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发展探究
2019-01-20符妤丰
符妤丰
(江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的简称,这一名称源于1983年我国成立的学术团体——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1]。就学科性质来看,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已习得第一语言的语言学习者进行的汉语教学,属于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因此,也有人将对外汉语教学定义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或“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2]。鉴于以上两种定义的局限性,鲁健骥认为应该重新诠释对外汉语教学的内涵,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要素,并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涵概括为“中国人将自己的母语汉语教给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3]。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应分别按照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进行思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在明确教学者、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四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可将对外汉语教学概括为“中国人对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外国人教授汉语,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而作为一门学科,需突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并综合考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将其定义为通过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揭示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的客观规律”[1],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一门综合型、应用型学科。事实上,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远远早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创立。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确定研究对象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关键所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更确切地说,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其研究内容包括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全部要素、环节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外部联系。全部要素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外国人、汉语以及与之相互联系和产生作用的其他因素,全部环节包括学科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1]。
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述评
(一)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发展历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
1.雏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准备阶段或雏形阶段。这一时期,来华留学生规模小、人数少、来源单一,对外汉语教学机构数量和教师数量都不大,对外汉语教学仅作为一般的教学任务,还不是一门专门学科。此时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研究都处于“经验型”阶段,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大多是对国外语言教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或是对教学方法、教材教案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完善,尚未进行科学和系统的理论研究。这个阶段近30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和积累,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初创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创建阶段,也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初创阶段。1978年3月,吕必松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建设”[4];1983年6月,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正式成立;1984年,以教育部主要负责人的报告内容为标志,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得到我国政府的认可。学科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三项任务,分别是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加强理论研究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而加强理论研究是其中的核心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对外汉语教育学界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究,涉及汉语特点、汉语具体语言现象、词汇和句型的定量分析、汉语和外语对比研究等多个领域,大量论文和专著发表、出版,科研成果呈井喷之势。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包括七个方面:第一,基本构建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体系,以吕必松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一书为代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受到广泛关注,以鲁健骥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和田士琪等的《从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看教学方法的改进》为代表;第三,比较文化研究开始起步,以张占一的《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为代表;第四,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成为新的研究领域;第五,教学理论研究涉及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如教材编写、测试、文化因素教学和语言技能训练方法等[4];第六,《汉语水平考试(HSK)大纲》编制出版,为汉语水平考试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第七,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进行广泛介绍的同时,注重总结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
3.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在初创阶段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科理论研究更加广泛、深入和系统。第一,语言学习理论成为研究热点,语言学习者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教学理念随之发生重大转变,语言学习理论座谈会的召开进一步促进了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王魁京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第二,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大量学术论文公开发表,杨慧元的《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是代表性专著。第三,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得到全面系统总结,吕必松的《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和赵金铭的《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现状与前瞻》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第四,以盛炎的《语言教学原理》一书为代表,系统介绍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第五,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测试理论的研究成果,汉语水平考试通过鉴定并在国内外推广[5]。
4.深化阶段:进入21世纪后至今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化阶段,学科理论体系更加完善,研究对象更加广泛,研究方法更加多元。第一,李泉、赵金铭等人分别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思路,理论框架更加完善、细致。第二,对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研究和探讨持续受到关注,集中表现是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和教学网站的建立。第三,对语法、汉字、语音、词汇和句型的教学模式研究多元化。第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刘颂浩的《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是标志性成果。第五,汉语认知研究成为热点,2000年至今发表且被中国知网收录的汉语认知方面的论文达2280篇。
综上,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在各阶段的特点各异,且先后出现不同的研究热点。总体而言,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这个过程呈现三个方面的趋势:一是与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关系上,从重点介绍和应用国外理论到研究热点逐渐与国外语言教学理论发展同步,再到更加注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二是研究重点从宏观的体系构建转为对教学各因素和环节的深入研究;三是研究方法从单纯的语言研究方法发展为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等研究方法。
(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经历了自身发展过程,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吕必松(1992)将对外汉语学科理论分为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其中,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有关的文化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教学理论作为该学科理论的核心,为阐明教学中存在的客观规律,需要把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等包含在内,并对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基础理论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和支撑,其发展进步必定促进教学理论的进步,同时后者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前者的进步。教学法研究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因内容广泛,可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不同层面进行概括[4]。
束定芳、庄智象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一书中提出对外语教学理论的划分是分层次递进式的。第一层次为基础层次,是本体论层次,以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本质以及外语学习过程的本质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融合了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多种理论;第二层次是实践论层次,主要研究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如教学机构的设立、教师的培养、教学大纲的制定、评估体系的建设等。第三层次是方法论层次,讨论如何将实践层次的方式方法贯彻实施。
崔永华(1997)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分为学科支撑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学科应用理论三个层次。支撑理论是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依赖发展的相关及相邻学科的理论,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基础理论是指导本学科教学和研究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涉及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汉语语言学、学科方法论和学科发展史等;应用理论是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上建立起来的直接指导学科教学实践的理论,涉及总体设计理论、教材编写理论、课堂教学理论、语言测试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6]。
刘珣(2000)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应分为基础理论和运用研究两个方面。基础理论包括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和学科研究方法学等内容;应用研究包括运用其相关学科及本学科基础理论,并专门研究了课程总体设计、学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7]。
赵金铭(2001)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应包括四个层面,分别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工具论。第一层面是本体论,即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第二层面是认识论,即从事汉语习得和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第三层面是方法论,即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理论基础是教育学;第四层面是工具论,即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如何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8]。
综上可知,前期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本身,理论多而缺乏具体的工作流程。然而,随着人们研究视野的拓宽,后期也有学者开始着眼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研究学科理论,因此更多倾向于工作流程而缺乏宏观构建。总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体系所进行的研究无论出发点是立足于理论还是着眼于工作流程,从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角度来看都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制约因素
自学科创建至今,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过40年的发展,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理论建设逐渐走向成熟。不过,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仍存在瑕疵甚至漏洞,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一)学科属性归属
针对对外汉语学科属性的问题,学界有过多次探讨。上世纪末,围绕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学科还是语言教育学科这一问题,学界展开过热烈的讨论。有学者认为,语言教学不需要纯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不应纳入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范畴,实际上应是语言教育学的范畴。原因在于“把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的第二语言教学仅仅定位于其支撑理论之一的语言学是不恰当的”[9],这种观点在今天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这种观点局限于早期的“应用语言学”概念的内涵,而忽略了这一概念内涵的变化与发展。作为交叉型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需要多种理论作为支撑,若只注重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属性,将它完全归入语言教育学范畴,也一样有所偏颇[10]。
(二)理论研究主体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学科交叉性也更加凸显,这就需要研究主体不仅具备语言学、教育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掌握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方法,这就对理论研究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外汉语教师作为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体之一,本应发挥其优势,成为推动理论发展的重要群体,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外汉语教师还普遍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其对理论研究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受到限制,甚至还有些教师无心安排时间开展研究,偏向开展副业增加收入,更没有精力投身于研究领域[11]。
(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
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语言理论、一般教育理论、文化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是教学理论产生的基础,有系统的教学理论才能建立完善的教学法体系,从而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然而,现实中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往往存在矛盾: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依靠现有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无法解决,这是理论研究落后于教学实践需求;另一方面,有些理论研究成果尚未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这就是教学实践落后于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成果要转化为教学实践,关键是将专题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梳理,使之系统化、成熟化。如果只是把综合研究看作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那么就会割裂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关系,造成两者的隔阂。目前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应用中常出现大段时间空白,理论不能迅速服务于实践,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综合研究。特别是教材编写方面,由于缺乏综合研究,许多教材编写者没有对专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梳理和归纳,编写的教材内容趋同,缺少创新和提高[11]。
四、启示和建议
(一)启示
综合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得到三个方面的启示。
1.学科理论研究和理论体系的发展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以教学问题和难点为突破口确定研究主题,最后应用研究成果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理论问题,这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和完善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指明了方向。同时,随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也会随之调整和完善。
3.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不仅得益于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启示,而且得益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
(二)建议
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学科理论发展经验,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虽有了丰硕的成果,也已建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但鉴于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在构建学科理论框架时,应注重把握好框架的层次,避免因过于宽泛而导致的模糊不清。
2.明确学科性质和特点。目前学界在学科理论共识性方面存在问题,实为学界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性质与特点缺乏科学认识所致。对外汉语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依托,这也是该学科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同时它与其他学科又不可避免地保持或远或近的关联。基于这一特点,在对学科理论进行界定时,要尽量避免以点概面和涵盖过泛,以免使学科自身特点不明。
3.厘清相关学科间的关系。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国外的汉语学习者数量激增,进而推进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的发展。国际汉语教学、海外华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之间既不是互相对立,也不能互相替代。事实上,此三者同属应用语言学,它们依托“大汉语”这一载体,互为补充、齐头并进,共求发展将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格局。
4.持续关注国内外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产生了一个个理论研究热点。汉语作为世界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一员,其学科理论的建设需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建设经验,扬长避短。同时,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现实素材和丰富经验。要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不断发展,必须持续关注国内外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并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要完善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之具备开展理论研究的能力和素质。二要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从事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在激励机制和资金投入方面强化科研导向。三要鼓励开展跨学科合作和研究团队建设。
汉语国际传播在中国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的形势下,迎来了更多利于自身发展的机遇。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理论应在世界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汲取相关经验,不断完善,以求得更快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