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实践型工学结合模式探索研究
2019-01-20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一、传统型工学结合模式及局限性
在国内,传统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企业加学校”、“半工半读”、“工与学并举”,绝大多数以学校教育方式为主,企业参与培养为补充。在国外,英国的“三明治”(Sandwich Program)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模式、德国“双元制”(German Dual System)模式、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都对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诸多借鉴经验。近年来,国内一部分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工学结合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模式种类上分为可以分为“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三种。
上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实质上来讲,大都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工学结合模式。这种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适应未来岗位工作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创业实践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人才培养不能停滞在传统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上,应当做到与时俱进,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现状和企业实际需要,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由此可见,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口,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创业实践有机融合暨创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人才模式的新方向和热点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创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各个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该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主要的实践做法有三种:以创业课程教育为主的模式、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的模式以及构建创业园或科技园为中心的模式。其中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在创业园建设中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
尽管上述三类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合作模式总体上都存在固化思维,学生在工学结合培养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培养中难以给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学生成长空间有限,而院校大多求生存、求发展和满足相关制度要求,其主要目标是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以验证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书本知识为主,学生不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性工作,很多企业缺乏长远的人才储备机制考虑,并未从本质上实现工学结合的目的。
三、以典型创业实践项目为例对创业实践型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总结与分析
为了进行创业实践型工学结合模式的实际探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学生创业团队开展了结合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创业实践项目活动,即基于A船员外派公司作为目标企业开展有关2006年国际海事劳工公约履约服务的创业实践活动,进而为工学结合模式改革与探索提供实践支持。
项目组成员为了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该项目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进行国内外工学结合理论研究成果调研。在理论调研方面,通过对国内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公约内容和相关研究的理论调研,形成了理论调研报告。对工学结合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及进展,目前存在的局限性有了比较全面把握,确立了创新创业实践的突破点,以及工学结合新模式的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进行实践调研工作。包括企业调研和船上实地考察。项目组成员对A船员外派公司的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对公司的经营情况、业务范围、业务内容、船员种类和规模、公司开展培训情况、公司在履约中存在的困难和需求等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同时,为了增强研究成果的普遍适用性和科学性,还也走访了多家航运公司进行调研,为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掌握了充分的研究资料。经过企业调研发现,我国大型航运公司基本上能够依靠自己独立的法律团队和培训团队对2006海事劳工公约进行研究,并开展相应的船员培训以及内部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使员工了解公约的最新履约要求并遵守执行。而对于中小型航运企业而言,对公约的关注度有一定的差距,对公约的内容掌握存在模糊性,对公约的要求无法全面掌握,且因为内部管理问题导致员工普遍公约意识薄弱,亟需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团队对该类企业开展全面的履约诊断,使企业员工尽快熟悉并掌握公约要求,在履约过渡期前完成履约的准备工作。为了使课题研究具有更加充分的实践依据,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可观,我课题组成员于还对船舶履行公约的情况进行多船跟踪调查。通过对LUCKY SPIRIT外轮、宝航国轮、长鑫鹏程国轮等多艘中外籍船舶的船员生活工作条件进行了全面的跟踪和调查,通过上船观察和船员交谈了解到许多船舶特别是中国籍船舶,对船员生活条件配备不完成符合公约要求,突出表现的问题有:
第一, 部分船员居住室过于简陋,甚至出现居住条件较差情况。根据公约A部分第一条a款规定:船员居住室要体面。而很多船舶特别是船龄达到十年以上的船舶,很容易出现船员居住室设备老化,墙壁锈蚀严重的情况,完全不符合公约要求。
第二,部分船舶船员居住室内衣柜不合格。根据公约A部分第9条规定,每位船员居住室内要拥有不少与475升的衣柜。很多船舶特别是中国籍多数船舶,由于我国于2016年11月12日正式实施《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在实施公约前很多船舶给每位船员配备的衣柜都不足400升,在实施公约后又没有及时调整,从而出现不符合规定的要求。
第三,公约A部分第11条对船舶的卫生设施进行了规定,但对卫生条件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大多数船舶所配备的卫生设备数量上基本符合公约要求,但是部分船舶上的卫生设施出现设备老化、损坏等现象。
第四,部分船舶餐厅配备方面不符合公约要求。公约B部分3.1.6第5条规定,船舶餐厅应配备最少一台冰箱,一个独立的制作热饮料设备和一个冷水设备。很多船舶上面不是没有冰箱就是没有独立的热饮和冷水设备。
第五,娱乐设施方面,公约B部分3.1.11规定,船舶必须配备必要的娱乐设备,其中要有一个书架,一个吸烟室,必要的运动器械。很多船舶的书架上全是船舶文件夹,没有提供供船员阅读的图书或者只要少量的旧图书。有的船舶上面没有单独的吸烟室,只是在公共场所一角放一张桌子、一个烟灰缸和一个警告牌,标注为吸烟处。对于新近几年建造的船舶娱乐设施比较齐全,安全设施配套。但对于船龄较大的船舶根本不合符公约要求。
第三阶段,项目组首先对2006年国际海事劳工公约进行了综合梳理,重点研究和归纳了公约对航运公司以及船员的履约要求,结合目标公司存在的履约问题,从三个方面制定履约策划方案,包括分析公约的主要内容要求及目标公司问题所在;结合公约五个标题(标题一:海员上船工作的最低要求;标题二:就业条件;标题三:起居舱室、娱乐设施、食品和膳食服务;标题四:健康保护、医疗、福利和社会保障;标题五:遵守与执行)开展企业诊断,形成方案策划书并下企业指导实践;完善项目成果,参加2015年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得到了广大企业的认可和欢迎,不仅获得了天津市大学生创业实践型项目优秀奖,还与数家航运企业的达成了基于本课题研究成果下履约服务的合作意向。
本项研究与实践对工学结合的新模式进成了初步探索,特别是项目组的学生成员切身体会到这种学习模式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带来的益处,体验到了与以往教学模式的区别,充分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业能力,挖掘了自身优势潜能;在创业实践中发现了理论知识的不足,通过项目实践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表明该工学结合新模式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理念要求,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在项目实施中企业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实践平台,学校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双赢”,并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通过本项目实践,还与企业专家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为工学结合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师下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创业实践型工学结合模式的构建
要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必须改变原有工学结合模式的观念和做法,深刻思考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以及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实质性需求,并结合当前社会行业背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重点,制定科学的教学任务体系,以创新创业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校企共赢以及新型工学结合的社会价值。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创业实践型工学结合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培养主线,实现个性化发展与社会需求共赢,增强高职人才的社会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二)树立科学的工学结合理念
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工学结合模式的深入探索与创新,关键在于树立科学的工学结合模式理念,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创业实践型工学结合模式要凸出学生本位,鼓励个性发展,推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树立创业成才观念;要将教学、实践和科研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教学单位与社会企业、科研单位之间要紧密合作,形成为形成体系完整、机制灵活、渠道互通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
(三)形成系统化的工学结合模式
目前已有的以开展创业课程教育为主的模式、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的模式以及构建创业园或科技园为中心的模式各自独立,还不足以满足系统化的培养人才的需要,创业实践型工学结合模式的建立需要分阶段、多层次的工学结合模式相互融合,将创业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赛事和实践环节,以学生创业实践作为工学结合模式的载体和呈现方式,将开展创业课程教育、组织参加学生赛事活动与集中创业相结合、分阶段递进式开展,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系统化的创业实践型工学结合模式,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遵循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
1.注重因材施教。在开设创业课程教育阶段,要关注学生的爱好特点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及创业热情。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培育创业环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另一方面要督促和鼓励学生独立创业思考、独立完成初步创业计划,并能够结合自己的创业规划进行前期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做创业的可行性分析,为下一步创业活动做准备。
2.注重学思结合。在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赛事活动。创业赛事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项重要赛事活动,该活动为一方面给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提供了有利契机,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和竞争意识,在参赛的过程中也可以积极的观摩和学习他人的创业成果,开拓创业思维,拓展创业的深度和广度。
3.注重知行合一。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仅仅开展创业教育以及参加创业赛事活动还不足以达到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在前期创业教育和经验的基础上下一阶段应当投入到社会创业实践中去。借助创业园等形式的创业孵化中心或开设创业公司,以使创业成果最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同时典型创业成果也可以作为创业教育的案例丰富创业教育资源。
4.形成客观的人才评价机制。创业实践型工学结合模式离不开客观的人才评价体系。创业实践型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在人才评价中要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在人才评价中要充分考虑个人品德、能力和业绩以及学生在创业教育学习以及实践中的努力程度等多种因素,激励学生乐观向上、勇于探索、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总之,创业实践型工学结合模式是一项科学性、系统化的工程,只有准确把握工学结合的内在本质及目的,树立科学的教育实践理念,采取科学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法,设定客观的人才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