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的延宕:“DEE”结构与议论文的写作语步
2019-01-20薛世昌
薛世昌
(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 天水741001)
夏丏尊先生曾例言过“报告”和“意见”的区别:“实际上,我们的说话之中,有许多话是自己说的,有许多话并不是自己说的。例如说‘昨晚十二时光景,东街一家木作店起火,延烧了许多房子,到天明才熄。据某人说,损失合计在五万元以上。’……这许多话,其实都只是一种报告,只要事、物是真确的,无论叫任何人来说都可得同样的结果。把这些写入文章里,表面上好像句句是作者在说话,但是作者只担任了据实报告的职务,并不曾说出什么属于自己的东西来。”他接下来的例说是:“假如说:‘昨晚十二时光景东街一家木作店起火,延烧了许多房子,到天明才熄。据某人说,损失合计在五万元以上。本城消防设备不完全,真可担忧,我们应该大家起来妥筹保障安全的方法才好。’……这里面就有作者自己的东西了。作者对于火烧……在报告以外还发表意见,这意见才是真正的作者的话,叫另一个人来说,未必就是这样。因为事物是同一的,而对于事物的意见人人可以不同的缘故。”[1]夏老的意思很清楚:报告,就是对事物的客观性描述,而意见,则是对事物内在判断的主观表达。
“报告”的典型文体,就是新闻——多用叙述(即陈述)的文章表达方式,而“意见”的典型文体,就是议论文——多用议论(即判断)的文章表达方式。新闻虽以报告为主,却常有适量的议论;议论文虽以意见为主,却也不时需要陈述相关的事实。这样的内容主次问题,表现在形式上也就是语言顺序问题,即议论文虽然终归是对主观判断的表达,但纵是深刻独到的意见和看法,却不可一股脑地“和盘端出”;新闻写作虽然追求主观的隐藏,但也不是语无伦次地看到什么就堆砌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全无章法。天下文章,须得“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文心雕龙·附会》)如何言之有序地而不是言之无序地向人们报告一个事实呢?新闻写作在著名的“倒金字塔”结构之外,还发明了一种“DEE”结构;议论文当然也自有其基本言说套路,比如一般议论文其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构架,就体现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而且,在议论文的任何一个局部,也都有逻辑学的“三段论”随时随地、有板有眼地支撑着理性论说的全过程。那么,新闻学的“DEE”结构是否可以用之于议论文的写作呢?或者说新闻言说用以“报告”的“DEE”结构与议论文用以表达“意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有无契合与暗通之处呢?它们共同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本文欲通过对“DEE”结构内部逻辑的提取,比对其与议论文写作上述基本程序之间的关联,既期加深对新闻“DEE”结构的体认,也期加深对议论文写作从语步到章法的写作学理解。
一、“DEE”结构的深层言说逻辑:主观的延宕
“DEE”结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新闻学中,是对一种新闻写作方法的简易指称,因这种新闻写作法最早也最多地见之于美国《华尔街日报》,故又称“华尔街日报体”。其中的“D”,即“Describe”(描写、描述),指新闻写作从描写某个人或某个局部的、具体的、有趣的事实入手;第一个“E”(以下称E1),即“Explanation”(解释),指通过对局部的相关解释和恰当的背景交代,来显示报道的事实整体;第二个“E”(下称E2)即“Evaluation”(评价),指在前所描述与解释的基础上点明主题,或引述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推出观点,做出评论。
“DEE”结构之所以能赢得读者的喜爱(自然也赢得了作者的重视),一般认为,乃其新闻叙述的具体性即“感性感受”对常规新闻报道粗枝大叶的“理性告知”形成了纠正与冲击。但这只是“DEE”结构一个显性层面的功能。“DEE”结构其实还包含着一个深层的理性:对事物的主观意见要建立在对事物的客观陈述这一前提之上。“文本结构是文序组织的产物”,[2]“DEE”结构无疑也是新闻言说一种“言之有序”的产物。所谓言之有序,即指其各个部分各司其职而不僭越混乱。其分别的职守,如下所示:
D:现象的表症的——前价值的对事实的指认与描述、“待判断”的信息体
E1:常识的共识的——价值的基本判断与习惯性判断、“他判断”的旧信息
E2:个人的独到的——价值的重新判断与颠覆性判断、“我判断”的新信息
如此这般的“DEE”结构甚至还包含着这样一种言说的美学:对主观意见最好的言说是延宕的言说——主观性的东西,在“DEE”结构中显然出现得比较迟(先于它出现的都是客观的即非主观的、他人的即非自我的),所以,“DEE”结构其实是一种“延宕”型结构即“主题延宕”或“主观的延宕”结构——与之相应的则是“事实的前突”或“客观的先在”。
这是不难理解的。人类的一切言说必须是面对事实的言说,所有的主观言说(如议论、抒情)必须以事实为前提。所以,当人们面对一个事物且准备对其加以言说(包括叙述、描写、议论、说明与抒情)时,一般都是由感性而理性、由客观而主观、由外在而内在、由表层而深层、由前景而背景、由具象而抽象,即首先都会如实、客观、具体地“摆事实”,即进行“Describe”(描写与陈述),接着会一般性地、依据常理地、根据普遍共识地“讲道理”,即进行“Explanation”(解释与交代),然后才会推出个人化的、与众不同的、主观性的意见与主张,即“Evaluation”(判断与评价)。这一人类言说基本的逻辑顺序,恰恰就是“DEE”结构所领悟到的顺序:现象描述(D)、背景解释(E1)、主题评价(E2);恰恰就是逻辑学“三段论”所领悟到的顺序(或者说是伦理):先有事实判断,然后才是价值判断;也恰恰就是议论文写作的一般章法所领悟到的顺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恰恰是议论文所谓“三要素”所领悟到的顺序:论据——强调客观真实(D)、论证——强调多方阐释(E1)、论点——强调主观评判(E2)。这一切顺序,一言以蔽之,就是“主观的延宕”。
二、“DEE”结构在议论性文章中的广泛存在
“DEE”结构既然包含着“主观的延宕”这一普遍逻辑,“DEE”结构于是也就顺理成章地表现为人类言说实践的普遍遵守与普遍运用。议论文自然不能例外。如以“DEE”之眼而观之,“DEE”结构甚至存在于议论文写作的多个层面。
(一)议论文的整体布局与“DEE”结构
所谓议论文的整体布局,即指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出问题要客观真实,分析问题要多方阐释,而解决问题即是做出评判,这正好就是“DEE”结构所表示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言说程式。比如下面的这篇新闻述评《睡不好觉》:
朱总理访日,直面扶桑民众。
问曰:作为大国领导人,晚上睡觉睡得好吗?
答曰:睡得不大好。
总理坦言:烦心的事情很多。国内的工作实在是太忙,我忙不过来了。
他说,最让我烦心的事情是农业。粮食多了,粮价不断下跌,而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减轻。(D)
总理是坦率的,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实事求是。
2000年已近尾声,中国的成绩有目共睹。还是总理自己的话:我最开心的是,中国今天终于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经济全面复苏,经济效益特别好,财政收入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而且我们已经克服了国有企业的某些困难,形势很好。
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也不容盲目乐观:结构仍需调整,内需仍需拉动,环境仍需保护,保障仍需建立,治安仍需加强,腐败仍需清除,法制仍需完善,改革仍需继续,祖国仍需统一……件件都是大事,总理何敢高枕无忧?
现有的事情还没有全都办好,“十五”计划即将出台,目标更加宏伟:经济要快速发展(7%~8%),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明显见效,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增加人民收入……个个事关未来,总理何以敢高枕无忧?
不但总理不能安眠,江泽民同志,领导集体,概莫能外。(E1)
古语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同胞,我们需要这样的心情。
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所有大小官员,都能像总理一样说一句“睡得不太好”,而且出于同样的原因,或许,这就是中国之大幸,百姓之大幸了。(E2)[3]
这篇新闻述评可以分为大致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客观叙述已经发生的(新闻已有报道的)基本事实:总理说他睡得不太好(相当于“DEE”结构中的“D”);第二部分,对总理的“睡得不太好”进行解释:件件大事,事事关乎未来,总理不可能高枕无忧(相当于“DEE” 结构中的“E1”);接下来进入作者的个人化论述,水到渠成地阐明其主要论点:总理睡不好,是国家与百姓之幸——这分明就是“DEE”结构中的“E2”:主观意见的明确推出。
这篇新闻述评当然篇幅比较短小,但即使更大篇幅的议论文,事实上也只是“DEE”这一过程的放大或集合,不论这一过程多么复杂、多元,其中的关键动作,却仍然是三个:描述、解释、评价,亦即它们无不依循着这样的言说程式:先面对一个客观现象进行陈述与描述,而后对这一描述中涉及到的背景与知识等进行解释(比如对他人理解的引述),最后进入自己的论析,形成并推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所以,所谓议论文写作的时间性结构和空间性结构,都只是它们的“外在结构”,它们的“内在结构”其实永远是一种逻辑性结构,这一逻辑性结构,就是“DEE”结构。
(二)议论文的引论与“DEE”结构
树有根,河有源,议论文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构件,就是文章的开头。有学者经统计分析而后发现:“论文开头有三种形式:一是以‘引言’、‘引论’、‘问题的提出’、‘背景’等词为小标题开篇引导段落;二是同样以小标题开篇,不同的是这些标题不是‘引言’等词,而是直接以论文内容为题;三是论文开头没有小标题,在第二或若干段之后才出现标题。按照文章写作的一般理论,第一、三种形式论文的开头是常说的文章的‘引子’,我们在此称为‘引言’。”[4]引言的文字一般都比较简约,然而就在这样简约的引言当中,我们也能时时觑到“DEE”结构的身影——呈现为微观的“DEE”语步。例如论文《军民融合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初探》的引言:
军民融合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D)军民融合发展是促进国防经济和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科学决策,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E1)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必须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深深嵌入自身的办学之路。[5](E2)
这个引言只三句话,这三句话却恰恰依循着一个“DEE”结构。第一句话陈述事实,且用一句引文加强了这一事实;第二句是从常识出发的解释,是毋庸置疑的判断;第三句话声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全文意见的预告,是主观的露面。再如与该文同期的论文《〈山海经〉与我国古代神话编纂特征》引言: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风格奇特、独树一帜,自古便被称为“奇书”。全书虽然不长,仅3 万1 千余字,内容却涉及神话、历史、天文、地理等多个学科,堪称一部上古时期先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最为人所知、最突出的是其神话价值。(D)袁行霈对《山海经》给予了高度评价:“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鲁迅也高度评价道:“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
《山海经》成书时间约在战国中后期至汉朝初期,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不详,亦非一人,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成为传世之作。成书时间虽然不早,其反映的神话素材却十分久远。神话早先多存在于先民口述故事中,产生、流传一段时间后才被后人整理记录在案。(D)《山海经》中的内容带有先民明显的思想特点,反映的内容应早于春秋时期。因此,作为我国古代神话集大成者、中国古代神话“第一书”,《山海经》能够代表中国古代神活特点,对其他神话著作亦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试从《山海经》出发,对我国古代神话编纂特色作一浅析。[6](E2)
这个引言较长,第一段中的两例引文,是“DEE”结构中的“E1”即引用性解释,其前的部分就是“D”即对事实的陈述。这样的事实性陈述,在第二段中又有出现,“《山海经》成书时间约在战国中后期至汉朝初期,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不详,亦非一人,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成为传世之作。成书时间虽然不早,其反映的神话素材却十分久远。神话早先多存在于先民口述故事中,产生、流传一段时间后才被后人整理记录在案。”这样的话,如用夏丏尊先生的尺度衡量之,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报告”而不是作者的主观“意见”,所以仍然是“D”(作者如果有清晰的“DEE”结构意识,他会把这两个“D”合归一处),它后面的部分则是“E2”,即作者在引言部分对自己主要观点的提要性预告。
当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这样写的,事实上引言的写作同样因题、因人而充满了变化,但是引言的写作也不无规律,学者们也一直在寻找其中的规律,比如王小唯就曾把学术论文引言的结构模型概括为两个层次(指出论文的创新性和体现论文的科学性)和五个要素(总结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找出研究中的未解问题、提出论文要解决的问题、阐明研究问题的思路和简述研究问题的方法)。[7]但如果以“DEE”之眼而观之,他的两个层次、五个要素,仍不外描述、解释、评价这三个动作的不同体现。“总结”往往是描述性的,“找出研究中的未解问题”也是对找出来的问题的陈述;所谓“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和“体现论文的科学性”,一般也都是并不展开讨论的解释性介绍;而“提出论文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观点的预告;至于“指出论文的创新性”“阐明研究问题的思路和简述研究问题的方法”,其实可以理解成是一种附文式的说明与叙述。
(三)议论文的本论部分与“DEE”结构
一般认为:“学术论文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它的结构要求也很严谨,一般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力求做到: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序论和结论宜短,简明扼要;本论(正文)则要求详细阐述,说理透辟。”[8]学术论文当然是比较大型的议论文,所以它的本论部分无疑会占地辽阔、论述多层且多面,但“中间大”的本论部分,毕竟是由若干个“摆事实、讲道理(其实还自然地包括着‘说观点’)”的动作单元所构成,亦即由若干个“DEE”过程所构成:摆事实——D、讲道理——E1、说观点——E2. 而且这样的动作单元往往并不宏大,而是极其微型,比如这句话:“人说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D)折射出他冷静的人生选择,而这也几乎是人们对它的基本感受(E1),我却认为这两行诗句独标了心灵的力量:改变了自己的心灵同时也就改变了自己面对的世界!(E2)”这是议论文中最常见到的言说语步:先陈述某一个准备进行判断的对象(D),而后引述他人的看法或者某常识与公理(E1),而后申明自己的观点(E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实上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微小的语步,行走出了人类议论性文章的长篇阔论,以及宏制巨著。
也就是说,议论文在总体章法上的“E1”部分,事实上会包含若干个小规模的局部的“DEE”组合,从而形成此起彼伏、相映撞击的内部鼓胀力。比如,出示一个图示、一个表格,或引用一句引文、罗列一组数据、描述一段事实,它们都在构成着各自局部的“D”,而对此进行的他见、他判断等等“第三方意见”与公知性解释,也纷纷构造着各自的“E1”,而接下来进行的个人化评说,哪怕片言只语,却在言说性质上属于“E2”。它们无不是面对某一个话题的阐说,无不是对某一旧信息的刷新。它们构成了学术论文写作最为基本的动作组合,若干这样的动作组合一砖一瓦地慢慢构筑着我们气息淡定的论述主体。
一般认为,学术论文的写作“要弄清论文中‘述’和‘论’的关系,‘述’是手段,‘论’才是目的。”[9]和把议论文的写作仅仅理解为“摆事实,讲道理”一样,把议论文的写作仅仅理解为“述”和“论”,是一种简单化的认识。“讲道理”之后,还有一个“说观点”;“摆事实”之后,还有一个“摆他人的评说这一事实”,所以,对议论文写作的“述、论”,其实应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为“直述、引述、他论、我论”这样比较复杂的多元关系,亦即“摆事实”是包括两个层面的,一是直接的客观事实——客观事实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呈现;一是经他人表述与观察之后的事实——引述而来的事实(如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同时“讲道理”也包括着两个层面:一是引述的他人的道理(包括公理与常识),一是最后讲出的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新的观点)。显然,在学术论文写作这一宏观的“DEE”结构中,“E1”是占地最广、形体最大的一部分——“中间大”——是一个“强大的写作中场”。
“强大的写作中场”当然是一个比喻(相当于前人关于文章写作所谓“凤头”“猪肚”“豹尾”当中的“猪肚”)。这一比喻之所描述,其实就是学术论文写作中的“旁征博引”。身处所谓“后文化”时代,旁征博引是我们的宿命。所谓旁征博引,指的是我们于一般简单的“摆事实”与“讲道理”之间,又插入了一个或多个“摆事实+讲道理”的内容。它“摆”出了大量知识性的、公理性的事实以及好多他人与前人的观点与看法。它们也是一种事实,同时也是一种道理。向前,它们属于一个更大的“摆事实”部分,向后,它们属于一个更大的“讲道理”部分。它们的存在,或者说它们所形成的“DEE”结构这一“主观的延宕”,其言说功能就是推迟了“说观点”即“我判断”那“临门一脚”的到来,这一“强大的写作中场”的占有与形成,延宕了“我判断”的到来,也避免了“事实”与“判断”之间所谓“直奔主题”的短兵相接,从而使论证的过程充满了跋山涉水、跌宕起伏且让人不得不信服的过程感。
三、结 语
如果说逻辑学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是思维过程最为基本的支撑,那么由描述、解释、评价组成的“DEE”结构,也堪称写作学一个非常具体的支撑语步。它基本的伦理精神就是“主观的延宕”和“事实的前突”。一篇文章能否做到“主观的延宕”,能否像棋手一样做到“临杀勿急”,也能否像优秀的射手一样做到临门欲射时的沉着冷静——哪怕它极其短暂,能否拥有“让子弹飞”那样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建立这一明确而坚定的信念:天下文章,贵曲不贵直,贵徐不贵疾,延宕尤其是主观的延宕,往往是十分必要的。身处人类文化的“上下文”之间,身负“接着说”的文化宿命,每当我们准备对事物有所判断与评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让别人先说”“让先辈先说”。是的,议论文固然是表达我们主观意见的文体——我要说,但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主观意见的延宕——我迟迟不说。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命题,而这恰恰也是议论文写作本身的、天然的一种内部张力,也是议论文写作的辩说美感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