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精准对接

2019-01-20高天艳

统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山西基础红色

高天艳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一、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第一批“00后”已上大学,他们成为引领潮流的“空手到”。他们是在“微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决定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的多变性和波动性。另外,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冲突与矛盾的复杂性以及情感需求的互动性等,随时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比如,部分学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和表现,他们更关注自我、个性张扬、不思进取,甚至有淡漠、出世的人生态度(网络用语是“佛系人生”),这些大学生的“三观”发生扭曲。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主渠道,承载着青年大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并且可以在为祖国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可以说,“基础”课是一门帮助大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修身养性、成为有本领、有作为、有担当的人、兼具思想性与政治性的理论课程。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这门课能帮助学生对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有明确的目标规划,通过学习理论和相应的社会实践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品德高尚的大学生,成长为祖国需要的“四有”新人。

新时代,文化呈现多元化,信息高度网络化,加之大学生不断增长的主体性等客观因素,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基础”课教学应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特征,不断进行改革。目前,“基础”课改革的重点仍多停留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上,虽然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现阶段教学仍处于泛泛讲授和单一灌输。作为“00后”新生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如果只用灌输式教学,就会使“基础”课教学内容显得空洞乏味,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显得陈旧与单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教师的这种照本宣科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到课率低、课上爬倒一片、低头一片”的局面,课下关注率自然也不会高,很难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任务,“基础”课教学必须紧跟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实际,充分掌握学生现有的思想情况、学习兴趣,合理谋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因此,我们应把实践教学有效融入课程之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好地运用于实践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引导实践。

为了充分发挥“基础”课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更早地与社会联系,了解社会状况,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在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这一教学环节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红色文化不仅包含深层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崇高理想信仰的启发和教育功能,它是红色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红色文化持续发展的力量之源;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和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成红色文化代代相传的基础。红色文化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它是先进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红色文化的本质始终是建立在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热爱和平的基础之上,是以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为动力、以为民谋福祉为最终目的的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不怕牺牲、不怕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思想政治理论红色文化的实践教学中,应注意三个方面: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并不是参观旅游,也不只是教师把过去的静态事例与事实讲给学生,而应是鲜活的,即能体验当时革命场景的动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从教学认知来看,在整个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应从头到尾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应把红色文化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有效结合,进行反思,找到与自己学习生活有关的主要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知识判断;最后,从教学主体和对象上看,教师在红色文化实践中扮演的是指导者,学生才是实践的真正主体,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问题意识进行实践,培养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山西红色文化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特点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中,山西是最早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的省份之一,曾是八路军总部及三大主力师所在地,也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心,它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在解放战争期间,山西成为支援民族解放的战略基地。山西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灿烂的红色文化,在中国文化大观园中占有独特地位,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作为年轻一代,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因此更需要感受红色文化,传承其所承载的共同理想。山西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题材广泛,在“基础”课教学中有独有的特点。

(一)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基础”课可实现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将红色文化实践引入“基础”课,是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必要延伸和补充。给学生选择红色文化的相关主题时,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课本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同时,选择调研课题还应突出所学内容的重点,要与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否则,脱离教材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社会实践不具有相应的理论指导性。

1.山西红色文化可对大学生发挥思想上的引领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教育的目标。“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主课,必然发挥着思想上的指导作用。追溯山西革命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起,山西就开始建立相应的地方党组织,使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山西不断发挥影响,帮助山西人民在艰难探索中找到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山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充分发展,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性。它还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因此,运用山西红色文化所体现的真理来教育大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跟党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培养其成为党的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山西红色文化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红色文化的精髓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体现着优秀的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观念,这与“基础”课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在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山西儿女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积极投身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抗日战争期间,山西有15万名优秀儿女加入共产党,60万名热血青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山西北上、西进、南下的干部有2.5万余人,成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和开辟新区工作的重要力量。据有关部门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西籍的革命烈士达10.5万余人。运用红色文化的宝贵精神来鼓励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大力宣传和发扬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把爱祖国与爱山西相统一,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一体化事业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3.山西红色文化可塑造大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通过对山西红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年轻学生可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完善的人格品质。山西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既有“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也有“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这些红色文化可激励大学生认识崇高抱负与求真务实的关系,珍惜青春,把崇高的理想付诸实践、勤奋学习。同时,可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不断弘扬时代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提升综合素质。

(二)山西红色文化融入“基础”课可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大学应以“基础”课为载体,将红色文化以多种方式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中,体现红色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理想信念和“三观”等方面的价值。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既要采取校外实践的形式,还要与校内实践相结合,在校外实践的基础上,辅之以校内实践。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在我国的先进文化中,山西红色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山西的红色文化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总数达3399处,其中约500处为文物保护单位,62处为红色旅游景区,31处为红色旅游精品,15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纵观整个山西的革命历史,环境越是险恶的地方,战斗也越艰苦,艰苦的环境练就了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他们不怕牺牲,冲锋陷阵。山西这片红色的革命土地上曾涌现无数的革命英雄,如红军东征时牺牲在吕梁山的刘志丹、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八路军最高将领左权、毛泽东亲自提笔书写“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为革命献出年轻宝贵生命的刘胡兰等。山西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形式多样的教学需求。

校内实践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可以观看发生在山西的红色经典影片、对红色文化进行课堂讨论、现场讲座等。例如,可以邀请兴县蔡家崖的老红军来校给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还可直接与师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也可播放《吕梁英雄传》《太行山上》等影视作品。

校外实践教学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首先,可带领学生到忻口战役革命纪念馆及战争遗址、武乡八路军纪念馆、牛驼寨太原解放战争纪念馆等进行现场教学。其次,还可与大学生寒暑假期间的“三下乡”等社会实践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最后,也可关注学生家乡的红色文化,针对家乡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进行必要的实践调查。

(三)山西红色文化在“基础”课教学中具有相对可操作性

社会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走出去”的形式,是“基础”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旨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缺陷,但也应充分考虑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大量经费,还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而且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否则,整个活动方案不可能顺利实施。

实践调查要顺利进行,必须征得学校行政部门、学院相关领导、教师的大力配合与支持,否则,这项活动就会变成水中月、镜中花,只能是在网上查查资料,达不到真正社会实践的目的。有些社会实践活动还需要社会机构的支持与配合。例如,“反腐倡廉典型案例分析”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要到监狱开展教学,就要得到省级司法行政主管部门、省监狱管理局、所去监狱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还需要公安部门对师生安全的保障,并遵守一定的保密要求,组织起来相当不易,必须由学校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这一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山西红色文化在“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组织起来相对容易。一方面,山西专门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多,仅吕梁市就有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要学校或教师与红色教育基地联系即可,不必取得当地政府与社会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便可实施。另一方面,山西红色革命遗址较多,只《山西革命遗址通览》一书图文展示的红色遗址就达500余处,这些遗址大多是免费对外开放。

山西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革命遗址众多,山西高校在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过程中,只要在学校驻地就可选取既符合教学目标与要求,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的红色教学资源,充分满足教学需要,从而帮助青年学子在“三观”养成过程中,清晰地明辨世界,坚定中国精神,确定人生方向与目标。因此,山西红色文化教学实践与其他社会调查相比,在资金、人力、安全和人际关系方面更简单、更直接、更有效率。

三、新时代山西红色文化进“基础”课的创新之处

通过对大一新生近500人的问卷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非常有必要把山西红色文化贯穿于教学中,但86%的学生对山西红色文化(如英雄人物的事迹、红色遗址、典型战役等)了解较少,14%左右的学生能举出一些人物、遗址和故事等。同时,学生也提出把红色文化与“基础”课教学相结合的一些方式方法,如学生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唱红歌、观看红色经典影片、到革命遗址参观等。

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对新时代红色文化教学的需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新时代山西红色文化进“基础”课的创新之处。

(一)理论层面

1.做到红色文化资源与教学方式的紧密结合。从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基础”课教学相结合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可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例如,位于武乡县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一座全方位反映我国北方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纪念馆,它充分复原了太行革命根据地的面貌,记载了革命军人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和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太行人民为民族解放做出的巨大贡献。将这类红色资源应用于教学中,就可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勇敢顽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太行抗日风貌来展现,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一方面,它可以丰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课堂上枯燥的理论讲解变为学生积极参与、喜闻乐见的户外体验,学生从中可感受到革命成功的不易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它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使他们对中华民族精神达到知、情、意的统一,自觉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中。

2.做到红色文化与教学实效的紧密结合。两者的结合可以使红色资源得到充分直观的利用,把红色文化教学作为“基础”课的主渠道,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山西文水县的刘胡兰是三晋大地上涌现出来的优秀年青共产党员,她面对敌人时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表现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崇高革命气节。利用“刘胡兰纪念馆”这一鲜活生动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现场教学,能够直观地反映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这是进行革命道德教育的典型题材,在当代思想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3.做到红色文化服务教学与服务社会的紧密结合。山西红色文化在高校“基础”课教学中的探究,应为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广泛的社会辐射力作出贡献。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应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高校教师应收集整理和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史料、文献、文物等,深入研究山西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和精神要义,通过专题研讨、学术论文、专著等形成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山西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为政府决策咨询提供思路和建议,为山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转型发展提供服务。

(二)实践层面

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突出实践在育人中的重要功能。同时,它也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基本原则”。

1.山西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在实践环节,还应考虑高校的实际、学校相关人员的配备以及经费来源等问题。学生在实施红色文化调研时,既可把家乡的红色文化作为调查对象,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感兴趣的红色文化进行调研,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同时,学校要建设相对稳定的“基础”课实践教学基地和平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山西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较多,学校相关部门可与基地联系,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团队和学术骨干,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健全教育教学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高校红色教育开辟“绿色”通道,不断推进红色教育教学工作。例如,太原高校可以和太原解放战争纪念馆建立长期共建共享关系,学生可利用周末去实地学习和感受红色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同时,山西各高校还可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如兴县蔡家崖革命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等著名文化遗址。各高校可依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吕梁英雄传》等红色文化作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红色遗址,学唱红色歌曲,讲述红色故事,背诵红色诗词,写红色体会,也可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老党员进入校园、重温入党誓词等,不断唤起学生对山西红色文化的崇敬,并将其转变为坚定的政治信仰。

2.实践层面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可有效增强“基础”课程的吸引力。体验教学通常经历四个环节,即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行为是关键。在教学中,如果能设定一定的情境,可对学生的大脑和神经、视觉与知觉进行一定的刺激,让学生获得个人经历和感受,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说,这种体验式教学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

“基础”课体验式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通常情况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是理论灌输。理论灌输不同于“填鸭式教学”,它必须用理论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这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还要充分了解学生,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一定的教学载体。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3]单一的情感灌输很难奏效,只有通过个人体验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境为基础,将“灌输”与“体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高校“基础”课程成为大学生的精神盛宴。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多样生动,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体验式教学的有效载体。

猜你喜欢

山西基础红色
我在山西等你
“不等式”基础巩固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红色是什么
“整式”基础巩固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红色在哪里?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