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19-01-20于洪娟
于洪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高贵的思想品格与深远的文化底蕴,是民族之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不断发展、不断传承,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与阐发,构建文化传承体系来弘扬优秀文化”[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延续这一思想内涵,需根植中华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与价值,结合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不断继承与创新[2]。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现代价值以及传承理念进行了论述,明确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思想观念等,并结合新时代需求不断传承与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体系之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实现文化认同。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以实现其价值导向与传承?这成为新时代下需要切实思索的问题,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鉴于此,需要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联系性上寻求有效的融入方法,以思政教育为载体更好地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内核。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欲了解其科学内涵首先要明确“传统”与“文化”。传统是一种“定式”,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与传承,可以看作是对历史的延续,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3]。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和传承下来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值得学习与传承的,因此需摒弃糟粕传承优良的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于“优秀”二字,可以理解为其流传至今对中华民族发展、价值塑造等具有积极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教化性和社会性等功能,其崇尚美德、强调爱国、倡导礼法,这些都是成长于社会并作用于社会的。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1.价值理念契合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成果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无论王昌龄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还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都展现了人们爱国精神与崇高的道德品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崇高品质来达到教化与育人的目的[4]。而高校思政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塑造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品格,促使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可见两者在价值理念上存在契合之处。
2.教育方法相似性
一直以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知行统一。就爱国主义精神来说,从霍去病深入敌境数百里抗击匈奴,到文天祥即使被俘也发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感叹等等,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践行。而高校思政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引,强调实事求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来实现价值观的知行合一[5],由此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在教育的方法上有极强的相似性。对此可以通过一定方法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耦合。
3.教育内容相通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异常丰富的,既涉及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道德修养,也涉及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国家观与民族观,还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观等等。高校思政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为指导,以国家观、人生观、道德观等“五观”为主要内容[6]。可见两者在内容上具有相通性,也是互相联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内容素材,思政教育让高校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去辩证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党的十八大之后,多次强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与教育体系的融合。可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且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总结与升华,将国家、公民与社会层面的价值融为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稳步发展之“根”,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还需要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进一步推动国家与民族的繁荣富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7]。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需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尚书·泰誓上》),其中的民本、民富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仁者,爱人”(《孟子》)以及工匠精神、长征精神等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层面上的倡导。可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爱国、民本等思想价值的深入挖掘,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二)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但“校园贷”、校园霸凌等事件屡见不鲜,这对社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8]。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中国梦”的承载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需要利用有效的手段塑造良好的品格与道德修养。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鉴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既有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有对学生的要求。思政教育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利用文化的教育和导向功能培养和提升高校大学生文化涵养与道德素质,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政治观等,并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和行为遵循,实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三)有助于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出现文化多元化局面。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洗礼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崇洋媚外,盲目认同西方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急需树立文化自信来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需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仁”“礼”“和”“义”(《先秦诸子选读》)等思想内涵与高尚的品质修养进行深入挖掘与阐发,这样有助于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9]。高校思政教育更需要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样不仅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现。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方法
(一)加强教育顶层设计的完善,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能大搞形式主义,因此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与思政教育的耦合性[10]。这就更应不断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顶层设计,更好地进行科学、统筹规划,让高校教学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协同配合实现层层递进与点面覆盖,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活动设计中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渗透,全面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二)构建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文化有机渗透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以科学、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为主导。但是目前思政课程体系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分布较为零散,课程设置并不合理,未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这不利于高校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宣扬,对比之后需构建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构建契合思政教学的“传统文化语料库”。其次,根据传统儒学文化不同的价值有机地融入与渗透到思政课程中,以“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实践应用”为主线,不断践行思政理念、创新课堂。以交叉学科、互融整体为目标,在教改指导下将传统文化中所倡导和宣传的价值理念。思政以外的各个学科进行紧密结合,形成学科之间的交互与渗透,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最后,在宏观课程体系下,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班课小组,以传统文化类别划分任务指导下的创新思政小组。
(三)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扩宽思政教育深度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更要开展全方位、全程育人,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孔子有云:“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对此需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扩宽思政教育的深度[11]。通过开设“中国经典著作文化角”、建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长廊”完善校内传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意识。通过校内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节”让学生从参观、阅读传统文献到切身实践于传统风俗文化中,以此拓宽思政教育的实践意识与参与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让高校学生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当中,这样可以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除校内各类活动外,还可以开展参观烈士园、游览历史博物馆等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眼界,从历史的角度、人文的思考深化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
(四)利用多渠道文化宣传方式,增加文化传播广度
新时代下,在思政教育中弘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代接轨,通过多渠道、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来发挥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例如,在新媒体中需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交互性与广泛性,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实现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享;再如利用漫改形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呈现给广大的高校师生,增加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在校园网络平台上或者餐饮空间内播放具有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或者节目,如《中国成语大赛》《中华好诗词》等,让学生更为广泛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想底蕴等,通过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来扩宽中国传统文化受众的广度。在这类线上平台的宣传下,为进一步落实文化传播广度和影响深度,学生可从受众客体转变为传播主体。高校校园公众号、校园广播台及校园网的建设创新,让学生轮流学习,从实践中提高思政素质和文化涵养。
四、结束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优良的民族基因,而弘扬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发展的诉求。高校需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以学生为主体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此来落实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整体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石;以交叉学科、传统文化广泛覆盖的形式构建思政教育的辅助客体;采取加强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学生课内外活动等措施,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在实践上的有机融合;利用新媒体的多元传播渠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以契合年轻人的方式树立核心价值观体系。对于现阶段的思政课程,需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入发展,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传统再创造的时代观,落实于高校思政教育主体,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