱怨就业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达不到企业要求,家长抱怨孩子就业专业对口难,达不到家长孩子的就业理想,学校抱怨学生入学素质差,企业愿望实现难度大,家长学生期望值太高。但学校负有教育引领的作用,如何破解当前的就业难题需要学校更多的投入与付出。对此,专业组组织全体专业教师认真学习研讨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8年工作要点》等上级文件,组织教师同时对企业、行业、学生、家长等进行调研,征求他们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意见及建议。经过调研分析,课程对接岗位、知识对接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与锻炼是提高中职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根本途径,结合学校及专业现状,探索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创建校内实践岗位,形成长效锻炼机制的职业素养培养新方式。

(二)挖掘校内实践岗位,引入企业管理机制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信息化建设被大多数职业学校重视,因此,在校内存在着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实践岗位,这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岗位并不局限于专业实训室,还包含校内与信息化相关的部门、设备等,都可用作计算机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岗位,如校园网络维护与管理、校园网站建设与维护、校园电视台、机房维护等。这些岗位可持续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及职业素养培养提供实践锻炼。通过认真分析,校内计算机应用实践岗位非常丰富,目前我校可提供的校内实习岗位包括:

其一,信息服务类岗位,这类岗位涵盖了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发布,在学校具体表现为:办公应用、网站信息维护、影视拍摄、校报编辑与排版、广告设计、课件制作、影视后期、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等;其二,管理服务类岗位,这类岗位涵盖教学生活服务的各个方面,具体有:图书管理、机房管理、网站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等;其三,设备使用维护类岗位,包括办公设备维修维护、计算机及电子设备维修维护、数据恢复、网络管理与维护、软件系统维护等。

如何将这些岗位与学生的岗位实践接合起来,达到学生社会岗位实践目标呢?这就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管理机制,以工作业绩考核学生、以企业模式评价学生,创建真实的校内企业实践环境,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真正做到零差距对接。

(三)加强机制建设,实现模式有效运作

为保障校内实践岗位成为学生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必须加强机制建设,形成有效的运作模式。对此,我们确定了校内实践岗位,建立了专业技能服务社团,加强校企合作,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室,引入企业部分运营项目,成立了校内岗位锻炼工作小组,制定了校内岗位锻炼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实现了校内岗位锻炼的可持续循环发展的校内岗位实践建设思路。按照设立奖励基金,先岗位选拔、再跟岗培训,最后,校内岗位实践的运作流程,以实现学生岗位技能的持续提升,职业意识逐步增强。

校内岗位实践,丰富学生生活,锻炼学生能力,增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开展便利,管理方便,成本低,效果好。 既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交替问题,也有利于实践教学的灵活安排,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可持续性,是解决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岗位实践的较佳方式。

四、强化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水平

挖掘校内实践岗位,强化岗位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我们成立计算机技术服务社团,从学生中选拔并进行培养,将他们按岗位对应分成若干小组,明确任务目标及岗位职责,安排教师、老生及企业人员进行传帮带,在经过跟学、练习、指导锻炼、独立实践等过程后,安排他们为一些新增网络信息点进行网络布线与设备安装调试,为学校办公用计算机进行系统安装维护与故障处理,为老师们使用的电脑手机U盘等进行数据恢复,为档案室进行电子档案建立与整理,参与校报的编辑与排版,为德育、教务、团委、生活处等部门进行活动摄像与拍照,并进行后期视频编辑与图像处理,对机房进行升级改造,对图书馆藏书进行信息化处理与管理,参与机房管理与维修维护、参与学校网站信息维护等岗位实践锻炼,参与专业实训室的管理及设备维护,如数码相机及摄像机调试,摇臂安装调试等,参与校企共建工作室生产性运营活动,如三维建模、图像处理等。通过长期的生活化、岗位化锻炼,学生职业素养得以增强,就业水平得以提升。参与岗位实践的学生大多实现了专业对口就业,分别被网络公司、媒体设计与运营公司等所接纳。

校内岗位实践,可实施性强,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实践锻炼的效果显著,运行模式可持续开展。在校际学访中,兄弟学校对引企入校,建立校内实践岗位很是认同,回去后建立了打印机维修维护、电子商务等多个校内实践岗位,锻炼了学生、发展了专业、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五、岗位资源丰富,运作模式清晰

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拥有不少的机房、校园网络及网站、图书馆、校报、学生生活服务部等,我校拥有丰富的计算机校内实践锻炼岗位,学校现有各类计算机机房20个,计算机900多台;计算机专业实训室7个;办公用计算机200多台;有专门的图书馆,藏书12万册;有800多住校生;建有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信息管理中心,网络覆盖学校每一个教学、实训、活动、休息及娱乐场所;学生活动丰富等。因此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房管理、计算机维护与维修、校报编辑与排版、活动海报及广告设计、活动摄录及后期编辑、网站信息管理、图书借阅管理、网络管理与维护、学生生活服务等实践岗位。我校有约4000名学生,230多教职工,每人背后有一个家庭,还有数量不菲的亲朋好友,这样庞大的潜在的服务对象就是我们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实践岗位的依托和保障。

学校有着组织各种社团,学生积极参与的传统和管理实施机制,同时,国家倡导深化校企合作,努力实现产学研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因此,我校与多家影视公司、系统集成公司、网络运营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开展生产性校内实训建设,形成利用校内岗位强化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培养模式,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营运实现专业拓展和技能提高的运作模式。

六、校内岗位实践,校企共赢,师生共进

创建校内生产性岗位实践长效机制,充分发掘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践岗位的功能,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尤其是将生产性实训引入校内,实现了校企共赢,师生共进的良好局面,使学生在校内实践岗位上得以长期的锻炼与培养,形成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而教师在参与管理、指导实践中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也得以发展和提高。这种企业帮创新,教师教学生,老生带新生的良好循环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校内岗位实践,岗位建设是重点,运作机制建设是核心,生产性实训是灵魂。

猜你喜欢

生产性校企实训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