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礼貌原则及其表征域限

2019-01-20杨绪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礼貌言语准则

杨绪明,赵 莹

一、引言

“礼貌”是人在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中一项具有道德和伦理意义的行为准则,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中起重要作用[1]。礼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为了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而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道德规范。日常生活中的礼貌有三种表现形式:其一是言语礼貌(也可称言辞礼貌,即说话的形式、内容要有礼貌);其二是行为礼貌(即动作、行为要有礼貌);其三是仪容礼貌(即衣着、仪容的得体)。言语礼貌是礼貌概念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区分了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指出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言语是具体的、可感知的(下文称说体现礼貌特征的语言使用事件时用“言语礼貌”,称说礼貌的语言载体时用“礼貌语言”)。礼貌语言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之中,不同语言的礼貌用语规范也不尽相同,同一种语言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场合对言语礼貌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文献检索可知,礼貌原则相关理论多来源于西方,多是基于印欧语的探索,在引入中国后,具体对于汉语来说,这些礼貌原则有时并不那么适切了。因此,需要对前人有关礼貌原则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梳理、归纳,以期分析礼貌原则自身的使用域限等问题,这样才能推动礼貌言语行为及其理论研究。

二、言语礼貌原则及其研究源流

(一)国外学者的言语礼貌原则研究

在礼貌原则一说正式提出之前,与之相关的语用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戈夫曼(Gomllan)首次提出“面子”问题,他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掌握在他人手中。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因此,人们在谈话中往往是贬低自己,抬高对方”[2]。所以在他看来,“面子”问题是决定礼貌语言存在的充分条件,礼貌原则应该是适当地贬己尊人,以维护彼此的面子。

六十年代,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以及与“字面含义”相对应的“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是会话含义推导机制的总规则。合作原则划分为“质”“量”“关系”和“方式”四条准则[3]77-78。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会话双方都遵守合作原则时会话才能够顺利进行。如果有一方违反合作原则,而另一方没有识破,就会形成虚假信息,导致上当受骗或沟通失败。另外一种情况是一方出于委婉或者礼貌,有意违背了合作原则,受话者明白了这一点后,会在言语信息的字面含意之外去检索相关信息,推导出说话人的用意[4]。所以,从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礼貌语言中,我们也可以把礼貌原则归纳为委婉语准则,即隐瞒部分想表达的信息,用委婉的说话方式让对方去推测自己言语之外的用意,以达到不伤害他人自尊或者其他的语用目的。

六十到七十年代,约翰·兰索·奥斯汀(J.L.Austin)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将一个言语行为划分为三个部分:言内行为或说话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或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或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5]。例如,小男孩对妈妈说“我的衣服破了一个洞”,小男孩发出了有关这个句子的语音(言内行为),表达了他请求母亲帮忙缝衣服的意图(言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是妈妈随后帮他缝好衣服(言后行为),这就是“言语行为三分说”。塞尔(J.R.Searle)师承奥斯汀,根据“言语行为三分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当一个施事行为间接地通过另外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说话者的言语既意指他所说的,又意指更多的信息,此时间接言语行为就发生了[6]。在现实生活中,说话者常常通过说话行为代替施事行为,或者用疑问句式代替祈使句式,这样的间接言语行为反映出的礼貌原则是:尽量避免直接用命令或指派等言语来达成“取效行为”,应多用陈述或疑问句式为听话者营造出非强迫的氛围,同时为对方留出可以选择的余地。

在合作原则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基础之上,拉科夫(Rabin Lakoff)是最早(1973年)提出要将礼貌与“合作原则”结合起来的学者,她提出“要清楚”和“要礼貌”的两个会话要求,其中“要清楚”等同于格莱斯“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要礼貌”有三条次则:“别强求对方、给对方留有余地和让对方感觉友好”[7]148。其实,拉科夫提出的礼貌原则与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效果基本相同,主要原则可以被归纳为“不强求”。

八十年代,利奇(Geoffrey Leech)在他的著作《Principles of Pragmatics》[8]中提出了六条较为完善的“礼貌原则”,该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它包括:策略准则(Tact Maxim),尽量让别人少吃亏,多得益;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使自己少得益,多吃亏;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对别人少贬低,多赞许;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对自己少赞许,多贬低;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9]31。不过,也有学者指出,这六条礼貌原则中的“尽量”一词过于绝对[10],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其实也可以修改利奇的个别措辞,将其合并为三条原则:(1)适当抬高对方、贬低自己;(2)适当让利对方、自己吃亏;(3)换位思考、立场一致。

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在利奇“礼貌原则”的基础之上,又提出“面子保全论”。他们区分了“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是指对领地、个人活动范围及不受侵扰权利的基本要求(即维护个人主权);积极面子是指交际者希望拥有良好一致的个人形象或个性,且被人认可、欣赏的要求(即维护个人社会形象)”[11]61。在此基础之上,他们针对两种面子需求也提出了5条相应的礼貌策略:(1)直言(bald on record);(2)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虽然也直言相告,但视受话人的积极面子调整话语;(3)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虽然也直言相告,但视受话人的消极面子调整话语;(4)婉言(off record);(5)回避(non-performance)。在这5条策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点:“直言”与“婉言”本是一对反义词,却同时成为了其重要的礼貌策略。这也正好说明礼貌策略并不是所谓的“死规则”,应该根据具体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任务来决定应该使用哪一条礼貌策略。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的礼貌原则有:(1)根据受话人的理解能力选择其容易接受的说话方式;(2)尊重对方的主权、隐私;(3)称赞原则;(4)回避对方不愿接触的敏感话题等。

(二)中国学者的言语礼貌原则研究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礼貌原则”传入国内,中国学者也为这一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徐盛桓曾指出利奇“礼貌原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礼貌原则中没有覆盖到一些重要的不礼貌现象,如“当众骂街”“粗言秽语”等;“尽量少、尽量多”不一定任何时候都符合人们言语交际的普遍心理;原则中缺少要在意“第三方”感受这一重要部分[10]。这些内容无疑是对礼貌原则的重要补充,这些补充可以总结为三条礼貌新原则:(1)使用雅言,减少使用不文明言语;(2)维护对方的公众形象;(3)尊重第三方的感受。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顾曰国关于中国特色礼貌原则方面的研究受到学界重视,他强调了礼貌的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礼貌,二是在表达方式上礼貌,并提出了符合汉语礼貌交际的五条“汉化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5)德、言、行准则[12]。

中国礼貌言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表达称呼、所属物品、观点,以及在一系列动词使用等方面存在贬己尊人现象。例如把自己的姓氏称为“鄙姓”,他人的姓氏称为“贵姓”;把自己的女儿称为“小女”,他人的女儿称为“令爱”;把自己的意见称为“拙见”,他人的意见称为“高见”;把自己的家称为“寒舍”,他人的家称为“贵府”;把自己的探望称为“拜访”,把他人的登门叫“光临”等。这种贬己尊人的言语习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可以作为参照的是韩语、日语等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中相应的敬语系统,虽然相比西方语言有所不同,但是它同样符合利奇提出的“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只是具体的运用方式有所差别。

汉语中礼貌的称呼要求相比其他国家也是十分有特色的,如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强调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用职业或职位(较高的职位或职称)称呼对方等。汉语中的称呼语与西方语言称呼语存在许多不同,但是究其根本,世界各地多数的礼貌称呼语是为了在交际的同时起到了两种情感表达作用:(1)表示亲近;(2)表示尊敬。如:汉语中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13]、“小、老”加姓称呼等,能够起到表示亲近的作用,通过区分直系与旁系亲属的称呼其实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直系亲属更为亲近;英语中的“honey”“sweetheart”“baby”等词语也是为了表示亲近;汉语中用“姓+职务”“姓+职称”“姓+先生/女士”等都可以表示尊敬;英语中使用“Miss/Mr/Mrs”“ladys/gentlemen”等也都为了表示尊敬。虽然不同语言中具体的称呼习惯有所差别,但实质上它们反映出了同样的礼貌原则:即表尊敬和表亲近。

关于文雅准则,徐盛桓较早在其《礼貌原则新拟》中曾提到过,他指出“时下有些人口头上挂着粗言秽语或不文明的话,大大有损自己的形象,也使听者反感,对人不礼貌,于己又失礼。”[10]随后顾曰国较正式、明确地提出了这条准则。他认为文雅准则是适用于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的礼貌原则,是对西方礼貌原则的一条很好的补充原则。

顾曰国提出的“脸”“面子”与求同准则,实际上多数内容已经偏离了语言礼貌的范畴而属于行为礼貌部分了,如“要面子”“给面子”“露脸”“丢脸”等,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暂不讨论。然而他提出的“先褒后贬”“先礼后兵”确实属于世界各国礼貌语言的组成部分。这样的“先褒后贬”或者“先赞同后提出自己观点”的说话方式是礼貌的,它符合了求同准则、赞誉准则,同时也属于“委婉语”的范畴,可见有许多礼貌语言现象同时遵循了多条礼貌原则的指导。

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可谓大德);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可谓君子)[12]。对于“行为动机”的部分我们也暂且不论,在言辞上适度夸大别人给予自己的好,适度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其实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语言现象,而是世界语言共有的成分。从实质上看,这条准则可以看作是“称赞准则”和“谦虚准则”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三)言语礼貌原则的归纳与拓展

学者们对礼貌原则的探索,从不同的视角不断地完善着礼貌原则的相关研究,同时因为不同学者对礼貌原则的归纳方法不同,所以未免也存在着一些“新瓶装旧酒”的礼貌原则名称问题。因此,对于新提出的有助于完善理论的说法,我们应将其归纳到礼貌原则研究成果之中,对于可以合并为同一原则的部分,我们也应该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归并同类项。

综上所述,从半个多世纪以来与礼貌原则相关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大家比较认可的13条礼貌原则:

(1)贬己尊人原则(适当抬高对方、贬低自己);

(2)委婉语原则(用委婉的说话方式让对方去推测自己言语之外的用意);

(3)不强求原则(为对方留下选择的余地);

(4)方式原则(根据受话人的理解能力选择其容易接受的说话内容与方式);

(5)尊重原则(尊重对方的主权、隐私);

(6)回避原则(回避对方不愿接触的敏感话题或字眼);

(7)称赞原则(适当称赞对方的优点与好处);

(8)让利原则(适当让利对方、自己吃亏);

(9)换位思考、立场一致(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

(10)使用雅言(使用文明语言);

(11)维护对方的公众形象(不公开谈论别人的缺点而谈其优点);

(12)尊重第三方的感受(照顾到所有受众的情绪);

(13)用表示亲近或尊敬的称呼语。

诚然,以上礼貌原则并不能涵盖所有礼貌语言现象。从语言交际的主体来看,在一次礼貌语言行为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以下三方主体:说话者、受话者和第三者(可以是一个人或许多人,可以现实在场或虚拟在场)。所以首先,说话者的话语在向受话者表示礼貌的同时也应该向第三方传递善意或不具有侵犯第三方利益的信息,即使说话时第三方并不在场;其次,对于暗示或委婉语,听话者应该积极从字面义探究会话含义,并尽可能向说话者作出礼貌的反馈;最后,第三者应该避免干扰谈话主体的交际,做到不干预、不拆台。只有这三方都能达到各自的礼貌要求,这样一段交际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这就是“礼貌交际三角”。

在“礼貌交际三角”中,以上13条礼貌原则全部适用于说话者一方,而对于受话者与可能存在的第三者应该提出新的礼貌原则:

(14)积极理解与反馈原则;

(15)不干预原则。

由此可总结出以上15条礼貌原则,这些原则能共同为人们的礼貌语言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心理机制。

三、言语礼貌原则的使用域限

(一)文化背景决定言语礼貌原则的应用结果

由于人类认知同时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等相关属性,认知又是语言的基础,所以这种认知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必然会反映在人类语言之中[14]。基于这样一个认知前提,我们可暂时从以往对礼貌原则的认知中抽离出来,单纯地来审视“礼貌语言”这一综合概念。从历时的角度看,很容易理解不同时代的同一文化圈的人们对礼貌语言有着不同的认识。比如中国封建社会的礼貌称呼“老爷、小姐、少爷”等在现代社会均已被大众淘汰,因为它们无法反应现代社会相互平等、彼此尊重的文化心理,所以基于现代共同认知背景,遂产生了“先生、女士、美女”等一系列新的称呼。礼貌用语的变化,可能会引发人们对礼貌原则适用范围的质疑,但仔细考量可以发现,那些由人类文化心理变化而导致的礼貌用语的变化,并不一定都能撼动基本礼貌原则的地位,多数情境下只是证明了拥有不同文化心理的人们在应用同一礼貌原则时,找到了一个既能够反映该礼貌原则,又能够表达当下文化心理的词汇,并根据时代需求将它暂时固定为常用语了。所以,尽管最终落实到具体的礼貌表达形式时会有所差别,但它们的指导原则却是不变的。

由于不同人群在人类思维模式上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因此,从共时的角度看,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对礼貌语言的认识也必然存在着相同、相似或相异的情况,因其相异情况的客观存在,致使不同语种的礼貌语言之间并不能做到一一对译。在对比汉语与英语之间礼貌用语差异时,就有这样一个常用的例子:“英国女老师:Oh,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中国女学生:No,no,not at all.You are joking.”虽然有许多人想用这个例子来证明在汉语中有着独特的贬己尊人原则,习惯用自贬的方式表示谦虚,与英语中用感谢表示谦虚不同,这类差异经常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对话还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语言的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传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都是按照英语表达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学生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不仅是对另一门语言词汇、语法的记忆过程,更是不同文化思维间的转换过程。这种礼貌语言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被转换,得益于两种语言之间所遵循的礼貌原则的一致性。对于称赞谦虚地说声“thank you!”或者是娇嗔地说一句“没有啦。”亦或是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回答“谢谢夸奖,没有你说的那么好看,而且你的字迹也很漂亮!”这样不同的礼貌表达,其实都反映了同一个礼貌原则:“积极理解与反馈”。

由此可知,在探讨礼貌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语境(context)因素,即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对礼貌的影响,因为礼貌在语境的影响下存在着转变为非礼貌或普通话语的危险[15]。类似于这样中西礼貌表达存在差异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在汉语交际与英语交际中对他人的称呼不同,对“雅与不雅”的认识不同,对需要避讳词语的认识不同,对他人隐私的界定不同,对个人价值的认识不同等。尽管中西方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差异,但是其礼貌语言中称呼语一定都会符合各自文化中的“尊敬或亲近原则”,一定都会使用在自己所属文化圈中认定的“雅词”,一定都会避讳交际双方所共识的讳言,一定都会尊重对方的隐私习惯,都会尊重双方所认定的个人价值。所以不同语言中的礼貌用语,都是基本礼貌原则与当地文化心理相结合的产物。

(二)交际目的决定言语礼貌原则的应用方式

从语言交际的目的和礼貌原则的实际应用情境来看,礼貌语言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礼貌语言仅是为了单纯地表达礼貌,即说话者没有其他特殊目的,使用礼貌语言只是单纯地为了显示自身涵养或易于对方接受,为自己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如见面问候、使用敬语、委婉语等;第二种礼貌语言的作用是希望给予受话者以“语言心理按摩”的效果,说话者说出礼貌语言的直接目的是让听话人感到容易接受或产生愉悦情绪,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此次交际任务:如委婉地提出请求或适度赞许对方等;第三种礼貌语言的目的性最强,如对领导一味奉承、过于客气,不切实际地抬高对方的地位等,以便于当下或日后谋求其他自身利益。以上三种礼貌语言由于交际目的和实际情境的不同,可以被分别称为“语言礼貌”“语言技巧”和“语言贿赂”,它们对礼貌原则的应用有着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我们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或例句来实际感受不同交际目的下的礼貌原则的应用情况。

1.语言礼貌实例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有一位饱读诗书的钱默吟,当北平城沦陷于日本人之手时他曾到祁家询问情况,说道:“千万别张罗茶水!一客气,我下次就更不敢来了!”这样“直言”不要茶水,表明他愿意开门见山地把来意说明,而且不希望叨扰祁家的老幼。对于和自己儿子几乎同岁的祁瑞轩,钱默吟竟然谦虚地问道:“我请教瑞轩世兄,时局要演变成什么样子呢?”文中把自己看重的晚辈敬称为“世兄”,在这样的言语背后,同时使用了“贬己尊人原则、不强求原则、方式原则、使用雅言、使用表示亲近或尊敬的称呼语”等多项礼貌原则。如此礼貌的表述为钱默吟先生树立了一个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社会形象,给祁家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可见“礼貌语言”最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它是说话者为显示自身涵养而对礼貌原则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应用。

2.语言技巧实例

在影视剧中也常有伶牙俐齿,能用三寸不烂之舌“扭转乾坤”的角色出现。1997年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晴儿这一角色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严厉的老佛爷正准备严惩还珠格格时,晴儿说了这样一番话:“老佛爷您(表示尊敬)才一回宫,就闹个人仰马翻的,您累不累呀(换位思考)。我看呢,这还珠格格她挺好玩的,你看她在这个假山上面跳上跳下的,引得大家全都来看热闹,这宫里几时这么好玩过呀。您呢,就当这个还珠格格她是别出心裁地在想着法儿迎接您,逗您开心,您好好地乐一乐,不好吗?(称赞原则)您老人家也知道,只要您一生气呀,这个皇宫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能安心的(称赞原则),让大家都跟着您难过,您何必呢?(不强求)瞧,把人家两位格格吓成这样,人家到底是新来的,对您了解也不深,不知道您是为了她们好,还以为您不慈祥呢(换位思考、立场一致)!您的那份慈悲心啊,那份菩萨心肠,说不定她们就误会了,那您不是得不偿失吗?(维护公众形象)”以上的一番话,集中运用了表示尊敬的称呼语、换位思考、立场一致、称赞原则、不强求原则、维护对方公众形象等多项礼貌原则。因为她有一个最直接的交际目的,即说服老佛爷不惩罚还珠格格,所以晴儿对老佛爷的一番“语言心理按摩”,其实是她对相关礼貌原则进行了自觉、适度的应用。

3.语言贿赂举例

“贿赂”本指一些人或单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给人送钱赠物的行为。若把“钱物”换成“好听的言语”算不算“贿赂”?若从目的和效果上来看,“一些人或单位别有用心地使用好听的言语来讨好对方,以达到言语之外的某种目的”也就是“语言贿赂”了。2013年《学习时报》上的一篇文章曾提出过官场上语言贿赂的四种类型:一是奉承式,二是客气式,三是汇报式,四是排场式[16]。人们对决策者的崇拜向来有之,对领导的阿谀奉承也并不是一时一地之所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在正职职位领导不在场的情况下直接用正职称呼来称副职领导(尊人原则);还有许多下属常对领导提出“好缺点”,即表面上讲缺点,实际上变着法子表扬(委婉语原则、称赞原则)[17];又如在领导视察工作时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词汇,如“亲自、重要、尊敬、百忙之中、大XX(大格局、大思想……)”等(换位思考、立场一致、称赞原则);对领导过分客气,低眉顺耳不敢有丝毫言语上的冒犯(让利原则);向领导打小报告,显示自己的站位(立场一致);再者就是用豪言壮语表白自己,用“语言的排场”“包装”领导,短话长说、短文长作(称赞原则),其兴趣,不是密切联系实际而是“联系实惠”,不是密切联系群众而是“联系领导”,目的在于抬高身价,沽名钓誉,以获取某种私利[16]。

当然,除去官场中的语言贿赂,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语言贿赂的情况存在:如有时求朋友或亲人帮助时所表现出格外的“嘴甜”或“殷勤”,或是个人做错事时为了尽量减小对方的愤怒而进行的语言讨好,大都可以被归入语言贿赂之列。这些交际目的在交际话语本身之外的言语行为,都属于语言贿赂的范畴。语言贿赂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尽量巴结奉承,是对礼貌原则的一种有意的、过度的应用。

(三)交际主体决定着礼貌原则指导下言语行为的礼貌程度

在现实生活中,判定言语行为是否礼貌的因素包括礼貌原则这一客观标准,但更多情况下对礼貌或不礼貌的定性是由听话者或第三方的主观因素决定的。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文化程度的差异、交际对象的差别等,同样的言语在不同情境的运用中会存在着礼貌与不礼貌的转化关系:原本礼貌的言语可能因为没有站在听话者的立场上而变得不礼貌;原本文雅的言语可能超出了听话者的理解范围而变得“不文雅”;原本客气的言语可能由于拉远了与听话者之间的距离而变得不亲近。由此可知,现实生活中的礼貌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重新范畴化的趋势,礼貌言语不仅要满足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更要满足听话者的心理诉求。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礼貌原则在交际当中的适用性,但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的层次性与可选择度,能让说话技巧在语言礼貌中的作用更为凸显。

首先,听话者对语言礼貌度的评判具有主观性。同样一段言语由于所处立场、价值标准、信仰理念、交际时空等的不同,在不同的受众来看有着礼貌与非礼貌的差异。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所以对他们提起“猪肉”等词汇本身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即使言语是出于礼貌或好意。生活中也有人面对他人中肯的建议不予接受,在他看来别人的建议可能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尽管对方用词礼貌、适切,但是对于他来说这样的建议也可能是一种冒犯。

其次,听话者的理解能力是衡量语言礼貌程度的重要砝码。敬一丹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她喜欢下基层采访,也曾一度以为自己很会和农民说话,但是有一次超出被采访者理解能力的礼貌询问,却为双方带来了许多尴尬。她曾到山东采访一位养猪协会的会长,之前特意找专家了解,对农民自发成立的产业协会做了很多了解。但采访一开始,她刚问了一句“您的养猪场辐射了多少农户时”,被采访者就摇头表示“记者同志,您的话我听不懂”,他说,“我不知道什么叫辐射”,采访一度中断。最后还是那位会长一句“你别管我叫会长,我就是个养猪头儿。”使她茅塞顿开,她一下子找到了“辐射”的替代问法,“那你这个养猪头儿管着多少家?”采访才得以继续[18]。由此可知,当听话者无法理解对方文雅、礼貌的言语时,这样的言语不仅不礼貌,而且对听话人来说也可能是不够尊重的。

最后,亲近程度决定语言的客气程度。对于不熟悉的朋友,应该适度使用尊敬与文雅的言语,以表达自身涵养以及对对方的尊敬。而对于自己的亲人、好友,如果一味奉行贬己尊人原则,过多使用表示尊敬或文雅的词汇,如“您、请、就餐、饮用、不好意思”等,反而会显得虚伪、冷淡,最终可能无法实现表达礼貌的初衷。

四、结语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礼貌原则虽已有较为丰硕的成果问世,但其在使用域限、礼貌语言分类和交际主体的潜在影响等方面尚有些许不完善之处,结合汉语语境对之进行新的归纳和发展,可使其涵盖更多的礼貌语言现象。研究发现:不同语种的礼貌语言有时是同一礼貌原则因某时、某地文化心理不同而引发的语言调适。礼貌语言可根据交际目的和使用情境分为单纯礼貌、语言技巧和语言贿赂等三类。可以预见的是,时空不同、文化差异等还会催生新的礼貌语言现象,礼貌原则还会更新和发展。

猜你喜欢

礼貌言语准则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IAASB针对较不复杂实体审计新准则文本公开征求意见
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基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修订分析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学学准则
暗恋是一种礼貌
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审计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