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加强高校立德树人的思考
2019-01-20李晓兰张洪铭
李晓兰,张洪铭
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曾指出:“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工作要求、作出战略部署,为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1]。新时代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新模式,并建立一套完善的育人实践体系,从而实现高校教育的飞跃发展。习近平在讲话中还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因此,更应把握好正确的教育方向,加强育人的关键环节,牢牢抓住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个“牛鼻子”。
一、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习近平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教育思想中特别突出和特别强调的也是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同时,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要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把握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中的精髓,准确理解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内涵。立德树人,既包含着“立德”的理解,也包含着“立德”与“树人”的内在关系。立德,就是要培育树立高尚的道德,通过积极主动的教育来感染人、培养人、教育人;树人,即在培养发展优秀人才的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正确向上的教育来感召人、历练人、完善人。“立德树人”体现了“立德”与“树人”的和谐辩证统一,立什么样的德,就树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树什么样的人也就需要立什么样的德。同时,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也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切合新时代对学生教育培养的目标,使其达到全面发展。因此,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要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更要从习近平对高校根本任务的政治站位来全面认识。因而,以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为指导,结合高校自身教育现状,以下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和实践育人三个方面来解读高校立德树人的丰富涵义。
(一)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是以深刻、生动的文化,感染人的言行;坚定人的信仰;浸润人的思想;提升人的修养。习近平在2014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使用以文化人的概念,文化具有多种功能,但是从根本上说,化人也就是育人功能是文化的本体功能。文化与教育不可分割,教育的实质就是文化育人。高校是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教育是厚植信念的理想之源,其中,研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基础而重要的环节,经典文学作品包罗万象、蕴含丰富,在实施以文化人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学校的功能是以文化人,在学校中,就会自觉地通过课程、书籍等载体实现全方位地以文化人,自觉地升华师生的精神诉求。同时,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高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教育同步,使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发挥其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以文化人也成为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思想的基本教育环节,而且,以文化人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看到文化的独特优势并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二)以德育人
以德育人是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以德育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人才成长规律所决定的。高校青年不仅应该有高智商,而且也应该有良好的政治、道德、心理素质等一些非智力素质,这些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高校开设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的主要环节在于用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标准体系和怎样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继承性、民族性和社会历史性。同时,以德育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通过精神文化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创新精神、现代意识、探究精神、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独特的个性和宽广的世界胸怀,适应未来世界竞争的挑战。通过以德育人理念把高校青年培养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时代先驱,使得当代青年在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这是新形势,也是新任务,因此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三)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即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对学生发展具有指导性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大思想、大情怀人才的一种新型育人方式。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视野与格局在不断改变,实践育人在聚焦文化与品德教育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更加要以个体全面发展为育人目标,精准把握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的育人主体,切实发挥以文育人和以德育人的作用,通过文化、品德的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为实践育人奠定教育基础,搭建育人新平台,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上升期,更加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和实践育人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更加利于高校教育未来的发展。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紧扣时代脉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推动实施“贴合社会需求,突出专业特点,适应个性发展”的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文化活动等多元化载体,实现本科生、研究生各年级全覆盖,以达到实践育人的工作目标。因此,高校的教育更应把握立德树人思想,践行好立德树人思想中的实践育人方面,使得大学生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为国家建设能提供智力支持的新时代生力军。
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建设对“立德树人”这项根本教育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堡垒。
(一)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深化教育理念改革
立德树人的思想要求我们必须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增长学生才干、清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实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学生的关键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高校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把党的理论和要求贯彻到师生中,更要把党的关怀传递到师生中,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更要让学生做主角,激发他们的内在活力。同时,高校要完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增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渠道和机制,发挥学生会、团组织等学生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发挥学生一代的服务引领作用,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落到实处。同时,高校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红利。因此,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本位,有利于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更新教育理念,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润化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氛围和教育环境。
(二)有利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教育内容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是大学生高尚道德和成长成才的基本遵循。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因此也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高校应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传授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摆脱以往古板枯燥的错误印象,真正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而且,在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之一,更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必须着重抓好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积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从而,使大学生理解并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转化为自觉的情感认同,持续、长久的引领大学生的行为。国家更是重视高校此类课程的实施,积极组织培训骨干教师的学习讲座,交流学习新颖的教学方法,意在做好从全方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之中,益于实现单一教学体系向立体教学体系的转换。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知识的能力,从而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教育长足发展
立德树人思想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进程与质量,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使命。其一是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效,运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善以往人才培养的弊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其中的德育思想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使广大学生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拥有想步入优秀人才阵营的主观意念,提升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中人才培养方面也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要在继承传统,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视“德育”,坚持并践行立德树人思想,凸显了立德树人思想中“德才”的深刻内涵,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其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在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开发新型人才培养方向策略,使人才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以往刻板的教育模式。从而为人才培养不断增添动力、释放活力。政治力是根本,育人力是核心,组织力是重点,要以问题、目标、成果为导向,凝聚人心,积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新时代的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有为青年,从而有利于实现教育长足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实现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高校承担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后备军的神圣使命,立德树人更是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因此,需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把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落实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为高校向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提供有力保证。
(一)丰富高校教学体系建设,注重教育多样性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并开展历史使命感教育。只有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通过阅读古籍历史,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体系,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文化和修养;同时,积极宣传实施“四个自信”教育,挖掘“四个自信”教育的深层理论内涵,进而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论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四个自信”的情感认同。加强“四个自信”教育,把培养政治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首要目标。政治信念坚定,就是要求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党同心同德。同时,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坚定信仰的重要性。“富润屋,德润身”,广大学生须在接受教育中以德修身养性,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开展这些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既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又继承了革命先烈的夙愿和学者志士的理想,更寄托着各族人民自始至终从未改变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品行、作表率,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和谐安定的积极奉献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青年思想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更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能科学指导与帮助学生个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大国复兴、必定有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让学生具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从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生力军。同时高校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立德树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让高校大学生有尊重历史、继承优秀传统的观念意识。因为,从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能探寻到历史的发展脉络、基本走向,都能够清晰地领会到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独特创造。立德树人就是对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其中的仁、礼、信、忠等观念就是科学继承的最好证明,经过重新的提出和诠释,依然对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认识世界、明晰国情、提高修养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高尚德行、待人接物的处世哲理等都可以为我们今后的教育领域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因此,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学会继承注重发扬,汲取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进而才能科学地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和情操,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让广大高校青年紧跟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实现自己的成才梦、报国梦。
(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使各教师主体肩负起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一流的教育要靠一流的教师来支撑,一流的师德是一流教师的灵魂。”[3]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和建设者,更是新时代青年学子成长阶段的指引者。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应先从自身的行为正己、示范。使广大学生由内而外地感受到教师行为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个人的生活习惯。高校应建立规范严格的考核制度,自觉建设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娴熟的教师队伍,这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的关键。习近平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1]。坚持立德为先,树人为本,用教师的热爱点燃学生的激情,增强教师肩负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树立教师“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的光辉形象,形成师者乐教、学者乐学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的教育更加凸显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本位,高校的教育教学根本就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精尖人才,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更要为学生解惑。解答学习之惑、生活之惑、人生之惑。教师也不在单单只教授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德行的教育,教师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研究学生成长的心理变化,找到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深刻剖析学生的个性、潜能和技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打开心扉、健康成长。教师应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研究学生之喜爱,运用新颖、通俗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影响。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通过混合式教学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向学生展示学科的前沿发展,注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更加利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在提高教师自身队伍素养的同时,更是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立德树人敏于行,做好教师育好人。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同时,立德树人的使命也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面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做终身学习型教师。努力培养具有执着信念、品德高尚、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时代新人,培养自觉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时代奋斗者。
(三)构建实践与教学全方位育人共同体,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育学生的传统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4]。习近平也多次引用经典论述印证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指出“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并引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指导青年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必须把所学的知识文化与修身育德相结合;还引用“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5]来告诫广大青年学子要在实践中锻炼与提升自己。
高校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发挥传播主流思想的作用,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活动,同时,在通过传统的教师教学的基础上,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齐头并进。实践育人也应该立足于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的基础,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从而,构建良性的教学与实践的共同体。“高校的课程育人做到的更多的是理论讲述,但是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6]一是要加强课程实践环节,增加课程实践教学比重,同时确保各类专业课程实践的可行性与操作性。二是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参加志愿服务、投身公益等活动。三是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踊跃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强化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要完善大学生实习实践相关法律法规,并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为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合法权益和积极性提供保证。鼓励并支持企业积极承担接受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社会责任,努力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构建实践与教学全方位育人共同体,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新时代高校要牢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更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紧密相连。能促进新时代青年在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梦想、实现全面发展。
(四)利用新媒体新手段,增强立德树人理念宣传力度,牢牢占据新型话语空间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大数据、微时代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固定局限,形成了新型的信息传播和网络影响。大学生群体是伴随着网络发展成长的一代,更容易接受并受其影响。高校大学生的传统话语交往空间早已被现代技术所驱动,同时其也被以网络信息为媒介的新型话语空间所挤压和占领,为保证使广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的文化洪流之中站稳脚跟,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不受其弊端影响,因而,我们要增强立德树人理念的宣传力度,促使新型传播媒介为高校立德树人思想领域的建设搭建平台,使得高校立德树人思想的宣传教育牢牢占据新型话语空间,从而,为高校立德树人思想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是新媒体对课堂教学环境:高校应将新媒体与网络同教育教学相融合,抢占网络新阵地,让主流思想与主流意识占领网络空间,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融入新媒体元素,增强师生互动交流,由“灌输式”向“互动型”转变,打破学生自身对传统教学方式沉闷、疲劳、倦怠的错误思想观念,提升教学质量效果,达到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思想教育工作新发展。同时,要善于把握网络发展新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遵循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规律,使高校理论课教学与新媒体网络高度融合,增强高校立德树人思想的宣传力度,旗帜鲜明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的实效性。二是新媒体对校园环境:在新时代的今天,网络传播成为了主流媒介,其信息丰富、操作简单、互动快捷的特点深受高校大学生的喜爱,高校在顺应网络发展的大趋势下,积极优化校园环境,加强网络宣传建设,例如:学校开设与立德树人思想相关联的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通过这些新鲜的媒体平台创新立德树人思想的话语形式和方式,能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对立德树人思想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因此,营造好课堂上与校园内,线上与线下的宣传教育环境,使高校成为培育学生立德树人思想的主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