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7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2019-01-20黄相怀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发展

黄相怀

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并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实践创造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意义和理论内涵。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头连着党的领导,一头连着马克思主义,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内涵十分厚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使中国发展富强起来的最有力支撑

近代以来,陷于危亡的国家很多,但采用社会主义方式成功实现救亡图存的并不算多,中国就是其中一个;冷战时期,渴望独立自主发展的国家很多,但能够实现独立自主的国家并不算多,中国就是其中一个;20世纪后半期,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很多,但坚持原有社会制度不变同时又成功实现发展的并不算多,中国就是其中一个;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很多,但较好摆脱危机影响进而有效推动改革发展、提升社会治理的国家并不算多,中国也是其中一个。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关节点上,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搞得更清楚一些,有助于人们更加透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更好演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活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推进现代化的基础性优势

任何国家要想从传统走向现代,现代化都是绕不开的必修课,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样的路径上实现现代化。具体到中国来说,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救国救民、强国富民两大历史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①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13年1月5日。从完成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历史必然地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以求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以求民众解放,反对官僚资本主义以除旧布新。过往的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表明,农民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都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使得中国人民看到了实现民族独立、民众解放的希望,从而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上篇”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实现强国富民的历史重任看,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发现,如果不顺势开启中国革命的“下篇”即社会主义革命,那么非但革命胜利的成果难以巩固,且中国发展依然缺乏强大动力与支持。由此,保障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确定中国发展的真正奠基,是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所完成的政治形态、制度形态和社会形态等为前提和基础的。

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中国传递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清除了中国走现代化道路的根本障碍,为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变革、走出一条成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其内在机理在于:对后发国家来说,现代化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就是社会动员问题,即动员起全社会绝大部分的物质、精神和劳动力量等要素共同推进现代化建设。而解决社会动员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对原有的社会结构进行分解和重构,使得参与现代化的各种要素充分活跃起来。这就必然需要一场政治的和社会的革命,这就是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最大意义所在。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改造,强行和局部地推进了现代化,那么,现代化要素的突然闯入与旧有的社会结构之间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冲突性后果。许多国家就是因为难以解决这一难题而掉入现代化陷阱的。社会主义革命之于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性意义,在于它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性的政治社会条件。这一点,在今天越看越重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汲取了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既有巨大成就,也有不少教训,这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的。从中国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体制使得中国能够在短时期内凝聚调动起全国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之路上的追赶超越;另一方面,由于对苏联模式缺乏深刻反思,由于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也遭受了严重挫折。从世界看,一方面,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社会主义为落后国家掌握自身命运、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制度机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一派欣欣向荣之象;另一方面,冷战所造成的紧张氛围,苏联的所作所为对社会主义形象的破坏,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内生发展动力难以持续等原因,也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逐渐陷于困顿。

在开创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进行深度理解和重新解读。他们认识到:理想的社会主义并不等于现实的社会主义;某国的社会主义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应然状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某个国家的具体国情结合得越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越容易成功;社会主义国家不惧怕战争,但主要应当向世界贡献和平性力量。如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获得了又一次新生:它甩掉了过去不恰当不适当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所带来的阴影,获得了在理论殿堂中它应当占据的神圣而崇高的位置。在深刻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孕育生长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是富有生机活力的、更加灵动活泼的,因为它是深度反思和深度学习的产物,它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2018年1月5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对二战后人类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吸收借鉴

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根本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坚守和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等等;另一方面,又通过改革开放途径引入先进技术、现代管理、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等等,从而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形态。前者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始终保持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始终不以毁坏原有制度体系为代价,后者则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充分吸收和融合了人类最新的现代化智慧与成果。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之中,既包含着滋养和助推中国现代化的有益成分,同时也包含着可能误导乃至损伤中国现代化的有害因子。从有益成分的角度看,那些技术的、管理的、现代手段性的内容,包括民主法治中的那些技术性的内容,总体来说对中国都是有裨益的;而那些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容,包括思想文化中的一些核心内容,可能会产生某些有害后果。比较致命的是,这两种成分往往是同时并存的,接受前者往往意味着必然要接受后者。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往往也都是西方化过程的根本原因——其实,发展中国家最想要的是现代化,它们并不那么需要西方化——特别是,如果西方化意味着原有制度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毁灭的话。那么,为什么中国能够吸收有益成分而没有被西方化呢?社会主义的抗体发挥了关键作用。或者反过来说,恰恰是因为具有强大的免疫力,中国才具有强大的对西方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吸收能力,才能够比较成功地借鉴和推广西方的现代化经验。事实上,由于缺少这种免疫力,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停滞于某个发展阶段而难以前进,从而出现进退两难的“现代化锁定”局面。这种局面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拒绝现代化。某些理论家想当然地认为,西方所谓的“好制度”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必然会产生“好结果”。殊不知,缺乏相应的抗体,这种移植所造成的“政治转基因”足以产生致命后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①习近平: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13年1月5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得中国拥有治国理政的独特优势

纵观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历史,即便根据直观印象,人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国利益、推动本国发展的最好武器。进一步说,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看,正确运用了社会主义,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使得国家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学习和具备的,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中国崛起。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中国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品格

现代化进程中,既要与世界经济体系融合,又不至于沦为弱肉强食的对象;既要对外开放,又要保持自身特性,独立自主异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②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独立自主是一种品性、品行、品质,是一种刚需。新中国临近诞生之际,发出的最强音就是:“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③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65页。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④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7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幸运的是,社会主义首先就提供了一种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思想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与实际条件相结合,必须在实践中寻找最合适的实现方式,解决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普遍真理,但正如列宁所言,其“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科学社会主义要求中国始终以世界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根据时代发展的主题来确定战略与策略。

“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发展起来也不容易。”①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1页。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以及富有智慧和勇气的中国共产党人,合力推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种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同时又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它是科学社会主义。所谓理论逻辑,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所谓历史逻辑,是指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逻辑”辩证统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并使二者有机统一的实践成果。在“两个逻辑”的共同驱动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喷薄而出。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增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使中国的现代化获得巨大的制度资源和制度力量

现代化,特别是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必然表现为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其最惊心动魄之处,莫过于如何积聚推进现代化的巨大发展动能,并且能够合理释放和管控这些发展动能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这个角度来说,制度资源与制度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来说,就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它是撬动现代化的“杠杆”,支撑现代化的“骨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现了它独特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和形成、改革开放时期逐步丰富和完善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体现了稳定性与活力性的统一、民主性与集中性的统一、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的统一。从推进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够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能够一以贯之进行长期规划,有利于发展的持久性、稳定性和战略性,等等。这些特点和优势,非但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而且相当多的发达国家也并不具备。

进一步说,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拥有和具备这些制度性优势?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它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0页。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要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又根据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党能够在风险和挑战面前迎难而上,充分发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优势,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动荡和贫困状态,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正确而坚强的政治力量能够把社会力量凝聚起来,各种势力相互争斗,甚至内战连绵。”①江泽民:《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4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给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实践智慧

既唯物又辩证,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正是因为深得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处处闪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独立自主、创新进取、广纳博取、包容多样等诸多实践智慧。关于这种实践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2012年11月17日。正是这种实践智慧,使得中国既享受到了现代化的成果,又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现代化的偏颇,实现了现代化的良性发展;既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参与全球化从而贡献世界,又保证了现代化过程中国家的独立自主性,捍卫了国家核心利益;既推动中国实现快速发展,又较好地缓和解决了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协调因素;既注重通过物质性因素来调动发展积极性,同时又强调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既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同时又不至于陷入民粹主义的发展泥淖,等等。

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指出,社会主义原则是能够运用于实际的,但是当它成为一种“实际运动”时,会因为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将是共性和特性相结合的一种制度,中国将来的社会主义会有自己的特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以高度的自信和创新精神,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继续开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得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具有扎实根基

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结合,是近代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件大事。70年来,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推进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孕育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要素,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写出民族复兴新史诗的同时,也写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版本,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可统归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一言以蔽之,因为它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最好脚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必然结果

“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③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第63页。哪一种方案能够救国救民、强国富民,哪一种方案就最具有历史合理性,社会主义就是基于这样的历史逻辑为中国人所接受并登上近代中国舞台中央位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④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13年1月5日。这个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深刻的历史合理性。

在社会主义方向上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红线。为了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性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奠定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体系。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一开始就充满着探索和开创精神,尽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二次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挫折与失误,但其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特别是其中所体现出的“走自己的路”的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①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13年1月5日。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伟大历史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体现和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40多年的改革开放塑造了它的基本形态,但它烙印着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风云变幻,传承着科学社会主义150多年的真理品格,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的理想追求,饱含着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历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巨大挫折而愈益展现其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一方面,它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它又从中国现代化实践中不断获得验证和支撑。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在这一框架下,中国发展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价值取向以及未来方向等根本性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了一整套集成性系统;同时,中国发展则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种实践性智慧,它不断地反馈并验证:应当如何实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均衡,应当如何基于现实情况框定社会主义的历史坐标,应当如何从现实发展中给理论以明确合理的反馈从而使之更具有生命力和指导意义。自己走出来的路,是自己的路,因而也是最稳妥可靠最有利于实现自己理想社会目标的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要义所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支撑性:在托举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逐步成熟成型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长期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轮廓已经显现。在实践层面,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理论层面,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制度层面,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总体定型并日臻完善,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日趋成型,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各项制度相互联系和贯通而形成的党和国家制度体系已经浮现,这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架构。总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成功调适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匹配,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步积累沉淀,已经呈现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样态,进而呈现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形态和制度文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蕴含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一切主要密码。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积淀的实践、理论、制度和文化成果,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实现国家统一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从现代化的角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性地解决了一个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不得不面对的若干重大难题,比如发展与稳定的两难,开放与自主的两难,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崛起与和平的两难,等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框架和运行逻辑下,一些易发高发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中国发展中得到了比较有效的管控和解决:发展以及发展所带来的不稳定问题,开放以及开放带来的自主性丧失的危险,效率以及效率所带来的社会不公问题,崛起以及崛起过程中对和平的影响等等。由此,中国的现代化才能够顺利推进。相比之下,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所以在一些后发国家不能顺利展开,其原因显而易见。“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跨我们。只要中国不跨,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①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0-321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好成长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表现为一个固定的结论,而始终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丰富深化,表现出良好成长性。“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需要改革开放,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起来,使它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②胡锦涛:《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党性》,《胡锦涛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0页。就此而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性质,但并不禁锢其发展而且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升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自我进化的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以及生成之后的演化,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动态性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其间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以及犯过的错误和经历的严重曲折,都反映了社会主义在中国本土生长的真实逻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开始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着力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切都充分表明,摆脱某种形而上学的桎梏,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其充溢着创新经验,到处体现着时代特色,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性品格,就是“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因此,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那么就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比之下,可以发现,思想僵化、利益固化、制度蜕化,是导致过去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覆亡的重要原因。要看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答的难题,并且,事业越发展、改革越深入,这样的问题和难题就会越多。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革命进行好,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面临的任务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幸福,寄托着世界上大多数爱好进步与和平的人们的美好愿望,对此必须要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①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6页。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