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特色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保障机制探究

2019-01-20吴晓平王涛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志愿特色大学生

吴晓平,王涛济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2017年8月22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志愿服务的专门性法规。《志愿服务条例》中强调了志愿服务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第二十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志愿者提供专业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的一种校外活动方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接触社会、感恩社会、反哺社会的好形式。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们对人与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懂得了理解、责任和人生价值的所在。高校依托专业特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平台。此举对于学生端正专业思想,澄清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呼唤专业特色化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坚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了综合素质。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仍然要注重提高志愿服务的科技含量,广泛扩展志愿服务的领域,努力丰富志愿服务的活动内涵。这些都需要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凝练专业特色,锻炼专业素质和技能,从而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一)志愿服务工作理念:套用经验,疏于专业特色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背景呈现多样化,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顶层设计时很多是凭借经验,对志愿服务活动特色和专业基础的认识不够充分,存在着在志愿服务活动的顶层设计、实施过程中“套用经验、专业特色化思维和专业特色化设计不足”的突出问题。虽然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并没有依据自己的特色和专业基础,普遍开展大同小异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注重这一问题,不是要否定用经验来指导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而是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即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组织者如何在今后的志愿服务活动顶层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既能让大学生发挥自身所学专业的优势,又能体现其专业特色的视角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顶层设计和矫正,凸显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要求。

(二)志愿服务功能划分:倾向于团学工作的专属

一直以来,高校绝大多数的志愿服务活动是由共青团、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组织实施,并且单纯围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去组织活动,不是从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去认识,没有发挥专业优势,凸显专业特色,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即使有些高校的教学部门配合,但是也只是流于形式,一起下个文件而已,没有起到真正实质性的作用。总之,部分高校对专业特色志愿服务认识还不够充分,倾向于团学工作的专属。

(三)志愿服务过程异化:偏好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

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目的是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接受实践锻炼,感受社会,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增长才干。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要针对性强,要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中,更应该围绕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发挥专业特色。有的高校开设有中医养身保健、法律、艺术等专业,可以通过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情况调查、卫生知识普及、农村民主法制现状调查、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和救济,辅之以生产劳动、文艺演出、参观慰问等形式,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APP、发放普法宣传单、赠送书籍等方式进行,这样既能发挥专业特色,使学生受到锻炼和教育,同时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目前看来,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由于活动策划流于形式,尤其是一些假期志愿服务活动前期策划不到位、不深入,使得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轰轰烈烈,但过程、结果销声匿迹。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的考察走马观花、社会调查蜻蜓点水,甚至成了一种“变相福利”,大学生志愿者高知识层次鲜明的特点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不能充分发挥特色专业志愿服务的功效,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是志愿服务活动没有依托专业优势,未能体现专业特色。因此,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从读有字书到无字书,不仅有助于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有效遏制和扭转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异化为“变相福利”,减少和避免一些“无效益”的志愿服务盲从,在志愿服务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都体现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价值取向的引导

强化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指导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与第一课堂相结合,不断充实志愿服务育人内容

高校在探索志愿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专业培养的基础,不断充实志愿服务育人的新内容。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有意识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突出专业特色。如有的高校依托护理、药学、食品营养检测、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专业,每年暑假以校级重点团队、院级重点团队、学生自组团队、学生个人等形式,开展义诊、送医送药、保健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验证并应用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此外,高校还把教师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相关的调研活动中,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美好的憧憬。

(二)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不断塑造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意蕴深厚,不仅体现在对作品细节的注重、对完美品质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专注态度上。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工匠精神能充分地锻造我国大学生,使他们拥有“沉”“潜”的气质,脚踏实地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为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奋斗。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以实践为核心的人性教育价值,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业特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实现教育人、培养人。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围绕大众需求、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绝大多数开展常规志愿服务项目,为更好地体现“工匠精神”,在活动的内容上要融入专业特色,进一步细化志愿服务的内容,扩大服务对象,实现志愿服务由一般化向专业特色化转变。如有的高校开设的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要求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志愿服务岗位上,每个项目任务都严格要求学徒认真扎实完成,做到技能人人过关,把简单的技能做到极致。志愿者与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到中小学、社区开展饮食文化和食品营养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志愿者匠心,服务社会,不断塑造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不断增强志愿服务的育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注重把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根据现代职业要求锻炼自身能力。高校组织开展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创业市场。传承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暑期做好教学计划内的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一方面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适应和训练;另一方面,使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实践、巩固和深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获取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奠定了基础。当前,高校应根据新形势下就业的新途径,围绕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在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中广泛开展就业市场调研、毕业生回访工作,如药学、制药、中医养身保健等专业的大学生走访人社局、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政府部门,了解当地用人需求,深入医院、药厂等用人单位,了解单位用人情况,使大学生对就业定位更加准确,提高了大学生对就业创业形势的认识,为今后的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长效保障机制

深入开展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延伸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志愿服务活动相融合的途径,对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依托自身学科、专业背景,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以大学生学习和成才为着力点,为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一)运行机制规范化,建立健全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考核体系

高校各级党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级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组织。校院两级应成立志愿服务管理协调机构,并在此基础上设立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实体——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中心(服务站),使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有组织、有指导、有阵地、有保障。为规范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工作,形成人人关心专业特色志愿服务、个个乐于参与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使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高校要制定出台《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证书认定办法》《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量化考核办法》《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签到卡制度》《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评比表彰办法》。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能够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觉投身到专业特色志愿服务中来,从而进一步健全了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考核体系。

(二)活动内容课程化,努力搭建素质拓展的支撑平台

当前,高校可将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纳入实践育人体系,明确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内容、方法、路径和保障措施,强调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与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并实行目标管理,形成整体联动效应。将志愿服务与课程体系相融合,写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管理。学生每年参与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2小时,可折算4个(志愿服务)必修学分,新生入学教育课中安排4-6课时的志愿服务专题教育,引导和帮助新生完善知识结构,鼓励新生自觉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同时,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设志愿服务活动课程。一年级以了解社会为重点,开展国情实践;二年级以挂职锻炼为重点,开展岗位实践;三四年级以就业创业演练为重点,开展工作实践。从而形成递进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搭建素质拓展的支撑平台。

(三)发展规划事业化,加强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科学指导

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志愿者注册工作力度,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业素质过硬的注册志愿者骨干队伍和规模宏大的专业志愿者队伍,提高志愿者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指导力度,制定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对志愿者活动年度实施意见,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对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及形式进行规划,务求实效;进一步加强志愿者培训工作,以应对变化的社会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志愿者的表彰力度,定期跟踪调查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效果,既达到对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管理的规范化,又达到对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指导的科学化,通过选树典型,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猜你喜欢

志愿特色大学生
以志愿,致青春
特色种植促增收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志愿中国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