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历史机遇下传统工艺振兴的方式
2019-01-20郑晓丽
郑晓丽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由此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点到面,有线到片,逐步扩大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当今世界面临深刻社会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入加剧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各个国家都面临发展问题的考验,这一倡议的提出对中国传统工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2017年3月,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对我国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明确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宝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在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在国际交往发展中,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掘丰富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理念,挖掘传统工艺题材,丰富产品品种,培育中国工匠,塑造知名品牌,提升我国传统工艺在国际交往中的价值和应用,对传统工艺发展至关重要。
一、“一带一路”倡议给传统工艺振兴带来机遇和挑战
将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挑战,也是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新契机。[1]中国启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其根本目的是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基础上,使传统工艺与艺术、学术、现代科技、现代设计及当代教育融合,增强行业传承能力,提高传承人水平和技艺,提升传统工艺制品的质量和品质,以现代的手段包装、展示推广传统工艺。“一带一路”视野下振兴传统工艺,需要挖掘传统工艺制品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使传统工艺制品在国际交流展览以及对外文化贸易中,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经济交往的基础上,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传播的路径。
我国的传统工艺发展历史悠久、传承人技艺高超、产品门类齐全丰富,很早就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在当代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工艺品不断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巧思与技术相融合、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方向发展,这些传统工艺品既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为传统工艺振兴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同时面临的严峻挑战也进一步升级,走出去的同时也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压力以及各国传统工艺的冲击。
二、我国传统工艺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承人后继乏人,导致技艺濒临失传
我国传统工艺产业一般生产规模较小,此外,很长一段时间对传统工艺产业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不足,因此,一些地方的传统工艺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使用旧有发展模式,没有经受住市场的考验,人才逐渐流失,企业开始倒闭,最终产生行业萎缩的现象。其中涉及民间艺术的,情况更为严重。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从业人员老龄化比较严重,技艺面临后继乏人,逐步失传的尴尬境地。如萨满轧染历经百年沧桑加之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传承人极度缺乏。目前在世的第四代传承人仅为一人。同时由于面临市场经济影响和西方文化的冲击等因素,使得萨满文化的传播、传承受到严重限制,导致萨满轧染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许多传统技艺由于制作工艺难度大、强度高、耗时多、收入低等原因,年轻人现在很少愿意从事该行业,很多优秀的技艺面临没有传承人或者传承人较少的困境,传承人出现年龄上和技术上的断层现象。如民间画艺术,一幅传世精品需要近10年的协同创作才能完成,目前仅有的几位50多岁传承人正处于艺术高峰期,本应集中精力创作精品,但由于年轻人刚入行,还不能独立工作,这就使得传承人们不得不承担起指导年轻人学会入门技艺。
(二)传统工艺行业秩序杂乱
很多传统工艺行业由于历史以及传承的原因,多为个体式作坊运作,没有系统性的、全行业的管理规范;生产企业、商家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价格竞争缺乏秩序,缺少严格的质量标准;集市贸易和地摊式的经营方式,导致高端技艺的产品价格低廉。
(三)传统工艺产品缺乏创新设计
中国传统工艺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采用个体作坊和小企业式的生产模式,管理和设计上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机制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此外,很多传统工艺从业人员文水平和艺术修养偏低,创作出的作品较传统和保守,致使加工产出的产品很难满足现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四)传统工艺缺乏品牌,产品附加值低
大部分传统工艺还停留在家族传承和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很多传统工艺没有形成品牌,缺乏品牌形象,因此也产生了一些困境:产出的产品品牌价值低或者缺少品牌价值,附加值低。很多企业生产还仅停留在来样加工、来料加工的初级生产模式,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企业缺少品牌,使得传统工艺产品的附加值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导致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五)文化生态环境堪忧
很多传统工艺项目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时代精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要求,受众群体越来越小,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中老年人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还有很深的兴趣和感情,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大多对传统工艺处于不了解、不熟悉的状态,也就更谈不上喜欢保护和传承,导致传统工艺发展缺乏良性的生态环境。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的有效方式
(一)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
传统工艺品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示了鲜明的本土文化个性。保护和传承祖先留下的珍贵历史财富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如何将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必须坚持在保护和传承这两方面下功夫。保护是基本手段,传承是根本目的。只有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将传统工艺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才能使传统工艺造福当代,这是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有效保护为利用提供保障
1.进一步完善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全局角度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保护合力,积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相结合,与现代文化研究相结合。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传承人队伍
(1)加强对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培训技术骨干,提高现有从业人员传承能力和业务水平,加强对传统工艺挖掘、保护、开发的研究。
(2)加强对传承人的教育培训及培养。项目传承人是保护传统工艺的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和源。培养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传承人,是传统工艺项目传承与创新的当务之急。传承人自身如果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创新思维,就难以在创新设计上突破瓶颈。及时培养出新一代传承人,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和创意设计,设计出更加符合新时代审美观念要求,具有产业化特点的新产品及文化衍生新产品,才能使传统工艺项目真正做到活态传承。因此,传统工艺需“拥抱”年轻人。培训以“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为目标,通过培训,达到提高文化素养,锤炼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目的,创作出更多可传承的优秀作品。
通过与高校合作,鼓励在高校设立传承人才培养基地。开办相关专业,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传承人请进课堂,让他们在高校教师帮助下有目标、有计划、手把手地传授技艺,通过讲座、点评、讨论、观摩、现场教学、案例分析、作品展览、文化考察等,帮助学员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相长效果,培养现代学徒,发挥传承人应有能力,促进传统手工艺转化为生产力并服务人民生活。
3.多渠道宣传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公共传媒普及介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工艺知识,拍摄制作相关的节目或录像片,使传统工艺更直观地展示在大众面前,使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传统工艺的观念深入人心。鼓励项目传承人积极参加国际、国家、省市各种级别的宣传、展示和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传统节日等加强宣传,通过开展相关的民俗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培养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也是最好的传承
1.生产性保护
对那些仍具有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艺术进行合理开发,采取生产性保护方式,鼓励传承人扩大生产能力,增强生产性保护项目“自我造血”功能,既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又能体现其文化和经济价值。[2]目前,大连核雕、大连贝雕、长生岛贡参加工工艺、马驷骥根艺、大连老黄酒酿造技艺、金州景泰蓝手工制作技艺、金州陶瓷手工技艺、金州老菜传统烹饪技艺、金州益昌凝糕点制作技艺、江公黄酒酿造技艺、金州驴肉包传统手工技艺、旅顺水师营大糖鼓火勺、普兰店安波卤水豆腐制作技艺、普兰店秸秆(木棍)手工技艺、民间传统面塑技艺、徐迺仓雕刻技艺等16个项目通过创作、生产、流通以及销售经营等方式和手段,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项目得到良性保护和活态传承。
同时政府要为传统工艺项目组织生产、授徒传艺、展示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为传承人提供技艺展示、产品销售渠道和平台。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生产企业提高品质,打造品牌。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旅游节、工艺品博览会、文化艺术节等,打造相应产品、节目,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转化为经济资源,以获取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创新性保护
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与互动。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生产、流通等各种方式和手段前提下,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资源与现代文化融合与互动,进行开发和提炼,升华其价值。
二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实现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开发。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传统静态展示已无法满足观众多样性诉求,通过媒体技术为观众带来更具体验性的展示项目成为大势所趋。通过这种快捷而新颖的传播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活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喜欢、参与,让久远的时光不再遥远,通过屏幕走到观众面前。
通过数字化手段,经营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利于形成新的行业及衍生产品,提高文化生产力,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比重,这对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前途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三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联姻,以文化提升旅游品位,以旅游彰显文化底蕴。编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作元素的晚会、剧目,定时在旅游景点演出。根据大连文化特点,编排以长海号子、金州龙舞、放海灯、海神娘娘习俗等一些以海派文化为特征的大连海洋文化节目,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固定时间进行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武术、手工技艺等表演,可以扩大城市知名度,提高城市影响力,推动城市旅游业发展,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和标识,增添城市文化内涵。
四、“一带一路”视野下振兴传统工艺策略
传统工艺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视野下可采取多种策略进行传统工艺振兴。
(一)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传统工艺间的文化交流平台
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学术团体、重要学者的沟通交流,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相关地区签署文化合作协议,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文化交流展示平台,在我国最新文化成果走出去的同时,也让世界文化精品走进来。[3]通过这些平台系统性地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让公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加深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了解。
(二)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促进对外文化贸易
加强传统工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知名文化企业、社会组织、文化机构的联系合作,打造对外文化贸易综合平台;鼓励文化企业在境外兴办实体产业,参与境外文化投资;推荐传统工艺文化企业参加“一带一路”国际性文化产品交易会、项目展示会、投资洽谈会等。
(三)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
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提升传统工艺设计能力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内涵和艺术品质,使传统工艺更好满足现代消费需要。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传统工艺项目提品质,创品牌。通过搭乘各种类型的展览展示活动,宣传项目内涵。如编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作元素的晚会、剧目定时在沿线国家进行演出;依托诸如传统手工布艺技艺、核雕、马驷骥根艺、玻璃画艺术等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又具有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的传统工艺项目,充分挖掘其内涵,开发旅游纪念品,借此提我国旅游纪念品魅力。
(四)启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创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文创企业和高校到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建立工作室,将最先进的科研理论成果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加强多方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开发衍生产品,辅助相关从业人员就业创业。加强理论引导,通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力量,启动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制定的基础性研究。举办振兴传统工艺高端论坛以及国家级、省级传统工艺类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培训班,提升传承保护单位以传承人的创新能力。
(五)鼓励、吸引外资渠道资金参与
除财政投入外,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可通过基金运作、众筹、企业赞助等多种融资方式鼓励吸引外资参与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和开发,把保护放到市场的环境中去经受考验,提高全社会保护热情。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为传统工艺振兴及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新的契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挖掘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统工艺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新要求。“一带一路”倡议作为联系沿线各国文化遗产的桥梁和纽带,增强了沿线各国文化遗产的互通交流。[4]但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一些现实的困境,要采取更多种举措振兴传统工艺,探索“一带一路”视野下传统工艺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