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困局与破局逻辑

2019-01-20王雅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公益大学生教育

王雅丽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大学生公益创业是大学生以社会公益理念创新创业的新选择、新思路,也是大学生借鉴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大学生公益创业具体实践中,当下仍面临着社会公众认知不准确、商业管理模式尚不成熟、支持资金缺乏等问题,使得大学生公益创业在整体规模与发展现状方面处于较低的水平线。因此,应当努力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困局寻求一个突破口,提高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成功率与生存力,使得公益创业成为大学生创业角落新的一方天地。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价值彰显

(一)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公益创业作为近些年火热兴起的创业方向,正在以全新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模式开辟着一条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一方面,大学生公益创业强调以创业理念和公益情怀为行动先导,能够让大学生在公益创业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社会价值创造能力,涵养公益情怀,实现公益理念与创业理想完美融合。另一方面,大学生公益创业相对于普通商业创业,在创业成功率、市场发展前景、创业环境等方面更具优势,既是大学生创业的新蓝海与新机遇,也是实现大学生创业梦的全新打开方式。

(二)能够解决社会问题,为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补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诸如弱势群体求助、垃圾分类管理等大量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商业市场也在不断细化,社会问题与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垂直,这使得政府公共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管理需要。而大学生公益创业是一种将公益服务与创业理想共同发展的全新创业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空白与缺失,在创新社会治理、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困局

(一)主体创业需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存在脱域,大学生公益创业“行动难”。首先,在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形式上习惯比赛先行,存在功利性偏向。当下,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多依托于大学生创业大赛与常规志愿活动,且公益创业项目大多面向比赛本身,趋向于参与完成而非实践持续。此外,比赛即终点、后期教育断层成为了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常态,许多高校在大赛过后就放弃了公益项目跟踪辅导与商业盈利模式发展,使得大学生公益创业计划无法转化为最终实践。其次,在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内容上未能与公益市场需求相接轨。当下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跟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还未区别分离,且相对滞后于公益实践。因此,在实际教育内容中往往缺乏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合理定位与顶层规划,具体表现为商业创业教育味道浓重、与公益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等,使得大学生公益创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缺乏根据社会变化寻找并把握公益创业机会的能力与意识,致使大量意欲投身公益创业的大学生望而却步。[1]

(二)刚性政策制度与柔性社会舆论的张力失衡,大学生公益创业“生存难”。首先,大学生公益创业尚处于自发性萌芽状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支持环境不浓厚。近年来,政府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愈加重视,通过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搭建交流协作平台等方式鼓励支持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为推进大学生公益就业提供了许多刚性保障。然而,当下大学生公益创业虽遍地开花但却细小而微,再加上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往往经济效益偏低,因此很多商业机构不愿意跟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进行对接与互动,使得大学生公益创业资源相对匮乏,生存举步维艰。其次,大学生公益创业目前尚属于新生事物,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褒贬不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离不开社会公众与舆论环境的理解与支持,而社会公众态度与舆论环境声音往往是压倒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惯性及近些年部分慈善负面案列,由此衍生的涟漪效应使得社会公众容易将大学生公益创业与无偿非营利性慈善活动概念混淆,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初衷以及动机产生信任危机。正是由于政府刚性支持与社会柔性氛围之间的这种张力失衡,致使创业资源缺乏与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公益创业生存的关键因素。

(三)公益情怀理想与现实创业能力的巨大差势,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难”。首先,大学生公益创业驾驭能力有待提升。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相对安逸封闭的校园环境中,社会阅历和商业经验缺乏致使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正确认知与所处社会环境存在一定偏差,专业所学限制和商业思维不足致使大学生无数次跟可行公益创业项目擦肩而过,即便是对于那些富有创意的公益创业项目,也往往会因为“创业目标设立失当”“科技含量太高”等现实因素而难以具体落实。其次,大学生公益创业可持续能力有待加强。现如今公益与商业边界日趋模糊、互相倾斜,虽然大学生公益创业追求以社会价值为基础、以商业价值为附属,但是大学生公益创业不等同无偿慈善活动,需要基本的资金回报才能让公益创业项目生存下来,也需要客观的经济利润才能更加持续地实现社会目标。然而由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初期多注重体现公益项目的社会价值,缺乏一定的商业理念和商业模式,再加上资金来源单一不稳定等因素,常常使得大学生公益创业在“眼泪中奔跑”,无米下锅的窘境成为难以言说之痛。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破局逻辑

(一)私人定制:教育引导与创业服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新逻辑。首先,应当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与思想意识。各大高校作为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教育主导者,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与公益价值取向的双重职责。因此,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应当摆脱“大赛即终点”的思维泥潭,以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主体需求和具体实际为出发点,构建囊括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后期完善指导教育等涉及大学生公益创业全流程的教育体系,促使大学生公益创业从公益情怀向实践执行转化,使得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够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其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也应当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搭建多元化孵化平台,提供私人定制创业服务。由于公益创业平台与公益创业资源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公益创业仍停留于创意设计的空想状态,有想法、有创意却苦于没有舞台施展抱负。因此,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应当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与孵化基地,让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够大展拳脚。比如说学校导师、社会创业投资机构以及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可以合作构建以大学生公益创业导师为引导教育主体,以社会孵化平台为主要载体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联盟,使得大学生公益创业既能够获得辅导与校正,也能够获得资金和人才保障。

(二)刚柔并济:政府硬性保障与社会柔性支持的大学生创业环境新逻辑。首先,国家及政府加大政策倾斜与资源整合,给予大学生公益创业硬性支持,应当为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硬性制度保障,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拓展丰富的创业资源。比如说,政府应当努力打造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系统体系,构建以大学生公益创业培训体系、认定孵化体系以及服务辅导体系为一体的综合系统体系,引导大学生公益创业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其次,社会要创造“人人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创业氛围,给予大学生公益创业柔性环境,成为资本支持者。比如,可以通过广播、新媒体、电视等全媒体形式,强化大学生公益创业舆论宣传,消解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固有偏见,使得大学生公益创业理念深入人心,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再如,鼓励社会商业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组织与大学生公益项目主动建立战略合作交流机制,助力弥补大学生公益创业在技术支持、资金融资以及管理运作等建设上的不足。[2]

(三)内省外化:技术革命+商业思维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思维的新逻辑。首先,应当修炼好内功,平衡经济与社会效益。相对于市场商业创业者,由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大学生公益创业更考验大学生公益创业者的创业智慧与创业能力。对此,在理论修炼方面,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应当积极拓展学习渠道,比如运用新媒体资讯平台、网络社交学习平台、新闻广播等多种途径接触与掌握大学生公益创业最新的支持政策与项目方向,努力提升创业理念与商业技能,为自身不断充电。在项目实践方面,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应当以时代痛点为创业出发点,对社会问题保持一定敏感与准确预判,通过商业画布去找自己创业中的不足,以此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并反哺到公益中去。其次,也应当装饰好门面,多一些关于产品的思考,尽可能与新时代新技术接轨。当今社会迈入了数字化时代,先进的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创业形态与创业方式。作为互联网的“原著居民”,大学生公益创业者也应当尽可能地用新技术、新科技解决社会问题,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打开新的一扇门。比如,可以运用先进数字技术与硬件技术融合为特殊群体提供基于互联网公益服务,将公益产品打包好再向社会公众交付。

大学生公益创业只有从内心深化公益创业的使命与目标,从实践洞悉公益创业商业模式的市场规律与市场法则,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与授人以渔。因此,应当以教育引导、舆论引导、自我学习等方式延长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市场生命周期,发挥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价值与效益价值。

猜你喜欢

公益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公益
公益
公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