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培育高职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路径初探
——以新媒体应用为切入口

2019-01-20刘国庆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互联网+院校

刘国庆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8.6%”。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特别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习惯与方式。以新媒体应用为切入口来培育高职大学生的环境法律意识,则无疑是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环境法律意识的概念

首先必须厘清与环境法律意识相关的概念。一是环境意识,它指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还包括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二是法律意识,它直接来源于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法的内容、法的形式和法的精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或映象。三是环境法,它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可以得出:环境法律意识作为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关于环境法律法规的思想认识、情感心理、观点理念等心理过程的总和,环境法制教育决定环境法律意识的水平。

二、培育高职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将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新时代大学生。

据教育部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在校生1133.70万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主要面向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高职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教育乃兴邦之本”。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培育高职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可以说是事关全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应用新媒体培育高职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优势

目前,学界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仍存在争议,但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区别显而易见。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数字化、移动化终端为信息载体与传播介质的媒体形态。应用新媒体培育高职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具有以下优势:

(一)在学习上,新媒体可以激发高职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键盘手”“手机控”“低头族”“拖延症”等现象较为普遍。之前,很多高职院校推行“无手机课堂”,每个班级配备专用手机袋,上课时人机分离,有效保证了听课质量。但是,越来越多的高职大学生已经拥有两部手机,“无手机课堂”的初衷与实效大打折扣。

与其视手机为洪水猛兽而一味地禁止,不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信息海量、内容丰富、传播快速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手机软件或者小程序,方便快捷地查询到环境知识与环境法律法规,也可以试点使用手机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可以反复查询、随时随地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环境法律知识的了解与记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崛起,学生经常用手机检索“环境”“环境法律”等关键词,系统会主动关联推送与之相关的内容,更能激起学生们学习的内生动力。

(二)在社会实践中,新媒体可以调动高职大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数为9.9亿,微博月活跃用户为3.11亿,微信稳居第一,而微博用户更年轻。高职大学生也普遍热衷于使用微信、微博进行网络社交,所以辅导员和思政老师可以运用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适当融入网络语言,贴近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微信和微博开展环境法制教育,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中,高职大学生可以利用短视频软件或直播软件进行随手拍、随手播,即刻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在新媒体上就环境法律的相关话题,与同学或网友展开探讨或辩论,通过观点交锋促进互动交流。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发布环保好人好事、曝光环境污染问题、举报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为环境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建言献策等,从而加强环境保护的网络参与性。

四、培育高职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实现路径

(一)思政工作应与时俱进,重视和加强环境法制教育

思政课对于三观正在形成中的高职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由于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因循守旧、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导致现实中思政课逐渐沦为学生们混学分的“鸡肋”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无疑是给广大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找准了发力点,即注重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政教师应与时俱进拓宽知识储备和视野,提高自身环境法律素质,才能在立德树人方面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法制观、发展观。在思政课上,可以利用新媒体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以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学校思政教育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可以利用新媒体在课余时间、校外时间开展环境法制教育。例如,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保存证据,维护个人合法权益,通过网络举报、检举、揭发、投诉等形式,与环境污染的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也可以将相关知识借助新媒体推送给家长,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例如,引导家长正确使用垃圾分类新媒体,准确进行垃圾投放。无论是在校内校外,还是网上、网下,都应该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法制教育,才能迎合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愈加重视、环境法律制度日臻完善的大趋势。

(二)创新宣传手段和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环境法治氛围

高职院校的环境法制宣传工作关键在于创新宣传手段和形式。鉴于环保法律法规较为生涩难懂,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群、贴吧、论坛等新媒体渠道,以漫画、微小说、网络语言等为载体,用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场景,使宣传效果更佳。鉴于时下短视频风靡大学校园,可以发动学生利用Vlog、抖音、快手等平台,结合环境热点新闻、环境法治领域大事件、与环境有关的节日、环保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自制与环境法制教育相关的短视频,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中进行推送,营造出浓厚的校园环境法治氛围。

网络非法外之地,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行负责任。然而高职大学生普遍心智还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但同时又对网络虚拟世界表现出强烈的猎奇心,这样往往会误入歧途,一是容易在网络上宣泄不当的言论或是与他人发生言语冲突甚至演变为“约架”,二是容易被坏人借以环境群体性事件、谣言、抹黑等而煽动加入网络暴力,沦为“枪手”。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技术,做好大学生的舆情预警和舆论引导工作,对于发现的不良苗头要及时干预、纠正,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让不法行为和不良信息没有可以滋生的土壤。

(三)打通学校管理壁垒,构建智慧校园与共享校园

智慧校园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检测、分析、融合、智能响应的方式,综合学校各职能部门,融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质量更高的教学、更好的服务,构建绿色的环境、和谐的校园,以保证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积极打通学校管理壁垒,着力构建智慧校园,将教学、行政、后勤、安全等部门统筹兼顾,引入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信息化应用平台,使学校的软硬件有机融合,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还能提升学校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例如,扩充校园一卡通的服务范围,开发相对应的手机软件(APP),具有生活缴费、电子记账、消费预警、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功能,帮助大学生养成理性消费、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低碳、绿色、环保引领校园新风尚。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情况下,将食堂、图书馆、操场、报告厅等资源向社会大众进行开放和共享,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学校的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此外,在校园一卡通的手机软件(APP)上,打造闲置物品共享平台,以促进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

五、结语

当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能源短缺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工作形势严峻,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本质上来看,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人的行为失范,破解环保难题除了法律约束之外,还需要道德约束。也就是说,要坚持法治、德治双管齐下,德法并重才能使环境问题迎刃而解。当前,我们环境资源立法日臻完善,已初步建成社会主义环境法律体系,但是公众对环境法律法规的知晓率不高,环境法律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环境法的实施效果,因此提高全民的环境法律意识刻不容缓。

培育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当前“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对于高职院校环境法制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正确认识和运用新媒体,从而将新媒体与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丰富了教育形式内容,延展了教育空间维度。“长江后浪推前浪”,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抛弃。应用新媒体来培育高职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显然是契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但凡事皆有两面性,我们要理性看待新媒体,尤其是要防范网络成瘾、手机依赖、现实人际交往障碍等副作用。只有趋利避害,借助新媒体创新环境法制教育,因学施策、先行先试,才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加强环境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法治氛围。此外,还需扩大资金投入,不断提升学校软硬件条件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挑战重重、压力巨大,高职院校应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大力培育高职大学生的环境法律意识,引导高职大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争当环保的宣传者、参与者、践行者、监督者,使他们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互联网+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