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泰山大战及其文化意义
2019-01-20袁爱国袁宇啸
袁爱国,袁宇啸
(1.泰安市委宣传部,山东 泰安 271000;2.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瑞典 斯德哥尔摩 17177)
炎帝及其族裔蚩尤与黄帝之间的战争,是上古传说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这场战争规模之大,历时之久,战况之惨烈,影响之深远,为传说中所仅见,因而格外引人注目。现代史家吕思勉先生指出:“炎、黄之际,为世运之一大变也”[1](P47),认为是上古史中一大转折。近年更有研究者认为“此战决定了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的基本格局”[2](P38),在上古史中具有非凡意义。这场大战的地点,有冀州、涿鹿、阪泉、泰山诸说。随着近年东夷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考古学、文化学、民俗学诸方面的材料与成果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指向泰山。
一、炎黄泰山大战的文献研究
炎黄大战的文献记载比较丰富,虽显杂乱多出,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较早的记载,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3](P430)另有《庄子·盗跖》篇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4](P449)
汉初贾谊《新书·益壤》篇载:“故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5](P30)又同书《制不定》篇载:“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5](P37)二篇所记内容相同。司马迁将此基本内容收入《史记·五帝本纪》中,并参以其他记载,将大战地点记为“阪泉”,增入“三战,然后得其志”[6](P3),突出了战争的时限长度。自此,炎黄大战的基本内容与情节,作为史实载入史册。
这场大战的地点,早期文献中就有记载发生于泰山。据《韩非子·十过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7](P128)此说对后世影响颇大。《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玄女战法》:“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泰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为?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7](P133)《太平广记》卷五引《集仙录·西王母》载:“黄帝讨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而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就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8](P710)
近年的东夷文化研究也认为大战地点应在泰山。前引史料中,《庄子》、《新书》中所记大战地点之“涿鹿”,《史记》中之“阪泉”,皆在今山东境内泰山一带。有学者认为,“涿鹿”又作“浊鹿”,实为后出之名,乃“邾娄”之音转,其地最初在鲁,与穷桑(今曲阜)为一地或相近,原为炎帝之都。古阪泉在今山东莒县境,春秋时书作“蚡泉”或“濆泉”,是蚩尤所生所居之地。所以宋罗泌《路史·蚩尤传》载:“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逐帝而居浊鹿,兴封禅,号炎帝。”[9](P55-56)据此,炎黄大战的最初地点应在泰山。至少,在“三战然后得其志”、“九战九不胜”的长期战争过程当中,泰山曾经是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炎黄大战的大致时代,与大汶口文化时期相合。据考古学研究,认为“炎、黄之名所代表的实际历史文化时代不应早于考古的仰韶文化中晚期,也就是大体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和中期的阶段。”“有关炎、黄、蚩尤之间循环大战的传说材料,大都出于距今4600年或4500年前后,不会早到距今5000年以前”[10](P113-114),这一论断当较可信。
蚩尤也是泰山一带的东夷部落最为重要的军事首领。徐旭生为此列出四条证据:第一,《逸周书·尝麦》篇说“命蚩尤宇于少昊”,“少昊既属于东夷集团,蚩尤就不能属于其他集团”;第二,“在汉代关于蚩尤的传说全在今山东的西部,太皥后人封国的区域”;第三,“东汉的学者全说蚩尤是九黎的君长,其说应该有所本”;第四,据《盐铁论·结合篇》黄帝战涿鹿,杀两昊与蚩尤而为“帝”,太昊、少昊都与蚩尤协同作战,“是证其属于同一集团”。因而,“蚩尤族只能属于东夷集团,并无属于其他集团的可能性”。[11](P48-53)蚩尤崛起于少昊时代晚期。据《国语·楚语下》记载:“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尚书·吕刑》孔传云:“九黎之君,号曰蚩尤。”田昌五认为“九黎”即“九夷”。[12](P128)则蚩尤为东夷应无疑问。蚩尤故事以《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较为完备:“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以弥服。”[6](P4)蚩尤作为勇猛善战的军事首领,不仅以高超的军事韬略与黄帝九战九胜,还先后经“七十战”(《鹖冠子·世兵》)而多为胜绩。蚩尤也是最早的兵器制造专家。《世本》载:“蚩尤以金作兵器”,“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中华古今注》载蚩尤“造立兵杖、大弩。”《太平御览》卷三三九引《兵书》:蚩尤“烁金为兵,割革为甲,始制五兵。”则东夷人之“从大从弓”,也涵括有蚩尤的创造与贡献。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口含石球的独特习俗,也应与蚩尤“食沙石子”有关。[13](P346)
蚩尤泰山大战所率之风伯,亦是东夷部族中之强悍善战者。风伯在大战中率先上阵,“纵大风雨”,打乱了黄帝的作战部署,为获胜立下头功。这位风伯就是威力巨大的风神。在上古传说中风神有二,一曰飞廉,一曰穷奇,都属炎帝氏族的蚩尤族属。飞廉一名蜚廉,其名首见于《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蜚廉又是泰山山神之一。《山海经·东次四经》:“泰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3](P116)这与蚩尤“头有角”,“人身牛蹄”的形象相近似。穷奇据《淮南子·地形训》载:“穷奇,广莫之风所生也。”穷奇亦见于《山海经·西次四经》:“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是食人。”[3](P63)郭璞《山海经图赞》称:“穷奇之兽,厥形甚丑;驰逐妖邪,莫不奔走;是以一名,号曰神狗。”穷奇亦出于炎帝之后,《左传》文公十八年:“少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14](P523)这一好斗善战的穷奇族成为蚩尤的得力干将。因其勇猛众莫能当,后世被列为“四凶”之首。虞舜时遭到驱逐“迁于四裔”,商周时青铜器多有穷奇纹即穷曲纹为饰,现代苗族、瑶族衣饰、器物中仍多用穷曲纹,可见其影响深远。
其实风神与蚩尤同出东夷,是东夷中鸟夷部之风夷族,在泰山周围建立了许多风姓国。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14](P321)其具体地望,任在今济宁市任城区,颛臾在今临沂平邑,宿在今泰安市东平县无盐村,须句在东平县须城镇,总之都属泰沂山区汶泗流域。“有济”据杜预注即并祀太昊少昊,说明这些风姓国视太昊、少昊为共同祖先。有研究者认为“风即凤,卜辞尚假凤为风。凤鸟系风姓图腾,但同时凤字亦代表风的现象,至商代风凤尚无异字……凤图腾一方面保留风姓的生祖资格,另一方面他更变为风的主持者,风神”。[15](P125)
蚩尤与其所属作为世居泰山一带的东夷部族,与黄帝氏族的泰山大战,惊天地,泣鬼神,壮山河,丽史诗,它无疑是上古时期泰山先民氏族冲突的真实反映。
二、炎黄泰山大战的文化意义
炎黄泰山大战作为上古时期泰山地区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理应予以更多重视。它不仅促进了两大氏族部落的交流和融合,也给泰山历史文化形成巨大影响。
首先就是黄帝取代炎帝、蚩尤取得东夷人的精神象征——泰山封禅的权力。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战胜蚩尤以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6](P3)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图形,就是东夷人在泰山之巅祭祀上天的标志,现在被黄帝作为战胜者的权利加以宣示。章太炎先生对此现象有深刻揭示,其《神权时代天子居山说》指出:“天子居山,其意在尊严神秘”,“盖以高丘者,君上之所居,通于神明。”“古之王者,以神道设教,草昧之世,神人未分,而天子为代天之官,因就高丘,为其近于苍穹。”其后“明堂、清庙、辟雍之制,古今兴废虽不同,然丽王公、奠天位者,其实其名,大抵不出山麓”。[16](P3,8)而封禅中的设坛祭祀之举,也与上古时期的战争有关。其《封禅》篇认为在战争中“因大麓之阻,累土为高,以限戎马”,“设险守固”,所以当时“封禅为武事,非为文事”。后来之统治者有鉴于“彼夷俗事上帝”,故“文之以祭天以肃其志,文之以祀厚土以顺其礼,文之以秩神以詟其气”。再后“三王接迹,文肆而质非,而本意浸微,丧其本意”,[17](P23-24)完全演化为君权神授的政治礼仪。揆诸炎黄泰山大战的史迹,太炎先生此论不啻有振聋发聩之功效。
黄帝在泰山庆祝胜利,答谢天地佑助的仪式,宣告新一代帝王君临天下,同时也把炎帝蚩尤为首的东夷族祭祀天地为主的泰山封禅,改造成易姓而王、改朝换代后“奉天承运”的加冕礼,这是封禅意义的重大转折。后世秦皇汉武以下的封禅,都秉持这一精神实质。所以《史记·封禅书》开篇便点出这一主题:“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6](P1355)正是对这种内在精神的高度认同。其所记载的秦汉封禅,也是在这一主题指导下次第展开。而《封禅书》中引《管子》所言:“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6](P1361)尽管都统称封禅,却不能一概而论。无怀氏不见出处,姑置不论,伏羲、神农、炎帝是东夷人不同时期的氏族首领,前后相承,在封禅礼仪中有“换代”而无“改朝”,至于黄帝始增易姓而王、改朝更张之意义,其禅地改为亭亭,即透出不同以往的信息。
与前此历代封禅“其仪阙然湮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史记·封禅书》)不同,黄帝封禅遗迹仍可寻查。《韩非子·十过》篇中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有学者认为“这大概就是黄帝封禅泰山的情形”[18](P52),若此,则这一宏大场景乃是封禅盛况的首见详细描写。也有学者认为是黄帝获胜以后在泰山举行的“部落联盟大会”[12](P150)。这也为唐宋两代的泰山封禅提供了启示和样本。相传黄帝封禅时曾构建泰山明堂,其遗址在今泰山景区大津口乡沙岭村东。《路史·发挥二》引《程子》载:“黄帝之治天下也,百神出而受职于明堂之廷”。[8](P680)前引章太炎《神权时代天子居山说》也认为明堂之设“大抵不出山麓”,则黄帝创立泰山明堂制度之说不为无因。另外,黄帝在泰山所作《清角》,是中国最早的军旅乐曲,也是最早的泰山诗歌。只是此作早佚,仅留篇目,实为遗珠之憾。
其次,蚩尤死而不息的反抗精神,成为东夷人的精神旗帜,形成后世山东人敢于斗争、勇于反抗的刚烈性格。作为战败者的蚩尤,其在家乡泰山一带的深远影响与文化积淀,较之黄帝并无多大逊色。蚩尤被杀后葬于泰山西侧的东平县境内。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冢墓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今阳谷县)阚乡城中……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6](P5)大概黄帝也敬佩蚩尤的英雄气概,专门予以礼葬,《事物纪原》九引《黄帝内传》载:“帝斩蚩尤,设棺槨”,“帝斩蚩尤,因置冢墓。”则棺槨冢墓之设,亦创于黄帝。而蚩尤英魂载天覆地,昭示不屈。前引《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墓“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这股浩然之气升腾于云际,是不屈的旗帜。《吕氏春秋·明理》载:“其云,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凝结于夜空,是为主兵之星。《史记·天官书》:星名曰“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6](P1335)《经史问答》卷八载:“司兵之星名蚩尤。”[8](P689)其气在山,则化为枫木。《山海经·大荒南经》:“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3](P373)其气入地,则化为一腔热血。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载;“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8](P702)这种威武不屈、死而不息的反抗精神和刚烈性格,传之后世而经久不衰。其东夷族后裔刑天、夸父步其踵武,然亦不能望其项背,其英魂烈魄,足可以贯日月、撼山河。就连战胜者黄帝也要借助蚩尤的大名震慑叛乱,并收伏蚩尤余部统领军队。《艺文类聚》卷十一引《龙鱼河图》载:“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弥服。”[8](P708)
至于后世,蚩尤更以战神形象载入史册。《史记·封禅书》记载齐地祭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6](P1367)祭祀蚩尤,成为起兵作战不可缺少的仪式。《周礼·春官·肄师》郑玄注曰:“貉,师祭也……于所表之处为师祭,造军法者,祷气势之倍增也。其神盖蚩尤。”[8](P693)汉高祖刘邦沛亭起兵时也“祀蚩尤,衅旗鼓……(天下已定)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6](P1378)(《史记·封禅书》)。而褒奖勇猛善战的将军如白起、韩信等,则称“殆蚩尤之敌,盖开辟所稀也”。(《太平御览》卷二七三引《韩、白论》)[8](P693)将军出征,帝王要授予蚩尤剑:“(梁武帝十三剑)四曰九天。出军行师,君执授将。长五尺,金缕作蚩尤形”(《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刀剑录》)。[8](P693)秦汉之间的武术、相扑竞赛,也被称为“蚩尤戏。”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牴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牴,汉造角牴戏,盖其遗制也。”[8](P692)东夷人的尚武精神,实出于蚩尤流风所被。春秋时军事家孙膑、侠客聂政长期在泰山修武习艺,终成一代伟业;东汉末年赤眉、黄巾转战泰山,营垒遗迹尚存;泰山于禁、臧霸、程昱等一批名将涌现,成为曹操所部生力军;宋代水浒好汉征战于泰山,辛弃疾灵岩寺抗金;唐代冲天大将军黄巢战死泰山狼虎谷,其泰山东侧的黄巢墓与泰山西侧的蚩尤冢遥遥相对,堪称蚩尤精神的千年回响。以上种种,都是名噪一时、垂青史而昭后世的华彩篇章,都传承着蚩尤精神的流风余绪。泰山人乃至山东人的尚武不屈,豪侠正义,盖发源于蚩尤,而形成深厚久远的族群——地域文化心理。
通过炎黄泰山大战文献的梳理对比,使扑朔迷离的传说疑团,初步显现出历史面目。蚩尤无疑属于东夷族中少昊族裔,是世居泰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先民。循此史迹,炎黄泰山大战及其相关活动,在历史、考古、文化、民俗的视野中,往往能得到合理顺畅的解说。这一幕雄壮的战争活剧,并没有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烟云而消散无踪,蚩尤族裔的文化心理与民族性格基因,至今仍给山东人以巨大影响,并不断与时俱进,衍化为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自信。这种对上古传说的动态认识,也为今后深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