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形之意化有形之体
——融合传统文化的文创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2019-01-20任静莉

统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创传统设计

任静莉

(太原工业学院设计艺术系,山西太原030008)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地追求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创设计作品。文创设计是针对代表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进行再破译与再编码的过程,可以实现文化内在基因的重现与活化,链接人们的物质体验和精神诉求(张子康和罗怡,2010)[1]。因此,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其不仅可以为文创设计增添色彩,使其具有艺术感染力,还能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创的载体形式更好地进行传承与推广。传统文化的内容虽然具有无形性、多样性、无规律性等特征,但文化的内在特质却是长期稳固不变的。传统文化与文创设计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升文创设计的经纬度,推动文化创意市场的全方位、多元化发展,而且通过创意设计,可以获得更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创设计作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提高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强化实践类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带动和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王云和石元伍,2006)[2]。文创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文创设计方向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很大。目前的文创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应该得到改革创新,以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文创设计能力和商业应用扩展能力,并根据文创市场的实际需要,更专业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高校文创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高校文创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占用较多的时间讲授文创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给学生布置较为单一的文创设计任务,这样就算完成了整个文创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是不利于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和研究,使文创设计既具有趣味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消除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厚重感,从而实现文化的再现和传播,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需要经过全面而系统的学习,否则无法在设计过程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展现。由此,教学结果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设计形式过于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要么设计结果与设计初衷背道而驰。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会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文创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文创产业市场对文创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严重制约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及个人的未来发展。

针对文创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开始思考传统文化+文创设计的教学触点:一是结合时代背景,为学生理清传统文化+文创设计的语义,快速建立起学生对文创设计的系统认知;二是结合专业背景及市场需求,探索行之有效的文创设计教学方法;三是文创设计的衍生路径对专业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这样的思考引入教学,以期探讨可行的传统文化+文创设计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认知和有效的设计路径,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无形之意”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实现文创设计的“有形之体”。

三、传统文化元素与文创设计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文创设计是指与文化创意相关的设计形式,它是在吸收、借鉴、融合多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融入浓厚又多元的传统文化特色,“再设计”出新的文化创意形式(吴声,2016)[3]。现阶段,我国的文创设计已不完全局限于对传统文化的拼凑、连接、重复、叠加,而是更看重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意表达。因此,在文创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外,我们设置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与借鉴”教学环节,分别从“传统文化符号意蕴与境界的传达”“传统文化符号特异艺术特征的体现”“传统文化符号‘讲故事’的表现形式运用”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知识模块界定,建立起学生对文创设计的系统认知。

(一)传统文化符号意蕴与境界的传达——非遗传承人进课堂

我国五千年的人类文明积累、沉淀了优秀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都在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中遗留下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即便它是无形的,也不影响我们通过文创设计并借助材料载体再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传统文化符号在特定的载体中能够表现出特有的华夏意蕴。例如,剪纸艺术可以借助纸张的色彩魅力和剪纸艺术语言的构成形式表现传统文化符号的特色,饱含了创作者所表达的各种人文清欢以及丰富的哲学观、世界观。在教学设计环节,我们邀请山西代县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岩松走进课堂,为学生介绍剪纸的艺术源流、演变历史等,重点讲解山西代县剪纸的地域文化特色,并进行现场的技法教学与演示。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受益匪浅,他们也开始利用自己设计的剪纸图形进行文创海报及品牌包装设计,以彰显剪纸文化的精髓以及文创设计的内涵。

文创设计能够营造一种特别的意蕴和境界展示传统文化内涵,使欣赏者充分理解其中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在文创设计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基调,指导学生通过文创设计将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现出来,达到传统文化内涵与文创设计的高度融合。如何在文创设计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元素的优势,是高校文创设计课程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传统文化符号特异艺术特征的体现——分组研究、成果汇报

传统文化最为珍贵的力量在于其具有与众不同的寓意。在文创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元素的“形态”和“涵义”时,我们应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本质,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精髓,通过文创设计展现其精华,使传统文化元素所具有的美好寓意得到完美体现。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在“传统文化符号特异艺术特征的体现”这个大主题下,每个小组成员商讨、界定本组具体研究的小主题,共同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依托传说故事、名胜古迹、诗词歌赋、民族戏剧、民俗等具体内容,通过参观走访、资料收集等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再以小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其中,有一组学生受到黄永玉先生极具“漫画风格”水墨画的启发,深入研究丰富的画面意趣与传统道家思想,对山西太谷饼的包装进行改良设计,传达出知足常乐、淡泊闲适的人生智慧。由此可见,文创设计在设计意识和风格方面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与当代的艺术设计理念一致的。

(三)传统文化符号“讲故事”表现形式的运用——影片展演、个人总结

文创设计不仅仅是追求所谓的造型和美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讲故事”这种形式把故事的能量认知传递到文创设计之中。在现代文创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多样,“讲故事”这一有趣的表现形式占据了重要地位,其初衷是让观赏者对文创设计有更深入的设计体验和情感互动。这样的文创设计需要充分体现故事情节,以强化观赏者与文创设计者的情感共鸣。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收集了很多被市场广泛认可的“讲故事”文创设计案例,以影片的形式进行展演。例如,我国台湾地区“掌生谷粒”农产品品牌的海报文案是“神农后裔,做自信的米”,它讲述了一个“台湾人生活风格”的故事。学生在观看影片后要写一份观影总结,内容是怎样讲故事、怎样讲好故事以及怎样讲好文创故事。在这个模块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将成熟的文创故事进行影片剪辑,并增加新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较新的文创故事,进而利用文创设计作品讲述属于自己的文创品牌故事,使文创设计的附加价值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可视化得到提高。

四、文创设计项目的教学指导与实践

在融合传统文化的文创设计项目阶段,我们将“天下大同”城市旅游文化创意设计与推广这一商业研究课题作为课程的综合作业。我们以“天下大同”文创品牌理念及文创衍生设计的需求导向为基本设计诉求,为学生设计了“传统文化认知与解析”“设计视野和思考维度的逻辑整理”“文创设计基础元素的设计思维导图”“由符号到载体的情感衍生设计”“材料载体的视觉表现实验”五个环节的项目实践内容,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山西大同的城市旅游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该环节主要围绕“天下大同”文创设计主题和城市旅游衍生设计的需求定位进行教学指导和实践,以期提升学生对城市旅游文创设计的整合、认知、解析及实践能力。

(一)传统文化认知与解析

基于“天下大同”城市旅游文化创意设计与推广这一研究课题,传统文化认知与解析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了解山西大同地区的历史文化,挖掘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文化的再设计”观念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将当地历史文化元素凝练成“短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头脑风暴”式罗列。由此,学生对文创设计的初步认知得以确立,创意视野与思考维度逐步得到拓展,并在进一步明确设计立场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探究具体的设计表现方法和设计完成路径。该环节的设计最终促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文创设计有较为深入的认知,通过设计作品塑造传统文化价值。

(二)设计视野和思考维度的逻辑整理

逻辑整理是将从传统文化解析与认知环节得到的相关传统文化“短语”进行逻辑层面的整理与分类,包括山西大同的相关地名、人名、地方特产、历史建筑等类别。将这些整理出来的类别进行拓展、衍生,我们就能够得到涵盖地域文化、风俗、图腾、历史名人、传记故事、手工艺品、历史建筑、风景名胜等的“二级短语”。我们将这些“二级短语”再次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初步筛选出山西大同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文创设计基础元素。同时,这些基础元素还可以划分为“外在的表现形式”与“内在的意境和精神”两大类,留作以后使用。

(三)文创设计基础元素的设计思维导图

分组后的各组学生将选定的文创设计基础元素进行思维导图环节的设计,思维导图是从“无形之意”到“有形之体”,将文化梳理、内涵建构、设计衍生、推广传播作为思维导向的四个重要方面。思维导图要多路径地梳理山西大同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明确文化内涵构建的诸多可能性,使设计思维转化路径能够得以清晰展现,并逐步实现从文化内涵总结到IP文创符号概念的转化,直至文创设计的视觉化生成,最终完成从视觉符号到触觉载体的文创设计作品(汪泳,2017)[4]。

(四)从符号到载体的情感衍生设计

情感衍生设计的重点是确定“天下大同”城市旅游文创设计的大方向,即历经不断的演变而产生从“无形之意”的符号到“有形之体”这种新的物质载体。基于“无形之意”符号进行转化的衍生设计方法,可以从纵向逻辑和系统逻辑两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纵向逻辑训练主要是针对设计衍生的路径进行探索,即将“天下大同”文创品牌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推导最终凝练出“无形之意”的视觉品牌核心符号,从而确立符合设计课题需求的“无形之意”的传承与传播路径,进而衍生出能够激发文创市场吸引力的设计融合点。

系统逻辑训练主要采用以视觉符号转化为材料载体的方式进行,即以从纵向逻辑训练中得到的文创设计视觉符号为基础,系统逻辑训练需要分析多维度的市场交叉点,并快速建立起系统性的设计衍生框架,最终得到“依据前期设计规划进行的有计划、有目标设计及转化”这样的结果。在系统逻辑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重情感化的表达,对外观、质感的设计要符合本能层级的情感体验,注重消费者日常的行为方式与文创设计的互动体验是否符合行为层级的情感体验(王昭,2019)[5]。在设计中注入消费者对文化、民族风俗乃至生活环境的思考,是考虑反思层级的情感诉求方面所需完成的工作。

(五)材料载体的视觉表现实验

文创设计的形式和形态是多元的,利用材料载体的视觉表现可以拓展文创设计过程中的表现维度,包括文博艺术文创设计、器具物品文创设计、民族文化创意设计三类材料载体。对于如何将情感衍生设计的结果应用于材料载体,我们以优秀的文创设计为案例进行了展示与说明。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龙形金步摇夜光书签”和“锦上添花书签”分别提取了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镀金点翠鸟架步摇”和“山茶锦鸡图轴”的图形元素进行文创设计,采用金属材质,利用技术手段使传统图案更加美观。颐和园的“颐和六景”系列文创设计则是将“颐和六景”设计成扁平化且极具装饰意味的插图,应用于冰箱贴、餐垫、杯垫、文件夹、行李牌、PU皮面笔记本、手机盒、钥匙扣、丝巾等载体。纳西族的东巴纸系列文创设计采用了纳西族东巴祭司用来记录东巴经和绘制东巴画的专用纸,应用于灯具、硬壳笔记本、书法册页等。诸多的案例展示加强了学生对材料载体的认识,促使其在课堂上举一反三地进行思考和运用。

“材料载体的视觉表现实验”项目训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让学生在课下寻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纸品、木料、纤维、金属、塑料等,通过切割、编织、衍缝、粘贴等技术处理,再经过多次的改造实验,得到多种不同方式组合的材料,增加设计形态。例如,有学生将选取的18个大同旅游景点进行图形设计之后,输出成视觉符号,使用有色纸材加黑色海绵胶一层又一层地进行叠加,使得原本扁平化的设计有了活化与创新,形成极具立体感的文创设计。第二阶段训练可以让学生对既定的丝巾、杯垫、钥匙扣等载体进行应用衍生,也可以打破专业界限,与产品设计专业进行合作教学,以设计出更贴合主题的文创设计载体。

五、结语

在2019年的“两会”上,“文化+”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同时,“文化+旅游”“文化+互联网”等已经成为新兴发展领域。要想破解文创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难题,高校必须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

文创设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可以作为衡量文创设计发达程度的标准。新媒体、互联网时代迸发出的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促成了学生掌握文创设计基本创新设计方法的途径。融合传统文化的文创设计是积极的教学探索,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无形之意”的内涵构建是文创设计课程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信息与感性思维进行交叉、互动、融合、提炼,最终形成精密而科学的创意思维总结,这是文创设计理念的一种立意和启迪。在“传统文化认知与解析”以及“设计视野和思考维度的逻辑整理”阶段,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整个设计任务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调研。前期的设计调研资料越完备,越有利于学生积极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促进设计灵感的迸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无形之意”做一些预设练习,预设应是设计者对前期资料进行反复推敲得来,从中发现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筛选,最终完成“无形之意”的内涵构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愿意动手、动脑,勇于独立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通过大胆实践,在具体的项目实践探索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小组的课程项目作品分别拿到省级及国家级比赛的奖项。

在“互联网+”的时代,文创设计课程应当基于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开放式先进教学理念,以“艺术与科技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依存、思考与实践相协调、活化与创造相统一”四个方面作为教学根基,通过教学强化基于“无形之意”的内涵进行“有形之体”设计的衍生和转化(刘珊珊和孙砚强,2019)[6]。文创设计的培养方式不能局限在对“知识”本体的认同上,更要强调“无形之意”的观念性与“有形之体”的技术性、艺术性并存。总之,融合传统文化的文创设计课程实践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理论研究意义。

猜你喜欢

文创传统设计
陶溪川文创街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