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选科指导的问题与对策

2019-01-20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选科生涯学业

王 博

新高考选科决策是学生高中阶段一项重要方向性决策。高考改革把科目的选择权赋予了学生,但学生并不完全具备选择的能力,不一定明晰与高考科目相关的专业选择。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加以引领,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1]选科指导是新高考下学校组织高中教学,开展走班管理等工作的关键基础,也是保障我市高考改革有序推进的关键一环。因此,各校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既符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又具有可操作性的选科指导工作机制,以帮助学生理性决策。

选科指导与学生发展指导中的生涯、学业、心理以及理想指导都存在紧密的联系。[2]但是,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目标指向的新问题,选科指导也不完全等同于学生发展指导中的生涯、学业、心理等指导。为此,应在借鉴学生发展指导已有成果基础上,针对选科指导问题特点和学生需要,对其理论方法和实践方式进行专门研究。

本文以天津市高中2017级选科指导工作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调查了天津市97所高中(约占天津市高中校总数的60%)指导实施情况;调查了917位2017级一线教师对选科指导的看法;调查了来自51所学校5467位(约占天津应届学生总数10%)2017级高一学生面对选科决策时的思路和心理情况;并通过专题走访调研,与30所学校有关负责人做了深入交流,了解了2017、2018两届在指导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和各类指导活动的设计及组织情况。

一、指导工作的实施现状

(一)各校选科指导与生涯辅导的实施情况

鉴于选科指导的必要性及与之配套的生涯辅导的重要性,参与调查的本市几乎所有高中校均采取了必要举措,通过组织家长培训、邀请专家讲座、开授生涯辅导课程等手段开展了相关工作。

许多学校通过专题讲座和生涯课程,让学生和家长了解了“选课”有关政策和必要知识,引导学生系统思考未来生涯发展和专业方向。调研显示,各校在生涯课程和专题讲座中所投入学时数普遍较多。其中,在高一学年内,开授有关课程数在8学时以上的学校超过70%,20学时以上的学校也有23%,仅有7所学校表示未开设生涯课程及有关讲座。课程效果相对较好,调研反馈,有80%的学生认为有关课程能让他们有所收获,但认为收获很大的学生比例仅有不到一半,可见课程内容设计还有待完善。除课程、讲座类活动外,许多学校还安排老师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专门指导,有近55%的学生表示老师就此与他做过专门的交流或指导。

(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学校开展选科指导的主体是教师。为此,一些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导师”队伍建设。调研所示,大约有1/3的学校在2018年9月前组建了“导师”团队。

不过,从各项调研结果看,实际为学生提供指导的教师涉及人群是非常多元的,其范围远超出了专任生涯、心理教师及学生“导师”群体。如在学校承担生涯课程任课的教师中,班主任老师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心理教师和各学科教师,此外德育、团委老师和外聘教师也有参与。另外,在参与调研的各角色高中教师中,有约45%的老师表示为学生提供过有关指导和咨询,另有43%的教师为学生提供过一些建议,两者加和近90%。这说明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已经成为了新高考下多数教师必然的工作内容,而非仅涉及少量生涯教师或专门的学生“导师”。

尽管选科指导已成为多数教师职责之一,但教师有关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却明显欠缺。如有近50%的被调研教师认为自己对高校专业选科要求,对选科指导方法了解不足;针对学校在选科指导时遇到的困难,有60%的学校选择了“普通老师不掌握开展生涯和选科指导的知识与方法”,56%学校选择了“学校缺少专职生涯辅导教师”,分别位居该题目所有待选项的第一、二位;针对做好2018级选科指导工作,学校希望得到的外部支持,亦有72%选择了“就选科指导有关政策、信息和方法为教师提供系统培训”,同样为各选项第一位。可见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限制指导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

(三)学生面对选课决策的心理情况

选课对多数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来讲,是其生命历程中第一次会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的方向性抉择。选择结果会影响到他们的高中学习、高考成绩、专业方向,甚至对其职业生涯初期的发展道路产生影响。因此,学生面对选课时的思路和心理同样需要研究。[3]

分析发现,影响学生“选课”决策的重要因素是学科兴趣、六科成绩和专业生涯发展需要,之后则是对该科的学习信心和科目难易程度。同时发现,尽管选择学科兴趣的人数占比最多,但并不代表兴趣即是第一影响因素。如再问及确定选考科目时对学科兴趣如何考虑,只有13%的学生选择兴趣最重要,而有近55%的学生认为兴趣不及成绩、专业需要等其他因子重要。可见,在承认兴趣的价值和尊重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不宜夸大其影响力,甚至片面强调兴趣决定论。除了兴趣之外,各科目学业成绩和专业需要也是影响学生决策的关键因素。调研发现,选科决策时,学生对个人学业成绩情况的了解较好,但对大学专业选科要求的了解则相对不足。

对于选择时学生的心理感受,调研发现,多数学生能够从容面对选择,承认有担忧倾向的学生不及25%。但对这部分的学生,学校应有所关注,并采取必要支持措施。

总体看,通过一系列的选科指导和生涯辅导,大多数学生对未来的生涯发展都有了一定思考,对专业方向也多有所考虑,学习目标更明确了,学习动力更强了。这些,都彰显了高考改革的价值,说明了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确实具有积极意义。[4]如在生涯发展方面,90%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对此有所思考,并有了自己的想法。在专业方向上,同样90%以上的同学在高一阶段也都有所考虑。更进一步讲,有80%以上被调研学生认可了“通过对选课、选考和生涯发展的思考,我学习的目标明确,动力更强了”这一观点。

二、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开展指导工作的思路与方法不够清晰

在新高考模式下,如何采用科学、合理、易行的手段帮助学生梳理选择思路,有效开展选科指导工作,是各个高中校应对改革需考虑的重要内容。[5]但调查显示,有近40%学校认为本校缺少清晰的指导思路和方案,其他学校在指导实践中也存在许多误区和不足。

如不少学校采用以调研代替指导的方法,期望通过多次调研引导学生尽快确定选择方向。有些学校片面认为某些学科要规避,某些学科应该选,某些组合不能碰,设置并不恰当的限选套餐或引导倾向。有些学校简单地认为选择就要完全依据学生兴趣,以“不干涉、不参与”为策略,完全依从学生自己的想法。有些学校在指导中过分强调成绩,简单以高一初期几次考试成绩匆忙引导学生确定方向,让学生过早放弃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探索。另有一些学校开展了众多与选科指导、生涯辅导相关的工作,各种讲座、测评、体验、拓展课丰富多彩,但缺少整体设计,彼此没有支持甚至互相冲突。亦有些学校,过于强调某些测评软件的作用,用几个并非完全适合的职业心理或学科兴趣测试来指导学生做选择。

对于选科指导,学校应做的不是代为决策,也不是搞一些看似热闹的活动,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合理的决策思路,并提供必要信息和支持。[6]调研显示,学生最需要的指导是,帮助他们评估学业潜力、介绍大学专业、分析成绩状况和梳理选科思路。同时,学校还要看清开展指导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对此,应明确两点:(1)单纯的指导选课不是唯一目标,学校应以其为牵引,将生涯指导、心理指导、学业指导等各项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有机结合,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2)指导的直接成果并不是帮助学生在20种组合方案中找到“唯一最优解”,而是应引导他们在综合考虑个人生涯、学业、兴趣情况及学校现实条件基础上,作出恰当的理性选择。

(二)选科指导与学生发展指导的其他工作结合不足

选科指导是学生发展指导的组成部分,其内容与生涯、学业、心理指导等紧密相关,同时在现实性上也是新高考后高一学生发展指导的核心内容。因此,有关工作须学校统筹考虑、配合实施。但实践中,许多学校的选科指导与学生发展指导、生涯辅导缺少关联,分头运行。如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许多学校的生涯教师、心理教师和承担学生发展指导的德育部门,却不了解学校选科指导思路、学生选课情况和配套的走班管理情况。同样,教学部门在考虑选科指导时和生涯辅导的结合也不足,他们也不了解生涯、心理辅导的工作内容在哪些环节上能与教学部门相配合,或理解得非常浅显。

在管理机制上,许多学校的两项工作也是分头管理,选科指导多由教学部门或年级、级部负责,学生发展指导和生涯辅导多由德育部门负责,有些学校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以整合各类指导工作,但能与教学管理相配合,有机融合选科指导与生涯辅导等工作的学校也不多。

(三)部分学校存在“选课”提早化倾向

选课提早化是一个与新高考、新课程改革思路背道而驰的显著问题。在所调研的近百所高中学校中,2017级有超过50%的学校要求学生在高一第二学期初甚至更早即确定选课方案,而在走访调研中发现,2018级有更多的学校将选课时间提到了高一寒假前后。提早选课如果仅从教学管理策略看,并不一定有误,但更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选课的合理逻辑及高考改革的目标方向,过早引导学生确定选课的策略并不恰当。如在对六个选考科目高一教师的调研中,多数教师均认为,高一仅学习1个学期的有关课程后并不能有效理解该门课程,此时决策选课并不合理;对1.5个学期,即第二学期期中前后决策选课表示认同的教师比例,多数学科也仅为60%。

(四)高一阶段学业压力控制不当影响了学生理性决策

新高考后,高一九门主科同开,学生和教师普遍反映压力过大,也因此造成了许多学生宁愿早做选择以降低学业压力的问题。如有85%的教师认为新高考下高一学业压力较过去偏大;有80%的教师对“各科适当降低授课难度,减小作业量”的建议表示认同。同样,有近80%学生认为九科同开学业压力大;有超过1/3的学生承认,自己因学业压力大而采取了尽早决策选科方向的策略。

由于新高考选科机制的特点,在学生完成选课前六个选考科目需要同时开授,如人为要求学校少开授其中某些科目,会影响学生制定合理决策。同样,各校如果仅按照学业水平合格考标准组织教学,不涉及任何面向等级考层次的内容,也无法帮助学生恰当评估各学科的选科适应性。因此,一定的学业压力增大恐难以避免,但各校若不进行统筹控制,各科老师根据自己需要不断加码,学生也会无法承受。

(五)不同区域、特点学校开展指导工作的资源差异明显

从区域和学校类型分析,各优质、知名高中校可利用的资源丰富,能开展的指导活动种类众多;普通学校与之相比资源不足,而偏远地区学校则资源非常贫乏,指导工作受到严重制约。统计发现,对于邀请校外专家或高校教师做指导等需要外部支持的工作,偏远地区学校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

通过与有关学校交流发现,偏远地区学校指导不足受三方面因素影响:(1)位置较为偏远,不论邀请校外专家入校还是带领学生外出都不方便。(2)缺少经费,能为指导工作提供的额外支出较少。(3)学校不重视,偏远地区学校教师的视野同样偏窄的概率较高,同时由于学校的主观认识及家长群体的客观现实,学生家长对指导工作也缺少关注或认为自己无力指导,因此也造成了越偏远越不重视,越不重视越落后,越落后越影响学生发展的恶性循环。[7]

三、改进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市级层面改进建议

1.针对不同类型学校出台引领性指导意见

调研结果显示,有72%的学校希望能够出台全市性的指导工作意见。但不同学校由于学生规模差异,教师、教室等资源差异,学生对“选课方向”和个人发展意愿关注程度的差异,开展指导及走班教学的策略、方法将有所不同。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依据各类型学校特点,分类出台引领性的指导意见。

(1)针对人数规模中等,学生自主发展意愿清晰,师资、教室等资源相对充足的优质名校,宜采用全走班模式组织教学,其指导工作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理清决策思路、思考生涯发展、开拓学生视野等方面,并鼓励学生依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学业指导和选课方向引导则可弱化。

(2)对于学校人数规模较大,各类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一般的远郊学校,可采用固定班为主的形式组织教学。此类学校在做好集中性选科指导同时,应特别考虑村镇学生视域偏窄的问题,多开展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职业、了解大学专业的生涯指导;并适当进行一些选课方向引导,避免选科误区。

(3)对于一些学校人数规模偏小、资源短缺学校,满足学生的所有选课方案非常困难。因此,学校有必要在指导中让学生理解在个人意愿和学校资源间实现平衡的重要性,并在尽量满足学生必须的选择倾向基础上,作出一些方向性引导。

(4)针对人数规模中等、学生意愿清晰度不高、资源也相对有限的学校,实施全走班有困难,学校需要通过指导帮助学生清晰选择的核心思路,并实施一定的方向性引导。[8]

2.为各类角色指导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1)针对选课和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开展市级层面培训。重点引导大家从各项指导工作的总体安排与体系设计,选科指导方案与学校特色化发展、优势学科建设间关系,选课走班组织与学校教学管理、德育、学生发展指导间关系视角,去系统审视指导工作的设计与实施思路。

(2)针对各校专职从事生涯、心理辅导的教师,以区级统筹或多校联合形式,开展培训。重点帮助他们深入学习有关知识,引导他们从学生指导与学校教学、德育、特色发展、学科建设间关系视角进一步思考优化指导工作的思路。

(3)针对学生“导师”和班主任教师,开展以校级或跨校联合性质的专门培训。让他们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开展各项指导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4)针对其他任课教师,开展一些必要的校内培训,让他们基本了解学校选科和学生发展指导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方法。[9]

3.组建多种类型指导教师研究协作共同体

建议在市级、区级(或校际)和校级三个层次,构建起有关专家、专业指导教师、普通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士共同参与的三级协作机制。

(1)在市级范围内,以学校指导体系设计管理者和专业指导教师人群为主体,邀请有关专家、高校教师、其他社会人士参与,组建若干市级研究共同体。

(2)通过多校合作、区内合作的形式,邀请各校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导师”及有关专家参加,组建校际合作交流共同体。

(3)鼓励各校组建包含专业指导教师、班主任、部分任课教师及有关专家参与的校内协作共同体。

4.加强对基层、偏远学校开展指导工作的支持

鉴于不少基层、偏远学校存在开展指导工作资源不足且不予重视的情况,建议市、区级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为他们提供支持,并给予适当鼓励和要求。包括:(1)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保障学校具备开展指导工作的经济条件。(2)开展针对基层、偏远学校的专项培训。(3)组织本市有关专家或市内优质校专业指导教师,开展送服务下基层活动。

(二)校级层面改进建议

1.结合本校特点,确定选课指导与走班教学的合理化策略

新高考要求各类型学校,都应从对学生未来学习发展负责的角度,做好基本的指导工作。在此基础上,各校也应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差异化指导策略,开展其他适合的生涯辅导和选课指导工作。比如,在学生确定最终选课方案时,基于学校间策略差异,有些学校可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最佳选择方案上,另有些学校则可重点关注为学生所做选择进行必要的纠偏,还有些学校需要努力引导学生认同学校主导的选课方向。

2.明确指导中不同角色教师的职责、任务

各校根据自身的指导工作方案,应进一步明确不同岗位、角色教师在指导中的职责、任务。

专业指导教师职责应包括:(1)协助有关领导,做好校本指导体系及各类重要指导活动的设计和管理;(2)承担生涯辅导类课程的授课;(3)为本校其他承担指导工作老师提供专业支持;(4)为有特别需要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个体咨询、辅导。

学生“导师”和班主任教师职责包括:(1)在选课、生涯发展、学业规划等领域,通过直接交流,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和信息方面的支持与帮助;(2)积极了解学生在选课、生涯、心理、学业方面的思想动态,并在需要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纠偏;(3)为学生和家长解答在选课、升学规划等方面的疑问,并根据学校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方向性引导。

其他任课教师职责应包括:(1)在学科教学中,积极通过学科渗透,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相关的职业、专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2)在师生交流中,积极为学生选课疑惑和其他发展性需要给予恰当建议,提供必要帮助和支持;(3)配合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导师”或班主任,做好其他指导工作。[10]

3.将选科指导与教学、德育工作统筹设计,协同管理

建议条件成熟的学校,以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载体,统筹设计各项指导工作,并协调与教学、德育部门的关系。对于尚不具备组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学校,建议最好以年级为基础统筹指导工作,并需要得到教学、德育部门的积极配合。指导中心是学校承担指导工作的责任主体,其职责应集中在设计、组织、协调等方面,不宜平行于教学、德育部门独立运行,而应成为校内各部门协同开展指导工作的枢纽。

4.合理设计高一教学内容,降低学业压力

鉴于高一九门主科同时开授,且难度普遍高于必修教学标准的局面,学生学业压力明显偏大。学校必须正视该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各科教学内容和作业量,适当降低学生学业压力,并尽力避免学生因压力过大而匆忙选科的情况发生。建议学校可将各科拓展性内容单独组织,采用开授选考学科拓展课程的手段,满足一些学生对某些学科拓展学习深度和拓宽学习广度的需要。

5.适当减少意愿调研,延缓选科时间截点

学校应遵循各科学习、认知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决策心理规律,错后、减少意愿调研;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延后选考时间截点。学校在开展选课意愿调研时,应将指导与调研相结合,先做细致指导,再开展调研,不要单纯搞调研。特别建议,各校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不宜开展调研,而应该鼓励学生在第一学期积极面对各学科,均衡投入开展学习,首先打好各科知识基础,不必过早作出决策。同时建议,各校在第二学期开学初不宜要求学生确定选课方向并分班教学。对一些选科意愿清晰的学生,可通过学科拓展课程帮助他们学习拟选择科目的深层次知识。

猜你喜欢

选科生涯学业
艰苦的学业
我的教书生涯
生涯规划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选科浅析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吐槽退役生涯
高一严禁选科分班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